评注性副词“并”、“倒”、“也”的对比考察
2013-10-13丁石林
丁石林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山西忻州 034000)
一 引言
通过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偏误语料的分析研究,发现留学生汉语副词的习得过程中常常出现错误。
对于一个把汉语当作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外国人来说,由于汉语语感的缺乏,一个句子用与不用某个副词的细微差别他们是很难辨别出来的,因而何种情况下该用这些副词,何种情况下不适合用,留学生往往搞不明白。外国留学生在副词“并、倒、也”使用上的偏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义关系决定了该用副词而未用
(1)你认为他很聪明,其实他不聪明。(缺“并”)
(2)都说北京很冷,我觉得北京不冷。(缺“并”)
(3)我没吃过中国菜,他什么都吃过。(缺“倒”)
(4)昨天他说了“会来”,今天他没来。(缺“倒”)
(5)马克不是日本人,白云不是日本人。(缺“也”)
上面几个句子均由两部分组成,每一部分作为一个孤立的单句都是成立的,但如果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复句时,就不能缺少了使语义相互衔接起来的相应关联成分——副词。
(二)语义关系不适合用副词却用了
(6)现在并不早了,我们走吧。
(“并”赘余)
(7)张老师对别人很关心,对我倒也很关心。
(“倒”赘余)
(8)他很喜欢运动,我倒喜欢足球。
(“倒”赘余)
(三)句中用了相应的副词,但语序位置不对
(9)都说他很厉害,并原来他不厉害。
(“并”应在“不”前)
(10)这次考试,他比我倒成绩好。
(“倒”应在“比”前)
(11)你是英国人,我是英国人也。
(“也”应在“是”前)
如果只用一个副词作状语,外国留学生觉得还不是很难,一般能够用对。但如果是多个副词作状语或者与介词、连词交织在一起时,留学生往往就会对正确的语序位置感到迷惑,不知道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并、倒、也”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三个副词,现有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与《现代汉语虚词》,对每个词只有一些零星的分析,通常解释是:除了“倒”表示“跟意料相反”以外,都可以作为加强语气或表示委婉语气之用。对于这样的解释,留学生学习了这三个词后还是很难辨析清楚它们的用法,因此有必要对这三个词作进一步分析考察。
“并、倒、也”三个副词在义项上存在相互交叉重合之处,它们都关联一定的预设,是对话语事实与预设之间存在差异的强调,是语言主观性的一种外在体现,因此有的学者也把它们这样的一类副词叫做预设关联副词,也有的人把它们叫做评注性副词,本文采用评注性副词的说法[1]。
一般认为副词为虚词,意义比较空灵,多数副词的意义是通过句子来帮助理解的,有些同义副词更是要通过细致的比较才能得出结论,因此站在比较的视角上,才能更深刻地解释、准确地应用这些副词[2]。马真(1985)提出:“虚词表示的是抽象的语法意义,一般不易捉摸。要正确把握虚词的意义,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3]”
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考察了“并、倒、也”作为副词方面的异同,主要是从“并、倒、也”的语法意义及其所在分句的句法特征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实现了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副词的价值。
二 “并”、“倒”、“也”的语法意义及对比
(一)“并”的语法意义
通过大量语料的分析对比,本人认为用在否定词前的评注性副词“并”,根据其不同的表意功能可以分为三项:
1、主要是重复、确认事实,还原事实本来的真相。同时“并+否定结构”的句子必须有一个预设。
前人都指出用在否定词前的评注性副词“并”含有反驳、辩解、解释的语气和阐明实在情况的意味[4],但用“并+否定结构”的句子必须有一个预设,即存在某种已知的和可能的看法(包括自己原先的想法)。这种看法可能已存在于自己、对方、读者或一般人的想法中,也可能已经被对方说了出来。而下文所陈述的事实却是与这种预设不同或者完全相反的,为了突出强调这种和预设不同的事实,就需要对预设加强否定,因此就必须用到评注性副词“并”。如:
(1)辛楣喝了酒,脸红已到极点,听了这话,并不更红,只是眼镜躲闪似的眨了一眨——
(2)他的文化程度相当的高,社会经验与部队经验也都丰富,可是,他并不因此而看轻营长。
(3)千米的湖泊,经常聚居着许多天鹅,虽则叫做“天鹅湖”,然而天鹅并不是终年在这里栖居,它要作季节性的迁徙。
(4)到纽约去,坐飞机并不贵。
2、评注性副词“并”有的时候可以使句子的否定语气加强,有的时候可以使句子的否定语气舒缓。至于否定语气什么时候加强什么时候舒缓则取决于交际环境以及交际目的。
我们认为使用评注性副词“并”的交际目的主要在于说话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听话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否定语气的加强和舒缓则只是为了实现这种交际目的所采取的不同的手段,所以说话人会根据不同的话语交际环境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而交际策略不同,否定语气的强弱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当说话人很生气地否定别人的观点时,将“并”字重读往往会加强否定的语气。而说话人要否定别人的观点,同时又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他常常会采取温和的语气,将“并”字轻读。这样,就会帮助他达到舒缓否定语气的效果,听话人往往会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5)我就是讨厌你这样的人,有聪明不用,有力气不使,你又并不笨!
(6)方鸿渐洗了澡,回到舱里,躺下又坐起来,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的难受,也许鲍小姐那句话并无用意,去了自讨没趣;甲板上在装货,走廊里有两个巡逻的侍者防闲人混下来,难保不给他们瞧见。
(7)到纽约去,坐飞机并不贵。
3、评注性副词“并”一般是加强对事实的否定,后面的句子也是陈述、描写事实,因此含评注性副词“并”的句子一般语气比较客观。
(8)我是广州人,姓名、地址就不用问了,这并不需要,重要的是为特困生办点实事。你帮我落实,我会来电话联系的。
(9)例如婴儿习惯化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婴儿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具有一定的分辨事物的能力。
(二)“倒”的语法意义
关于“倒”的语法意义,本人在参考《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代汉语八百次》、《现代汉语虚词辞典》、《现代汉语虚词》、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的基础上,做了如下分类:
1、表示所述事实与预期事理相反。
与预期相反,就是说“倒”字句的成立有一个预期的事理作为前提,这个前提可以在句中出现,也可以隐含。[5]按照这个事理,应该出现某种情况,可是这个情况事实上没有出现,而是出现了与之相背的情形。具体有两种情况:
第一,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这时“倒”字句总是隐含着某种对立面的存在——对于说话人来说是非一般情理的情形。
(10)妹妹倒比姐姐高。
(11)多年的老朋友,他倒跟我客气起来了。
(12)没吃药,这病倒好了。
第二,表示跟事实相反。用于“倒”字句,动词限于“说、想、看”等,形容词限于“容易、简单、轻松等。主语限于第二、三人称。有责怪、反驳的语气。
(13)你说得倒简单,你试试看。
(14)他想得倒容易,事情哪儿有那么好办!
2、表示转折关系。
“倒”字句总是在内容上与其对立面相联系着。这一对立面有时候是明确地或部分地表达出来。我们把相应的句子或小句称为“倒”字句的伴随句。当伴随句与“倒”字句一起出现的时候,往往构成转折关系。
(15)苏小姐一向瞧不起这门寒碜的孙太太,而且最不喜欢小孩子,可是听了这些话,心上高兴,倒和气地笑道……
(16)方老太太非常懊丧,念念不忘许家二小姐,鸿渐倒若无其事。
(17)房间不大,陈设倒讲究。
“倒”字表示转折关系时,也可用于否定句。如:
(18)虽然是世界名牌,价钱倒不贵。
3、表示增强语气。
结合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倒”在不同的格式中带有不同的格式语法意义,但总的来说都表示增强语气,[6]主要有以下四类:
第一,增强委婉、舒缓语气。这时“倒”出现在“倒+也/还”中带有委婉语气,“也/还”有时省略。委婉语气表示相比之下,还算过得去,实际上是由副词“也/还”来承担的。“倒”表示委婉、舒缓语气时,既可用于肯定句,也可用于否定句。如:
(19)李梅亭得到通知,忙把压在褥子下的西装裤子和领带取出,早刮过脸,皮破了好几处,倒也红光满面。
(20)去倒想去,就怕没有车。
第二,增强追问、催促语气。“倒”出现在祈使句“你/我倒+动词+呵/呀/啊”中带有加强催促语气的的格式义。催促语气表示急切要求对方采取某种行动,实际上是由动词和句尾语气词“呵、呀、啊”等来承担的。如:
(21)“你别动手动脚的呵。”“那你倒说话呵,聋了怎么着?”
(22)你倒去不去呀!
第三,增强出乎意料的语气。实际情况与预期相反,在叙述体中增强出乎意料的语气。如前文所举例子(10)、(11)、(12)。
第四,增强反驳、辩解的语气,实际情况与预期相反,增强反驳、辩解语气。如前文所举例子(13)、(14)。
(三)“也”的语法意义
副词“也”的语法意义非常复杂而又十分微妙。本人在参考《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虚词》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的基础上,做了如下分类:
1、表示同一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从某一角度来说完全一样,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从某一角度来说属于同一范围。如:
(23)法国人的思想是有名的清楚,他们的文章也明白干净,但是他们的做事,无不混乱、肮脏、喧哗,但看这船上的乱糟糟。
(24)两人吃的倒尽胃口,谈话也投机。
2、表示强调
这种强调有的比较明显,有的不太明显。从形式上说,有简单的强调,也有与其它词配合的强调。
第一,简单的强调,即全凭“也”自身进行强调,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25)我可也不怕你!
(26)二哥不知道外国到底有多大的力量,也不晓得大清国到底有多么大的力量。
第二,与其它词配合的强调。
评注性副词“也”起强调作用的同时,可以与介词“连”或其他连词配合进行。
(27)有一种孤芳自赏、落落难合的神情——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或喜酒席上过来时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此刻更流露出嫌恶,黑眼镜也遮盖不了。
(28)虽然我们俩三十年不见了,见了面也能认出来。
3、表示委婉语气
有时在表达上,为了避免生硬或粗疏、过于肯定,使对方感到顺耳或悦目,有商量的余地,可以选用“也”来加强委婉语气。这种“也”不是表意或结构的需要,因而不用它,不影响句意。
(29)你说笑话也得有个分寸,以后不许你开口——鸿渐,我们知道你天性生得厚,小孩子胡说,不用理他。
(30)你的婚事也该上劲了,两个兄弟都早娶了媳妇,孩子都有了。
从以上对“并、倒、也”三者语法意义的对比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表:
表1 “并、倒、也”三者在各种语法意义中的使用情况表
三 对三者句法形式上的考察研究
内容决定形式,由于“并、倒、也”三者本身在义项上有共同的地方,因此,在句法形式上也必然存在着共同之处。
由于三者在第一个义项上都有用在否定词前,表示加强、强调否定语气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它们都可以用在否定词前。
(一)关于三者后面的否定词
我们对检索到的评注性副词“并、倒、也”用于否定结构的现代汉语句子进行考察,发现评注性副词“并、倒、也”可以出现在表示否定的动词“没有”和“无”的前面,也可以出现在否定意愿和情状的否定副词“不”、否定事实和变化的否定副词“没有、未”等的前面。但是“并”还可以出现在对称性否定的否定副词“非”等的前面,而“倒、也”却不能。另外,“并”不能出现在表示禁止和劝阻的“别、甭、不要”等否定副词的前面,“倒、也”则可以。例如:
(1)今天,鸽子们并没有一点不安的神气,可是他还是不敢叫它们飞得过高了。
——倒/也
(2)看看她身上的衣服,还是一如往常,并无新变化。
——倒/也
(3)有时候这些话并没有发生预期的效果,她也会瞪着眼睛笑那么一两下,叫债主子吓一大跳。
——倒/也
(4)狐狸并不惊慌,颠颠儿地小跑到仅离他不到二十米远的一棵柴椴树下望着他。
——倒/也
(5)这一点,八舅开初并未意识到,显然,一般人开初也是无暇顾及这点的。
——倒/也
(6)明天我们到那儿时,他倒不要带孩子去湖边玩儿。
——也
(7)你也别那样对老师说话,应该礼貌一点儿。
——倒
(8)这并非他的错。
(9)他这次考试考得不好,你们也甭问他考试的事。
——倒
(二)、评注性副词“并、倒、也”与语气助词“了”
我们借鉴王明华(2001)的观点,把出现评注性副词“并、倒、也”的句子看成一个判断:“并/倒/也+否定词+X”。这个判断是以“X”的存在为其预设的。我们认为“并/倒/也+否定词+X”这一结构不能与语气助词“了”共现,也就是说,“并/倒/也+否定词+X+了”这样的结构是不符合语法的结构。例如:
(10)⋆你的想法错了,她并/倒/也不会说汉语了,她已经三年没有说过汉语了。
(11)⋆“年轻的时候你的身体很好,现在也一定很好吧?”⋆“我的身体并/倒/也不好了,所以现在我每天锻炼身体。”
(三)评注性副词“并、倒、也”与其他副词
如果句子中否定词的前面出现了时间副词、方式副词、程度副词以及范围副词等等,那么,这些句子中的否定词的前面就不可以再出现评注性副词“并、倒、也”。例如:
(12)*他在中国学汉语学了半年了,但还并不想用汉语说话。
(13)*虽然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依然倒不放弃自己的信念。
(14)*世界上什么都也不存在了,空旷无声的原野上只有他和它。
(四)三者用于比较意义的否定句中的异同
如前文所述,由于“倒”有表示与预期事理相反、反驳、责怪等语法意义,所以它可用于表比较的否定句中,而“并、也”则不能。例如:
(15)你有时间去批评大家,倒不如好好琢磨自己能建设什么。
(16)与其在自己的部门里苦思,倒不如看看别的部门的流程。
(17)其实倒不如说,约会迟到等于是浪费对方的时间,是非常失礼的事。
四 小结
本文从7000多条例句的考察和统计分析出发,运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变换分析等研究方法,描写并论述了“并、倒、也”在语义、句法方面的特点,并对三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语义方面
重新归纳了“并”的语法意义,把“并”的核心语法意义归纳为重复、确认事实,还原事实本来的真相,同时“并+否定结构”的句子必须有一个预设,因而“并”字句的使用往往会收到一种反驳、辩解的表达效果。评注性副词“并”有时可以使句子的否定语气加强,有时可以使句子的否定语气舒缓,这主要取决于交际环境以及交际目的。
把“倒”归纳为:1、表示所述事实与预期事理相反。具体分两种情况:(1)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这时“倒”字句总是隐含着某种对立面的存在——对于说话人来说是非一般情理的情形。(2)表示跟事实相反,用于“倒”字句,动词限于“说、想、看”等,形容词限于“容易、简单、轻松”等,主语限于第二、三人称,有“责怪、反驳”的语气。2、表示转折关系,“倒”字句总是在内容上与其对立面相联系着。3 表示增强语气。主要有四类:(1)增强委婉、舒缓语气。(2)增强追问、催促语气。(3)增强出乎意料的语气。(4)增强反驳、辩解的语气。
关于“也”的语法意义比较复杂微妙。“也”最基本的语法意义是表同一。与“并”、“倒”相对比,“也”在表示语气时可表示强调语气,也可表示委婉语气。在表示强调、加强语气时,“并”只能用在否定句中,更多地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强调,而“也”更多地侧重于从主观意识形态出发进行强调,“倒”既可用于客观方面,也可用于主观方面的强调。
(二)三者所在分句的句法形式上:
1、三者所在分句句法形式的共同特征
(1)三者都可用于否定句。
(2)三者不能与语气助词“了”共现。
(3)如果句子中否定词的前面出现了时间副词、方式副词、程度副词以及范围副词等等,那么,这些句子中的否定词的前面就不可以再出现评注性副词“并、倒、也”。
2、不同的是
“倒”可用于表比较意义的否定句中,而“并、也”不能。
[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3.
[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0:67.
[3]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43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01.
[5]景士俊.现代汉语虚词[Z].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80.
[6]屈承熹.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