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尼苏北华语口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差异调查①

2013-10-13朱湘燕黄舒萍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词形华语词义

朱湘燕,黄舒萍

(1.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新加坡639798;2.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华文系,印度尼西亚,棉兰20115)

0.引言

华人遍布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华语。笔者之一为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的华裔,棉兰华语是在印尼华语中断了三十多年后发展得相对较好的地区之一,她从小使用棉兰华语,以为其为标准语,来中国留学后,才发现并非如此。赵守通 (2004)认为印尼华语与汉语的根本差异是语音不同。但实际上,随着华人移居印尼日久,词汇的差异已不容小觑。这些差异有多大?会影响棉兰华人与中国人之间的沟通吗?为了进一步了解印尼棉兰华语口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差异,也给印尼华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我们选择了苏北棉兰华语口语词汇进行调查,旨在为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异的研究提供材料。

目前对海外华语的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华语和印尼华语。

新加坡华语词汇研究方面。汤志祥 (1995、2005)举例分析了香港、台湾、新加坡华语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异。周烈婷 (1999)、周清海、萧国政 (1999)从不同角度比较了新加坡华语词语和普通话词语的差异。陆俭明 (2002)探讨了新加坡华语词语的 “特有”语法问题。李临定、周清海 (2002)采取词典式方式,对照普通话,从词义理解角度分析了300多个新加坡华语词语。汪惠迪 (1997、1999、2000)介绍了新加坡华语与普通话在用法和意义上有差异的一些词语。郭熙 (2002)把新马华语和普通话词汇的差异分成名称相异而所指相同、名称和所指相同,色彩和用法不同、名称相同所指不同、各自特有词语或流行语四类,提出了协调差异的四原则,据此分为无法协调的、可协调可不协调的、应该而且迫切需要协调的三类。文章分类清晰,提出的原则可操作性强,只是在语料的完备性上有可供补充之处。陈琪 (2008)对比分析了新加坡华语词语与汉语普通话词语的异同,区分出新加坡特有词语、新中同形异义词语和新中异形同义词语三类。刘慧博 (2010)以新加坡 《联合早报》2009年刊发的文章中一些与普通话有分歧的语料为研究对象,概括出新加坡华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若干特征性项目,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找出分歧并分析了成因。

对印尼华语词汇的研究较少。廖慧萤(2008)从词类、句法及构词三部分对印尼语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刘文辉、宗世海 (2006)整理了印尼有代表性的华文报纸、著作、杂志和华人口语中的351个印尼华语区域词语,概括出三个特点。袁辉(2006)搜集了2004~2005年的印尼中文报纸《国际日报》、 《棉兰早报》、 《印尼日报》中的华语词汇,从词语构成的角度与普通话词语进行对比,并分析了差异性词语出现的原因。李如龙 (1999)有论文对印尼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的词汇进行了记录。

可见,目前对海外华语词汇的研究主要是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进行对比,以书面语语料为主,口语语料研究较少。印尼棉兰华人日常生活所用华语口语词汇与汉语普通话乃至汉语方言有何差别和渊源?笔者之一为土生土长的印尼苏北华裔,可通过日常生活收集语料,有研究棉兰华语口语词汇方面的优势,因此选此课题进行研究。

1.语料的选择及分类标准

1.1 研究对象及语料收集方法

语料搜集了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笔者之一 (印尼棉兰华裔)与家人、亲戚和朋友等聊天时的口语,找出词语250个。本文关注的是华语词汇的词形、词义,对语音和语法不予考察。经筛选后得到词语共计180个。

1.2 分类标准

本文参考了 《现代汉语词典 (2005年第5版)》 (下文简称为 《现汉》), 与 《闽南方言大辞典 (修订本)》 (2006)、 《广州话词典》(1997)、 《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 (1997)等进行对照,这主要是由于印尼苏北华语吸收了大量的闽、粤方言词。

首先,将收集到的180个苏北华语词与《现汉》中的汉语普通话词语进行对照,看看哪些是汉语普通话里有的,找出65个词;再根据词形词义的异同,将其分为词形相同词义没有联系、词形相同词义有联系、词形不同词义相同、词形不同词义有联系四类。

然后,将收集到的苏北华语词汇与 《闽南方言大辞典》、 《广州话词典》和 《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中的方言词语进行对照,看看哪些是哪种方言中有的,找出51个词语。从词形词义来看,这些词大多数词形相同,词义也相同。

最后,剩下的64个是关于印尼的社会文化的词,属于印尼特有词语。

2.口语词汇对比调查

印度尼西亚华人是居住于印度尼西亚的华族,大多来自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海南,集中在雅加达、泗水、棉兰、北干巴鲁、三宝珑、坤甸、锡江、巨港等城市。棉兰是印尼苏门答腊岛第一大城市,为北苏门答腊省首府,主要由爪哇人、马来人、华人组成,使用印尼语、爪哇语、马达语,其中华人占19%以上,使用闽方言中的福建话 (闽南语)、兴化语(莆田话)、潮州话、海南话、福州话、客家话、粤语及棉兰华语。棉兰华人都会说福建话,日常生活使用福建话,但不是每个棉兰华人都会说华语,因此华语并非棉兰华人交际的第一选择,但如果双方都会说棉兰华语,就会使用华语。棉兰华语是棉兰华族的共同语,正如赵守通 (2004)所言: “由于华族在印尼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带去家乡的原始方言,经过几百年的瓦解而分化,又随着华族社会的聚居而融合,在族裔不断迁移和分散的情况下,语言的分化过程占优势,分化过程和融合过程交叉进行,一种语言的不同会随之分化为独立的语言,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印尼华族自成一腔的 ‘闽南语’,或 ‘仙达国语’。这种华族语言的统一过程,除了不同方言集中为民族共同语之外,还有异族语言的交融。”可见其复杂性。本文主要调查研究印尼棉兰华语口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差异。下文中 “汉语”单用时指汉语普通话, “方言”指汉语方言, “华语”指印尼苏北棉兰华人所使用的共同语, “福建话”指棉兰闽南话,不同于当今福建的闽南话,其主体是闽南话,但混有其他方言和印尼语词汇。

2.1 汉语普通话里有

这类词语虽然在汉语普通话里有,但词义或用法上有差异。可分为以下四类:

2.1.1 汉语普通话里有,词形相同,词义无联系

表1 :汉语普通话和棉兰华语中都有且词形相同但词义无联系的词语

2.1.1.1 造词时形式的偶合

“洗盘”、 “找钱”、 “起家” 这些词在汉语普通话也有,但仅为造词时形式上的巧合。有些是因为直译印尼语造成的,如: “洗盘”,印尼语是 “cuci(洗)piring(盘)”, 因印尼人把饭盛到盘中,所以把 “洗碗”说成 “洗盘”。同样, “找钱”印尼语是 “mencari(找)uang(钱)”, “起家” 是 “bangun(起)rumah (家)”。

2.1.1.2 保留方言词

有些是直译闽南话造成的,如:印尼福建话是 khui1(开)hue3(火), “烟花”是 hue3(火)hua1(花), “花红” 是 hua1(花)aŋ2-6(红), “自行车” 是 hŋ1(风)tshia1(车)“热水” 是 sio1(烧)tsui3(水), 在 《闽南方言大词典》里, “烧”的义项四是 “热,与冷相对”,华语就用 “烧水,烧茶”表示热水、热茶,这里 “烧”是热的意思,还有 “我要烧的” (我要热的), “椅子烧烧还坐” (椅子刚被他人坐了很久,还热的,不要坐)等说法。

闽南语的 “土豆”指 “花生”,而印尼语“土”是tanah, “豆”是kacang,合起来也指“花生”,因此,棉兰华人说 “土豆”是指 “花生”, 说 “马铃薯”才指 “土豆”。

汉语里 “跑路”指一个人做了坏事被通缉或被银行、朋友等追账而逃跑,华语中的 “跑路”却是走路、步行的意思,如: “老师的家很近,我们跑路去” (意思是我们走路去)。

2.1.2 汉语普通话里有,词形相同,词义有联系

2.1.2.1 词义扩大

当初移民来印尼时很艰苦,很珍惜已拥有的一切,养成了不浪费食物的习惯,吃不完的东西会和亲戚朋友一起分着吃,用 “公司”表示 “分着”之意,如: “咦,这个炒果条那么大盘,我们公司吃啊”。若家里兄弟姐妹个子差不多,衣服会分着穿,如: “这几件衣服送给你,穿了平安。你可以跟妹妹公司穿”。表示 “分着”义的 “公司”一词已被印尼语吸收。

“好像”汉语义为 “像、似乎、仿佛”,华语中还有 “比如”义。这是受到闽南话和印尼语的影响,两者中的 “好像”都另有 “比如”义。

“还钱”在棉兰华语里不仅指向他人借了钱后把钱还回去,更多的是指交钱、付钱。这应是受到福建话的影响,福建话有此说法。

2.1.2.2 词义转移

“见过”在汉语里意思是 “曾经见过”,在华语里转为 “曾经”义。如: “我曾经去过中国广州”说成 “我见过去中国广州”。

2.1.2.3 保留旧词义

“肥” 《现汉》 指脂肪多 (除 “肥胖, 减

肥”外,一般不用于人),如:肥猪、肥肉,一般只与指动物的名词搭配,不与指人的名词搭配,如说某人 “肥”,要么是开玩笑,要么是不礼貌。棉兰华语却还保留着广州话 “肥”指人胖的用法,如: “我弟弟很肥”,并无嘲笑义。

表2 :汉语普通话和棉兰华语中都有且词形相同、词义有联系的词语

华语中的 “跑”保留了粤方言 “走”的意思,如:华人说 “我跑了”,意思是 “我走了”。

有些华语词在保留闽方言意思的基础上增加了普通话中的新义,如: “煎”在华语中除了有 《现汉》中 “锅里放少量油,加热后,把食物放进去,使表面变黄”的意思,如:煎蛋;也有 《闽南方言大词典》注释的第二个义项,即在油锅里炸。华人说的 “煎鱼,煎鸡”的意思是 “炸鱼,炸鸡”,指用大量的油炸,这与普通话中的 “煎鱼”指的是用少量油不同。

《现汉》中 “情人”指相爱中的男女一方; “爱人”指丈夫或妻子,也指恋爱中的男或女。而棉兰华语中的 “情人”、 “爱人”保留了汉语中的旧用法,两者同义,指的是男朋友或女朋友。因此,在棉兰你听到一个阿姨问十五六岁还在上中学的小姑娘 “小琪,你有爱人了吗?”,意思是 “小琪,你有男朋友了吗?”。

2.1.2.4 方言词音译给已有词语添加新义项

“做”在华语口语中有 “玩弄、欺负”义,这应是受到福建话影响, “不要玩弄他”福建话说成 “mai co i”, mai 是 “不要”,co是 “做”,i是 “他”。如:小弟弟和姐姐玩儿的时候,突然哭了,妈妈会对姐姐说: “你不要做他啦。” “做” 意为 “欺负”。

2.1.3 汉语普通话里有,词形不同,词义相同

名词:鸭 (鸭子)、快速面 (方便面)、豆腐水 (豆浆)、 绿豆水 (绿豆沙); 裙 (裙子)、裤 (裤子)、 袜 (袜子)、 领 (领子); 石 (石头)、 手电 (手电筒)、 力 (力气)、 色 (颜色)。

其他:呕 (呕吐),位 (位子)

2.1.3.1 保留旧词形义

有些词语与汉语普通话意思相同,只是在形式上省略了 “子”,只取其中心词。如:使用最广泛的 “色” (你喜欢什么色?)、 “位”(还有位吗?)、 “力” (我很累, 没有力了),这是吸收了粤语的说法。粤语是南方方言中和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较为接近的方言,单音节词很多, “子”为词尾的很少。

2.1.3.2 用原语素义组合新造词形

“快速面、豆腐水、绿豆水”等虽在 《现汉》里没有,但都是用汉语中已有语素新造出来的,因此虽然与汉语中的相应词词形不同,但中国人都能猜出词义。

2.1.4 汉语普通话里有,词形不同,词义有联系,但用法上有差异

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工 (工作)、销 (推销)、 煮水 (烧水)、 喝药 (吃药)、 吃粥 (喝粥)、关电话 (挂电话)。

形容词: 明 (明白)、 利 (锋利)。

名词:扣 (折扣)。

苏北棉兰华语受到方言的影响,习惯使用单音节词,出现了从词形上看汉语里有、词义上又有联系、但用法上存在差异的一类词,有的词中国人听了可能会误解,有的可能不明白。

2.1.4.1 组合搭配改变, 引起语素义细微调配,但不会引起误解

印尼语里 “吃”是指食物通过咀嚼咽下去,汉语则根据吃的对象是固体或液体,分别使用 “吃”和 “喝”。华语保留了汉语方言的旧用法,对此不加区分,任何药都说成 “喝药”。印尼的粥放了一些油条和肉,比中国的稠,需要经过咀嚼才能咽下去,华语把 “喝粥”说成 “吃粥”,直译汉语方言所致。 “煮水、关电话”也类此。这些词虽在 《现汉》里没有,但中国人不难猜出其义。

2.1.4.2 词 汇 的 意 义 和 用 法 产 生 了 变 化 ,会引起理解上的问题

《现汉》中 “扣”的义项一是 “套住或搭住 (扣扣子)”,义项五是 “从原数额中减去一部分 (扣分、不折不扣)”。棉兰华人买东西时常说 “这件衣服能扣吗?”,这里 “扣”为义项五的引申义,即 “能不能便宜一点儿”。汉语普通话无此用法,中国人易理解为义项一, “这件衣服的扣子能不能扣上”,引起误解。

2.2 汉语普通话里没有,但汉语方言里有

印尼棉兰华人祖籍地大部分是广东、福建两省,因此,部分棉兰华语词语来源于粤语和福建的一些方言,某些词语的意思与方言词完全相同。

2.2.1 粤语里有,词义与粤语相同,但有的词形有变化

名词 (饮食类): 青瓜 (黄瓜)、 番薯 (地瓜)、酸甜鱼 (糖醋鱼)、蜜糖 (蜂蜜)

名词 (人物或事物类):公公、婆婆 (外公外婆)、屋主 (房东)、底裤 (内裤)、睡房(卧室)、左手边 (左边)、右手边 (右边)、塑胶 (橡胶)、冲凉房 (洗手间)、电单车 (摩托车)

动词或短语:冲凉 (洗澡)、诈假意 (假装)、 抹地 (拖地)

形容词:爽 (舒服,好玩)

其他:好彩 (幸好)

2.2.1.1 与广东话词形相同

棉兰的华族大多是中国南方沿海诸省的移民及其后裔,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方言的影响。其中一些词语来自于粤方言,如: “外公、外婆”说成 “公公、婆婆”,向别人称呼丈夫的父母为 “家公,家婆”; “什么时候”说成 “几时”, “七点十分”说成 “七点两个字”; “这条鱼很大”说成 “这条鱼很大只”;“要多少个”说成 “几多”, “多长时间”说成“几久”。

2.2.1.2 音译时所用的汉字部分或完全不同

由于方言的记录采用的是音译的方式,所使用的汉字不固定,棉兰华语在音译某些来自福建话的词语时采用了不同的汉字,如: “塑胶”写成 “树胶”, “诈假意”写成 “假假意”, “云吞面 (wan4tan1min6)” 音译成 “碗胆面”。

2.2.2 闽南话里有,词义与闽南话相同,但有的词形有变化

名词 (食物类): 牛油 (奶油)、 酱清 (酱油)、薄饼 (春卷)、炒果条 (类似炒河粉)、高丽菜 (包菜)、杂菜 (什锦菜 (很多种菜炒在一起))、三层肉 (五花肉)、线面 (面线)、贡糖 (花生糖)、红龟糕 (一种糕点,形状像乌龟)、甜餜 (年糕)、果子 (水果)、王梨或黄梨 (菠萝)

名词 (人物或事物类):手环 (手镯)、冰橱 (冰箱)、 针车 (缝纫机)、 鞋拖 (拖鞋)、散钱 (零钱)、冷气或冷器 (空调)、头家 (老板)

动词或短语:载 (用车/摩托车/自行车送,带)、煮菜 (做饭)、踏车 (骑自行车)、牵车 (开车)、便便 (事先准备)

形容词:好料 (好吃)

其他:平平 (一起)

2.2.2.1 与闽南话的词形、 词义和用法相同

棉兰华人还保留着浓厚的闽南文化。 “红龟糕”是闽南地区民间传统的糕点,模型像乌龟,乌龟代表长寿,红色代表喜庆,故名为“红龟糕”,是庆祝喜事,如:结婚、生日时的礼品,也是祭拜天公生、佛祖生、祖先的忌日及元宵节时的供品。 “汽水糕”也是祭拜供品,用鸡蛋做成,是荤的糕点,只用来祭拜吃荤的神仙,如:地主公、灶神。

“杂菜”是把荷兰豆、花菜、红萝卜、油菜等加上虾仁及鱼丸一起炒成,是中餐馆的必备菜,此词已被印尼语吸收。华语的 “薄饼”与闽南话的 “薄饼”所指相同,指用薄皮包馅卷成长条形的一种食物,类似于中国 “春卷”,但不同于汉语普通话里的 “薄饼”。棉兰的“炒果条”很有名, “果条”类似于中国 “河粉”,但非白色,是透明的。

棉兰华人说 “一起去做某事”时,用 “平平”。如: “明天我们一起去老师家”说成“明天我们平平去老师家”,还有 “平平回”、“平平吃”等。要说 “事先准备”,就用 “便便”,如:买便便、洗便便、煮便便、放便便、切便便、拿便便,意思是 “先买好、先洗好、先煮好、先放好”等。这与闽南话词形、词义和用法都相同。

2.2.2.2 音译时所用的汉字部分不同

有些词语音译时所用汉字与闽南话不同。如: “王梨” 写成 “黄梨”。

“冷气”在汉语普通话中指的是空调吹出来的低温气体,而华语的 “冷气”指的是空调,有时也写作 “冷器”。

2.2.3 闽粤方言都有,词形词义相同

名词:面盆 (脸盆)、锁匙 (钥匙)、荷兰豆 (豌豆)、 人客 (客人)。

动词或短语:讲笑 (开玩笑)、车衣服(缝衣服)。

直接采用方言词语,用华语的发音说出来,有时再套用方言的构词法,就造出了普通话里没有的词汇。如: “面”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是不成词语素,用 “面”构成的词有 “面目、面额、面色”等,现代汉语不再用 “面”来造新词。 “脸”是成词语素,除了独用外,也用来造新词,如: “脸盆、脸色”等。南方方言里没有 “脸”这个语素,只有 “面”,因此棉兰华语将 “脸盆”说成 “面盆”。

2.3 汉语普通话和方言里都没有的

“社会生活如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也在语言——主要词汇中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所赖以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 (陈松岑,1999)印尼棉兰的华人的语言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体现在今天所使用的棉兰华语中。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及风俗习惯,印尼也不例外。印尼的一些事物是中国没有的,于是棉兰华人就把印尼语说法音译或意译成汉语,出现了汉语里没有的印尼棉兰华语词。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2.3.1 饮食及事物

饮食 (饭菜类): 咖喱饭/咖喱米粉(Curry rice)、 椰浆饭 (Nasi lemak用椰浆煮的饭)、叻沙 (Laksa一种汤面,味道酸辣)、沙爹 (Sate肉串)、班兰叶/香叶 (Daun pandan一种具有香味的叶子)、臭豆 (Pete吃了这种豆子后,嘴巴就有一种臭味,放屁,大便也是有这种臭味)、长豆 (Kacang panjang豆角)、燕彩晶 (Agar-agar是做果冻的材料,因为在印尼最早出现的果冻材料是燕子牌子,加上果冻是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的,而且是透明的,像水晶一样,故称燕彩晶)、打架鱼 (Ikan laga斗鱼);

(调料类):峇拉煎 (Belacan(一种做菜的料)、 隆冬 (Lontong)、 加多加多/凉拌杂菜(Gado-gado香菜,豆芽,豆腐,土豆,水煮蛋混在一起,上边洒辣味的花生酱)、辣菜(Pecel空心菜,地瓜叶,木瓜叶,豆芽,豆饼,拌着辣味的花生酱)、印尼罗惹 (Rujak莲雾,菠萝,黄瓜,木瓜等水果切成块状,拌着辣味的红糖酱)、八宝冰 (Es campur米苔目,红豆,薏米,仙草,玉米,小汤圆等拌着糖水,椰浆);

(水果类): 酪梨/牛油果 (Avocado鳄梨)、玛奇莎/百香果 (Markisa印尼棉兰马达山生产的一种水果)、荷兰茄子 (Terong belanda一种水果,terong是茄子,belanda是荷兰)、杜古(Duku一种水果)、 糖棕果 (Kolang kaleng)

事物:巴迪 (Batik印尼蜡染布)、纱笼(Sarung)、 卡峇雅 (Kebaya(印尼的民族服装,类似于旗袍)、昂格隆/竹筒乐器(Angklung(竹筒乐器)、 五脚基 (Kaki lima骑楼)、巴冷刀 (Parang一种刀,一般用来切肉)、巴刹 (Pasar音译马来语,菜市场)、马人 (Orang batak马达族人)、 拿督公 (Datuk印尼的地主神)。

印尼出产各种各样的热带水果,如:荷兰茄子、杜古、牛油果、玛奇莎等,是中国没有的,印尼华人用音译和意译等方法使同一事物有了不同的名字:markisa除了音译 “玛奇莎”外,还意译成 “百香果”;椰子是印尼盛产的水果之一,椰浆常被用来做各种食物,如:有名的nasi lemak即 “椰浆饭”。加在饭中的一种有香味的叶子pandan音译加意译为 “班兰叶”, 意译为 “香叶”。

印尼特色冷饮 “八宝冰”有些用料类似于中国的八宝粥,里面有薏仁、红豆、迷你汤圆、米苔目、玉米、仙草、菠萝蜜等,加入红糖水及椰浆,拌着沙冰一起吃。

“五脚基”指街道两边不露天的人行道,也写成 “五骹记”, “骹记”音译自马来语kaki,意为 “英尺”,因宽度为五英尺,故称“五骹记”。18世纪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贝尼亚普库尔,为了遮挡那儿强烈的阳光,在自己住宅前加了个 “外廊”,这种建筑被当地人仿效,称为 “廊房”,后经新加坡开埠者莱佛士引进并改造成连续性的长廊。南洋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南洋的闽粤籍华人还把这种建筑形式传到了祖籍地福建。

2.3.2 节日与地名

节日: 开斋节 (Hari Raya Idul Fitri)、 卫塞节、 浴佛节 (Hari Waisak)、 斋戒月 (Bulan Puasa)、 供 僧 节 (Hari Kathina)、 宰 牲 节(Hari Raya Haji)。

地名: 多巴湖 (Danau Toba)、 马达山(Brastagi)、 思马兰 (Simalam)、 热闹市场(Pasar Rame)、 一起进步 (Maju Bersama)、 太阳城 (Sun Plaza)。

印尼是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政府承认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及印度教五个宗教,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宗教方面的华语词语。如:五月份的佛教节日——卫塞节 (Hari Waisak),因这时有浴佛活动,所以也称为浴佛节。

苏北棉兰市有三十二个县,音译为:Siantar(先达)、 Tebing (丁宜)、 Asahan (亚沙汉)等。有些则使用意译或音译兼意译的方法,称棉兰著名的Toba Lake为 “多巴湖”,称马达族居住的山区Brastagi为马达山,称棉兰最有名的商场Sun Plaza为太阳城,而把生意红火的市场称为 “热闹市场 (Pasar Rame)”,很形象。

2.3.3 其他

有些事物在中国也有,但棉兰华语词的说法与汉语普通话不太相同,有的使用的动词不同,有的中心语相同但附加成分不同,有的构词方式完全不同:

表示事物和人的名词:脚车 (自行车)、龙沟 (水沟)、 原子袋 (塑料袋)、 生锅 (火锅)、组屋 (公寓)、巴厘柚 (柚子)、令吉(马币)、一条盾 (一百万印尼盾)、店屋 (店铺)、清道夫 (环卫工)、客脚 (顾客)、阿牛出城 (乡巴佬)、 大耳聋 (聋子)、

表示动作的动词或短语:相骂 (吵架)、吃气 (受气)、 学书 (读书)、 做烧 (热一热)、熄电 (停电)、 请吃 (请客)、 耐走 (走得了)、顾店 (看店)

其他:马是 (也是)

这些华语词不同于普通话、粤语及闽南话。其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受印尼棉兰福建话的影响,如:脚车、龙沟、生锅、相骂、做烧等;二是受印尼语的影响,如:音译的 “吉罗 (kilo)、 令吉 (Ringgit)”, 意译的 “店屋(Ruko)、 巴厘柚 (Jeruk Bali)”; 三是受汉语本身的影响,比如:顾店、熄电,这些词所用语素与普通话相近或有关系,如: “看”是多音字,除了第四声表示 “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还有第一声表示守护照料的 “看”。但印尼华人在表达 “看家、看东西、看店”时,说成“顾家/顾门、顾东西、顾店”,而汉语普通话中的 “顾家”意为顾念家庭,多指照管家务等,如:他总是出差,顾不了家。

《现汉》里 “耐”的意思是 “受得住,经得起”,如:耐用 (能长久使用)、耐看 (经得起反复观看),而华语在表达 “能走很长的路”的意思时,说成 “耐走”,如: “还很远哦,能耐走吗?”汉语里没有这个词。

在表达数字时,华语受到印尼语影响,一万说成十千,十万就是一百千,一百万另用juta表达。 棉兰福建话把 “juta” 说成“条”, 华语中出现了 “一条盾” 的说法。“十亿”在印尼语中是 “1 milyar”,所以华语把 “十亿”讲成 “一M”。这些数字表达只会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在正式的公函中还是用数字来表达。

3.结语

综上所述,印尼苏北棉兰华语词汇与汉语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汉语闽粤方言词语的保留、词汇用法的变化、印尼词语的汉化上。

陈 琪 2008 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陈松岑 1999 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4.

郭 熙 2002 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3):33-39.

李临定,周清海 2002 新加坡华语词汇和中国普通话词汇比较[A].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C].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

李如龙(主编)1999 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廖慧萤 2008 印尼华语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差异及其成因[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慧博 2010 新加坡华语与普通话的分歧研究 [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文辉,宗世海 2006 印度尼西亚华语区域词语初探[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1):22-33.

陆俭明 2002 新加坡华语句法特点及其规范问题[A].见李元瑾(主编),新马华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C].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麦 耕,谭步云 1997 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饶秉才等1997 广州话词典[Z].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

汤志祥 1995 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汉语词汇方面若干差异举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3-109.

———2005论华语区域特有词语[J].语言文字应用(2):40-48.

汪惠迪 1997 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探微[EB/OL].http: //www.huayuqiao.org/articles/wanghuidi/wang03.htm.

———1999华语特有词语——新加坡社会写真[J].扬州大学学报(4):44-51.———2000从“窝心”说开去[J].语文建设(11):45.

袁 辉 2006 印尼中文报纸华语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性探微[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守通 2004 印尼华语的包容性[EB/OL].http://www.fjql.org /qszl/xsyj44.htm.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6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长楫(主编)2006 闽南方言大词典(修订本)[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烈婷 1999 从几个例子看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词义差别[J].语言文字应用(1):99-102.

周清海,萧国政 1999 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用选择[J].中国语文(4):255-262.

猜你喜欢

词形华语词义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词形变换解题指导
韩国学校语法中副词形语尾的变迁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字意与词义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