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 “把NP+V下”与“把NP+V下来”对比研究①

2013-10-13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补语界限例句

雷 雨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0.引言

(1)?a.他想把这儿的风景拍下。

b.他想把这儿的风景拍下来。

(2)a.他想把礼物收下。

b.他想把礼物收下来。

以上各组 “把”字句中, “下”和 “下来”结果义相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以上例句,常有以下疑问:两组的a例中,动词同与 “下”搭配, 为什么 (2)a比 (1)a的合格度高?各组例句中,动词相同,为什么两句的合格度存在差异?除此之外,两句有何区别?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结果义相同的趋向补语 “下”、 “下来”②为了行文简洁,下文省略 “趋向补语”四字, “下”、 “下来”指趋向补语 “下”、 “下来”。与动词搭配后进入“把”字句所构成的句式 “把NP+V下”与“把NP+V下来”进行对比,以讨论 “来”的有无与动词的不同对 “把”字句使用频率与合格度的影响。以往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北大CCL语料库为封闭语料库,选择典型动词 “脱、买、丢、留、答应”等,对它们进入两句式的例句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两句式使用频率与合格度的差异,并运用认知语言学中 “有界—无界”理论的界限特征和信息量原则等进行分析解释。

1.“把NP+V下”与 “把NP+V下来”对比

1.1 “下”、 “下来” 相同的结果义

刘月华 (1998: 141-153; 165-174)认为“下”、 “下来”的结果义都各有三种,其中它们的 “表示脱离”和 “表示凹陷”这两种结果义相同。本文认为 “下来”没有表 “凹陷”的结果意义。作者在 “下来”表 “凹陷”义中所举的例子为 “瘦下来、瘪下来”,其中 “瘦、瘪”是形容词, “下来”应为表状态变化的状态意义,而非 “凹陷”义。作者列出了表 “脱离”义的 “下”、 “下来”可搭配的动词及频率,并按语义进行分类。杉村博文 (1983)指出趋向补语 “下”分着眼于起点、与 “上”构成反义关系的 “下1”和着眼于终点、与 “起”构成反义关系的 “下2”。 “下1” 具 “脱离”的引申义, “下2” 具 “遗留”、 “决定”、“停止”的引申义。他指出表 “决定”、 “停止”义时,与之搭配的动词不多,我们把“下2”的引申义统称为 “受事固定”义。作者还指出 “下1来” 和 “下2来” 有与 “下1”、“下2”相同的引申义。本文认为 “下”、 “下来”相同的结果义为 “受事脱离”和 “受事固定”。

本文认为依据刘月华 (1998)所列动词的不同,应把作者定义的表 “脱离”这一结果义分为两种,一为表 “受事脱离”,对应所列的第1类 “可使物体分离的动作行为动词”如 “脱、生”和第2类 “裁减、去除”义的动词如 “丢、替”。 “V下”、 “V下来”中,受事因这些动作脱离原事物整体, “下”、“下来”着眼于起点,具 “受事脱离”义。二为 “受事固定”,对应的是除1、2类外的动词,如 “取得”或 “取得方式”义的动词“收、买”。受事因这些动作固定于某处,“下”、 “下来”着眼于终点,具 “受事固定”义。

1.2 对动词的选择

以下为刘月华 (1998: 156-159; 181-184)中列举的可同时与 “下”、 “下来”二者搭配的动词的语义类及各类中频率最高的动词,本文选取这些动词为研究对象。某类列举了两个动词,是因为这些类中与 “下”、 “下来”搭配的频率最高的动词不同。前者为与“下”搭配的频率最高的动词,后者为与 “下来”搭配的频率最高的动词。1.可使物体分离的动作行为动词:1)肢体动作:脱;2)“生养”类:生。2.表 “裁减、去除”义:丢、替。3.表 “取得”或 “取得方式”义:1)“取得”义:收;2)表取得方式的动作:买、挣。①与 “下”搭配的动词中, “打 (粮食)”频率最高,为7,但在北大CCL语料库中,未检索到其与 “下”、“下来”搭配后进入 “把”字句的例子。本文选择了这一类中频率次高的动词 “买”。与 “下来”搭配的动词频率都为1,本文选择了 “下”、 “下来”共有,与 “下”搭配时频率较高的动词 “挣”。4.“写、画”义:写、记。5.“剩余、积存、遗留”义:1)“剩余、漏拉”类:剩;2)“积存”类:攒、积累;3)“遗留、滞留”类:留。6.“决定”类:1)“定”类:定;2)“答应”类:答应。

刘月华列出以上各类动词与 “下”、 “下来”搭配后可进入的句式。她认为与 “下”搭配的动词中,第 2、3、5(1)、5(3)类动词与之搭配后可进入 “把”字句,而在第1、4、5(2)、6类动词与 “下”搭配后能进入的句式中未列出 “把”字句。与 “下来”搭配的动词中,除第5(2)类动词,其他动词与之搭配后都可进入 “把”字句。本文考察得出的情况与此不同,下文将对此进行论述。

1.3 “把NP+V下” 与 “把NP+V下来”使用频率与合格度对比

本文在北大CCL语料库中对以上各语义类中的高频动词进入 “把NP+V下”和 “把NP+V下来”两句式的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统计例句②因两句式作主、定语时,不能判定其是否自足,所以选择的例句中排除它们作主、定语的例句。,对比二者的使用频率与合格度。本文据例数多少判断使用频率高低,据自足句③本文所指的自足的句子是指不借助语境和上下文或其他完句成分 (如 “了”)即可独立成句的陈述句。例数与总例数的比率来判断合格度高低,数值省略到小数点后三位。

考察发现,因动词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我们将这三类中的动词分别记作V1、 V2、 V3。

1.3.1 “把 NP+V1下来”使用频率与合格度大于 “把NP+V1下”

A.“下”、 “下来” 表 “受事脱离”, 动词为 “脱、 生、 替”。

“脱、生、替”进入 “把NP+V下来”的例数多于进入 “把NP+V下”的例数。此时,“把NP+V下来”使用频率大于 “把NP+V下”。

(3)孔繁森同志冒着自己要倒在雪原上的危险,把身上的毛衣毛裤脱下来,送给一位藏族老阿妈穿。

(4)大年三十一大早,一些单位便纷纷把在岗的汉族同志替下来,以便他们及早归家,与亲人团聚。

(5)夏先生爽快地把长衫脱下给了学生。

(6)田大爷特意把正在搓麻将的赵永福替下,让他跟记者聊聊。

例 (3)、 (4)分别为 “脱、 替” 进入 “把NP+V下来” 的例句。 例 (5)、 (6)分别为“脱、替”进入 “把NP+V下”的例句。

“脱、生、替”进入 “把NP+V下来”和“把NP+V下”时, “把NP+V下来”合格度高于 “把NP+V下”。

(7)芒种笑着说, “给我对对这褂子!”说着把饼子放下,把褂子脱下来。

(8)你似乎在鼓励我把孩子生下来。

(9)如果农民工能达到操作标准或者超过标准,同样可以把大学生替下来。

(10)他穿着一套黑衣服,外面罩上白麻布短衫,可是一面走出去,一面就把它脱下。

例 (7)、 (8)、 (9)分别为 “脱、 生、 替”进入 “把NP+V下来”时自足的句子。例(10)为 “脱”进入 “把NP+V下”时自足的句子,未检索到 “生、替”进入 “把NP+V下”时自足的句子。

B.“下”、 “下来” 表 “受事固定”, 动词为 “买、挣、写、记、攒、定”。

“买、挣、写、记、攒、定”进入 “把NP+V下来”的例数多于进入 “把NP+V下”的例数。 “挣、攒”没有检索到进入 “把NP+V下”的例句。此时, “把NP+V下来”使用频率大于 “把NP+V下”。

(11)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

(12)花上十几分钟就把旅行社定下来,可以等着随团出游,这真方便多了。

(13)我的习惯是每走一地方就把我的感受写下,仔细的调查研究留待别人去做。

(14)她会在年内与别人一起把剧本最后定下,同时组织配备好人员。

例 (11)、 (12)分别为 “写、 定” 进入 “把NP+V下来”的例句。例 (13)、(14)分别为“写、定”进入 “把NP+V下”的例句。

“买、写、记、定”进入 “把NP+V下来”和 “把NP+V下”时, “把NP+V下来”合格度高于 “把NP+V下”。

(15)我看中了一件白色连衣裙,很想把它买下来。

(16)工作再累,他都坚持每天睡觉前,想一想当天的教学情况,并把这些情况记下来。

(17)他们想把西门口一带的房产成片买下。

(18)马慕韩迅速地把徐义德刚才那些意见记下。

例 (15)、 (16)分别为 “买、 记” 进入“把NP+V下来”时自足的句子。例 (17)、(18)分别为 “买、记”进入 “把NP+V下”时自足的句子。

1.3.2 “把 NP + V2下” 使用频率大于 “把NP+V2下来”,合格度高低情况不一

A.“下”、 “下来” 表 “受事脱离”, 动词为 “丢”。这类动词还有 “扔、撇、刷”等。

“丢”进入 “把NP+V下”的例数多于进入 “把NP+V下来”的例数。 “丢”进入“把NP+V下”和 “把NP+V下来”时,“把NP+V下”使用频率与合格度高于 “把NP+V下来”。

(19)他在结束时说道, “如果我们认为他会被捕,那么我们没有一个会把他丢下。”

(20)“别把我丢下来!” 梅里说: “我一直没派上什么用场,但我也不想被抛在这!”

例 (19)为 “丢” 进入 “把NP+V下”时自足的句子。例 (20)为 “丢”进入 “把NP+V下来”时检索到的唯一1例自足的句子,但为祈使句。

B.“下”、 “下来” 表 “受事固定”, 动词为 “收、 留”。

“收、留”进入 “把NP+V下”的例数多于进入 “把NP+V下来”的例数。此时,“把NP+V下”使用频率大于 “把NP+V下来”。

(21)他又谢了我,把钱收下了。

(22)我把水果和钱给正在照看孙子的妻子留下,但什么也没告诉她。

(23)宫萍冷冷淡淡地说: “我肯把他送的东西收下来,他已经高兴得要命了。”

(24)曹操不肯放他,把他留下来做了随从医官,好随时给他治病。

例 (21)、 (22)分别为 “收、 留” 进入 “把NP+V下” 的例句。 例 (23)、(24)分别为“收、留”进入 “把NP+V下来”的例句。

“收、留”进入 “把NP+V下”和 “把NP+V下来”时, “把NP收下”合格度高于“把NP收下来”,而 “把NP留下”合格度低于 “把NP留下来”。

(25)义军破了寨子后,高夫人见她们生得身材有力,聪明伶俐,把她们收下。

(26)不论我们怎么解释,他说什么也要我把羊留下。

(27)伯颜传出话来,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留下来。

例 (25)、 (26)为 “收、 留” 进入 “把NP+V下”时自足的句子。例 (27)为 “留”进入 “把NP+V下来”时自足的句子,未检索到 “收”进入 “把NP+V下来”时自足的句子。

1.3.3 “把 NP + V3下” 和 “把 NP + V3下来”都没检索到例句

动词为 “剩、积累、答应”,因为它们的动态性不强,不是能进入 “把”字句的典型动词。崔希亮 (1995)指出在其所考察的 “把”字句的语料范围内,95%以上的动词都为有动力的,能改变NP,使NP发生变化的动态动词。他设定 “带结果补语、带趋向补语、带动量补语、重叠、与表方向的介词共现”这5项指标来确定动词的动态性。 “剩、答应”仅符合 “带趋向补语”这一项指标。 “积累”除不能与表方向的介词共现之外,其他4项都符合,但 “积累”的动态性并不强,王灿龙(2002:157-158)指出与单音动词相比,双音动词原型性、动作性更弱。 “剩、积累、答应”的动态性都不强,所以进入 “把”字句的例句一般较少。

各类中频率最高的动词进入两句式 (“把NP+V下”称作句式一, “把NP+V下来”称作句式二)使用频率与合格度对比情况总结如表1。

表1:

例句虽受封闭语料库限制,但从统计中仍可看出不同类动词进入两句式后,两句式使用频率与合格度的高低情况。

2.“把”字句和动词的界限特征与“来”的有无

2.1 “把”字句和动词的界限特征

2.1.1 “把”字句的界限特征和信息量

陈忠 (2006:373-376)指出 “把” 字句的语义特征是 “处置+有界”。 “把”字句具强式有界特征,对谓语部分的信息量有一定要求。其谓语VP一般为界限特征强,信息量大的成分。因为界限特征强度与信息量成正比,界限特征越强,提供的信息越详细、完善,“把”字句的合格度也就越高。

2.1.2 动词的 “有界” 与 “无界”

沈家煊 (1995)指出,在时间上,动作有“有界”和 “无界”之分。动作形成的概念上“有界”和 “无界”的对立在语法上的反映就是动词有 “持续动词”和 “非持续动词”之分。马庆株 (1981)据能否带后缀 “着”把动词分出 “持续性动词”和 “非持续性动词”两类。V1是持续性动词,V2是非持续性动词。V1是无界的,V2是有界的。在语法形式上,二者有以下区别:

A.V1加持续体标记 “着”表动作持续,V2加 “着”不表动作持续,而表动作造成的状态的持续。

(28)他正脱着外套。

(29)他正记着笔记。

(30)你还收着我送你的礼物吗?

(31)我还留着小学的课本。

例 (28)、 (29)中, “脱、 记” 加 “着”表示动作持续。 例 (30)、 (31)中, “收、留”加 “着”表示这两种状态的持续。

B.二者与时量补语连用时是否能单说情况不一样,时量补语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V1如“买” 进入格式 “V+T”和 “V+了 +T” 时可单说,V2如 “丢”进入时一般不可。V2如“收、扔”进入格式 “V+了+T+了”时,时量补语仅表动作完成以后经历的时间,而V1不是,如 “写、攒”。

(32)a.*钱包丢两天。

b.钱包丢两天又找着了。

(33)a.*钱包丢了两天。

b.钱包丢了两天又找着了。

(34)这么多东西要买两天。

(35)礼物买了两天。

例 (32)a、 (33)a中, “丢” 进入格式“V+T”和 “V+了 +T”一般不可单说,需要加后续成分, 如例 (32)b、 (33)b。 例(34)、 (35)中, “买” 进入这两种格式时可以单说。

(36)礼物收了一年了。

(37)那件衣服扔了一年了。

(38)a.这本书写了一年了,还没写完。

b.这本书写了一年了,我都忘了书的内容了。

(39)钱攒了一年了。

例 (36)、 (37)中 “一年” 表动作 “收、扔”完成后经历的时间。例 (38)中 “写”为弱持续性动词,a、b例中的 “一年”分别表示“写”这一动作持续的时间和 “写”这一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间。例 (39)中 “攒”是强持续性动词, “一年”表示 “攒”这一动作持续的时间。

2.2 “来” 的有无

2.2.1 终止点 “来” 的有无

“V1下”、 “V1下来” 都是有界成分, 在语义上具有陈忠 (2006:368)指出的有界成分的语义特征 [+量化]、 [+变化]、 [+已然]、 [+终结]、 [+离散]、 [+起始]。在句法上,表现为可与强式有界成分 “已经、数量成分”同现。不可与强式无界成分 “正在、着”等同现。由于 “来”的有无,二者界限特征的强度等级有所不同,信息量大小也不同。 “V1下来”的界限特征强于 “V1下”的界限特征,信息量大于 “V1下”。

语义上, “V1下来”中的 “来”凸显了终止点。 王林哲 (2006)对比 “下来” 与 “下去”,得出 “下来”、 “下去”都是单边有界,“下来”凸现位移终点, “下去”凸现位移起点。这一不同是由于 “来”凸现终点, “去”凸现起点所致。 “V1下来” [+终结]的语义特征比 “V1下”强。V1是持续性动词,是无界的,没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或者说终止点是任意的,要借助其他成分进行补充以提供自然终结界限。如上所述, “下”表 “脱离”义时着眼于起点,表 “固定”义时着眼于终点,但此终点是潜在的。

句法上, “V1下来”如果要带名词宾语,需在名词前加上数量成分与之强式有界特征匹配,而 “V1下”可直接带名词宾语。如:

(40)a.冯振民摘下花镜,望着在座的人。

b.*冯振民摘下来花镜,望着在座的人。

(41)a.他在我前面走了,一边从裤腰解下钥匙。

b.*他在我前面走了,一边从裤腰解下来钥匙。

例 (40)a、 (41)a中, “摘下”、 “解下”可分别带名词宾语 “花镜”、 “钥匙”,而例 (40)b、 (41)b中的 “摘下来”、 “解下来”不可。如:

(42)他偷偷摘下来一朵花,带在头上。

(43)老爷子从自己的腰带上面解下来一串钥匙。

例 (42)、 (43)中, 名词 “花”、 “钥匙”前加上了数量词 “一朵”、 “一串”这一有界成分,以与 “摘下来”、 “解下来”的强式有界特征匹配。

以上从语义和句法两方面说明了 “V1下来”比 “V1下”界限特征更强,信息量更大,所以 “把NP+V1下来”的使用频率与句法合格度更高。

2.2.2 着眼点 “来” 的有无

V2是非持续性动词,是有界的,自身有内在终止点。 “下”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为 “受事脱离”或 “受事固定”。 “V2下”的界限特征符合 “把”字句的要求。因此, “把NP+V2下”比 “把NP+V1下”合格度高。

因V2自身已有终止点,无需 “来”提供终止点, “V2下来”中的 “来”的作用不再是凸显终止点,而是凸显着眼点。刘月华(1989:3-4)指出 “来”表示朝立足点的方向移动,立足点可以是说话人、叙述中的人或叙述者所在的位置。例子分别如下:

(44)这时小李向我跑来。

(45)老师傅把鲁班找来。

(46)会场已经坐满了人,可是还不时有人进来。

例 (44)~(46)中的立足点分别是说话人 “我”、叙述中的人 “老师傅”和叙述者所在的位置 “会场里”。作者指出结果意义的“来”提供了一个着眼点。

(47)她叹了口气,把书丢下,又神差鬼使地回到窗前。

(48)“别把我丢下来!” 梅里说: “我一直没派上什么用场,但我也不想被抛在这!”

(49)做群众演员的第一步,是找一家影视培训公司报名,把自己的档案——包括身高、体重、特长、性格及照片等资料留下。

(50)他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

与例 (47)相比, 例 (48)中的 “来” 提供了一个着眼点,即被丢下的 “我”。在检索到的例句中, “把NP丢下”句一般从施事的角度叙述, “丢”的受事为施事要丢弃的人或事物,这与表受事朝着眼点方向运动的 “来”意义相背,所以 “把NP丢下来”的例句很少,仅检索到 (48)这一例。与例 (49)相比,例(50)中的 “来” 提供了着眼点 “他”。

3.结语

由于受 “来”的有无和动词的制约、影响, “把NP+V下”与 “把NP+V下来”的使用频率与合格度存在差异。当动词为持续性动词时, “V下来”中的 “来”凸显了终止点,使其界限特征强于 “V下”,信息量也更大,更符合 “把”字句的要求,因而“把NP+V下来”的使用频率与合格度高于“把NP+V下”。当动词为非持续性动词时,“下来”中的 “来”凸显了着眼点。 “把NP+V下”的界限特征符合 “把”字句的要求,此句式使用频率更高,两句式合格度高低情况不一。

由于 “来”的有无,意义相同的趋向补语“上”和 “上来”、 “出”和 “出来”、 “起”和 “起来”等与动词搭配后进入 “把”字句后,句式有何差别?进入其他句型时,在句法搭配等方面有何差别?这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陈 忠 2006 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崔希亮 1995 “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3).

刘月华 1998 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马庆株 1981 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 [J].中国语文(2).

杉村博文 1983 试论趋向补语 “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4).

沈家煊 1995 “有界”与“无界” [J].中国语文(5).

王灿龙 2002 句法组合中单双音节选择的认知解释[A].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C].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林哲 2006 “下来”、“下去”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补语界限例句
界限
间隙
破次元
英声细语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承诺是跨越时间界限的恒久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