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舆情引导

2013-10-11茹莉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微时代

茹莉

【摘 要】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微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新奇和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互联网上日益严重的“信息污染”和“网络暴力”。大学生是“微媒体”最庞大的用户群体,也是最大的受害群体。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社会舆论的重要途径,本文笔者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就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舆情引导功能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微时代;形势与政策课;舆情引导

随着2009年3G网络牌照发放,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型移动终端设备也开始普及,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再一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009年8月“新浪微博”的诞生标志着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国正式进入了互联网“微时代”。短短四年,中国的微博用户已经接近四亿。

四年来,我们看到每一个公共事件都可以通过“微媒体”而被更加广泛的关注。即时性、零审核、碎片化、无屏障等特点,再加上“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微媒体”能够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我们必须看到“微时代”,不仅有“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这样含情脉脉的新鲜事物,也有借助这个时代更加猖獗的“信息污染”和“网络暴力”。近日,公安机关捣毁了以网络红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为首的网络黑帮团伙,这些人专门通过互联网制造网络事件,蓄意捏造传播谣言及低俗信息3000余条,妄图“谣翻中国”。他们恶意诋毁公众人物,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严重扰乱网络秩序,进而破坏社会稳定。

根据《第三十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三亿多微博用户中,约有30%是大学生,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是“微媒体”中最庞大的受众。 这些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在感性的层面了解社会,而不善于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尤其是面对国内外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他们迫切地想了解事实的真相,但是又没有耐心和毅力从海量的信息里去甄别,极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一旦受到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煽动就会对政府和社会产生负面情绪。高等学校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而“形势与政策课”是引导大学生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正确把握社会舆论的重要途径。本文笔者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就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舆情引导功能做一些探讨。

“90后”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通过发帖、跟帖、转帖成为每一起网络事件的关注者和推动者。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于公共话题却显得很冷漠。经历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师生都知道,课堂上真正精神饱满,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非常有限,这是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面临的共同困惑。笔者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定要坚守,但要让这门课程真正起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作用,广大教师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一、要搞清楚学生的舆情需求,有针对性的备课

不得不承认,在信息多元、庞杂的微博世界里,经过处理的各种新闻事件很具有冲击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而且不同于传统媒体,“微媒体”权威淡化,每个人都可以充当新闻发言人,不受到知识水平、社会地位的限制。这让渴望得到理解、认同、关注的大学生们感到自己通过跟帖、转发等方式在公共事务中可能有所作为,提高了他们政治参与的兴趣。 相比之下,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堂”就乏味很多。没有爆炸性的新闻,讨论的话题可能是在学期之初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来统一拟定的,对学生来说已经是“陈年旧事”。老师阐述的观点也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不理想。所以要想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一方面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还要满足他们自我表达的欲望。所以,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备课。众所周知,“形势与政策课”没有既定教材,讲授内容要紧跟国内外形势。不少高校采取的方法是开学之初,教研室统一拟定几个热门专题,配发相关资料,教师自行撰写教案。所以这门课要常讲常新,备课压力是很大的。教师既不能违反教学纪律,擅自更换专题,但同时要保证讲授的内容能够吸引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保证事实部分是准确、新鲜的。除了事实本身,更应当了解就某一事件存在的各种观点,包括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既然是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不能只停留在事实和观点的层面上,还必须吃透相关的理论学说,这样才能超越网络上众多“媒体专家”的层次。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前还应当与学生充分交流,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小范围座谈等形式把握学生对所讲专题的了解程度以及所持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有针对性进行引导。课堂上应当给学生创造自我表达的机会,允许学生表达非主流的观点,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但也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预见到学生的各种表现,做好应对方案,能够在讨论中有理有据地驳倒非主流观点,让学生们心悦诚服的接受主流观点。

二、利用网络工具辅助教学

虽说“形势与政策课”要求时效性、导向性、针对性,但同其他政治理论课一样,都受到学分、学时的限制。以笔者所在省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普遍情况为例,这门课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占2学分,对应32个学时,分散在四个学期开课,每学期集中开课一个月,共四次课。 那么,四年中有两年是不开这门课的,每个学期中,开课的时间也只有一个月。所以,这门课要想真正深入人心,育人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光靠课堂是不够的。所以,在课下时间利用网络工具辅助教学是应对之策。在“微时代”打入“微媒体”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开通个人微博与学生“互粉”。一方面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而且能够更及时的把握舆情热点,特别是在重大的、突发的事件出现之后,如果没有正面的信息“先声夺人”,那么负面的信息必将“趁虚而入”。教师们应当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在微博上参与热点问题的分析、讨论。不少负面信息或者“网络谣言”都有明显的破绽,教师们应当能够有辨别和驳斥的能力,尤其在发现学生开始参与热议、盲目跟帖、转发的时候能够及时出来澄清事实,疏导学生情绪,有理有据的发表见解,代替网络推手成为学生中正面的“意见领袖”,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也可以把网上交流的内容带回到课堂,课上课下相互促进,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提升大学生参政议政能力

大学课堂不仅仅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尤其突出。“微时代”是“全民记者”的时代,大学生依然应当是社会的精英,通过“微媒体”大学生享受到了更加便利、丰富的社交生活,引领了时尚,但更应当借助“微媒体”起到监督社会良性发展的作用。 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应当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微时代”,大学生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多元纠结的价值观念、来势汹汹的文化侵略,“形势与政策课”应当帮助大家学会鉴别真伪、抵御信息污染的侵害,不盲目“信谣”、“传谣”,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通过这个课堂,也应当发现一批有思想、有热情、观点成熟、品质高尚的大学生,鼓励他们活跃在“微媒体”上,注重对他们的引导教育和肯定,逐渐培养他们成为学生中传播正能量的“意见领袖”,最终形成一支抵御网络黑暗势力的强大队伍。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微时代
积极回应社会舆情 有效开展建设性监督
微美学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引导
军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