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岳型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2013-10-11胡善风朱红兵

关键词:山岳遗产地风景区

胡善风 , 朱红兵

(黄山学院 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山岳型遗产地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研究报告,山地已成为仅次于滨海的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接待人数占到全球每年旅游人数的15-20%,每年创造700-900亿美元旅游收入[1]。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3,山岳型遗产资源已构成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2年7月,我国拥有世界遗产43处,其中,山岳型遗产地(含与山地密切相关的遗产地)有20处,占遗产总数的46.5%。山岳型遗产地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山岳型遗产地旅游资源生态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营销手段落后等问题,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影响了山岳型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山岳型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实现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遗产研究的焦点之一。下文将以黄山作为个案来探讨我国山岳型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山岳型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提出的,它是旅游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和深刻理解[2]。近年来,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方向,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遗产旅游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对遗产旅游者[3]、遗产地旅游影响[4]、遗产地管理[5]、遗产管理体制改革[6]、遗产组织体系建设[7]等方面,这为研究山岳型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对山岳型遗产旅游则刚处于起步阶段,山泽(Sanjay K.Nepal,2005)构建了山地旅游的基本研究框架,并指出山地资源的六个主要特征:多样化、边缘化、难以到达性、脆弱性、细分化及艺术美。这六个方面是山地区域所独有的特征,并且对山地旅游活动有很好启示[8]。国内学者对庐山[9]、泰山[10]、龙虎山[11]等山岳型遗产地旅游进行了初步研究。针对黄山风景区来讲,国内学者对黄山风景区已有较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市场[12]、旅游活动对景区植物群落与土壤影响[13-14]、景区客流[15]、旅游水供需系统安全[16]、旅游环境容量[17]、旅游资源开发[18]等方面。但是,从已有发表文献来看,大部分文章都是本世纪初期完成的,缺乏对山地风景区近十年来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结。

二、山岳型遗产地旅游发展的主要特征

1.旅游利益相关者较多

不少山岳型遗产地不仅拥有“世界遗产”称号,同时还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头衔。目前我国山岳型遗产景区归属部门多达12个,包括建设、环保、林业、文物、旅游、国土等部门。这些部门都有自己的领地和范围,这也是山岳型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易受多头管理的体制制约的客观原因。山岳型遗产地旅游涉及多方利益,我国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的改革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安排,需要理念、实践上的创新[19]。因此,应该注重山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特征、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以及利益协调机制[20],重视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从而实现共赢。

2.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决定旅游经济价值的因素中,资源所处的区位条件有时比其本身的质量更为重要[21]。但是,山岳型遗产地往往位于我国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接待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某种程度上,遗产旅游资源的优势往往被区位上的劣势所抵消。

3.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当前,山岳型遗产旅游产品的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观光型产品为主,缺乏参与型、体验型产品,影响了旅游产品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因此,在产品结构上,实现由观光为主体的单一产品结构向观光与休闲并重,以度假为拉动的复合产品体系的跨越。

4.旅游淡旺季较为明显

季节性是旅游固有的特征。山岳型遗产地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种季节性特征在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以及整个旅游业中都有体现。旅游的季节性一直困扰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其在一年某一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了大规模的客流,同时对目的地的社会和自然资源产生沉重压力,对旅游地的承载力则是巨大的考验[22]。例如,黄山80%以上的游客集中在4月至10月的旺季,淡旺季失衡一直是困扰黄山旅游发展的难题。

5.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山地资源承载能力较低,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表现为侵蚀率增加,经常出现滑坡和洪水等现象,这些主要是由陡峭的山区地形、海拔、地质及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这就要求山岳型遗产旅游发展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再生,否者将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资源破坏行为[23]。例如黄山为大型山岳旅游资源,其花岗岩地貌构成了风景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黄山的基础建设也越来越规模宏大,新建索道、登山道、水库和宾馆等服务设施层出不穷,在建设中,稳定的山体边坡和植被遭受不同程度破坏,从而时有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现象出现,不仅对植被和景观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对旅游活动正常开展也有一定影响。

三、黄山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

黄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黄山风景区在遗产保护管理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当代中国山岳型遗产旅游地发展的-面旗帜。

1.黄山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历程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登临黄山,明确指示,“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开启了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序幕。同年10月,安徽省黄山管理局成立,黄山正式对外开放,当年进山游客仅为10.4万人次。1980年成立黄山规划领导小组,编制《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2年黄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6年11月,成立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旅游”成为我国第一只完整意义上的旅游概念股。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黄山联合设立的第一个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站;2010年5月,黄山获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颁发的“全球旅游目的地管理奖”;同年10月,黄山管委会作为亚洲第一个景区加入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GSTC);2011年,黄山风景区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为该国际组织中首个中国(景区类)旅游目的地。

2.黄山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取得的经验

多年来,黄山风景区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对山岳型遗产地进行保护与适度开发的可持续管理的发展经验,逐步形成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特色模式,许多经验得到了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施景点轮休制。1987年,黄山园林局受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启发,在国内首创景点轮休制,现已上升为安徽省景点封闭轮休省级地方标准。通过20多年来的主要景点轮休措施,使林木植被得到很好的恢复,黄山的森林覆盖率也由上世纪70年代的56%提升到84.7%,植被覆盖率达到93.6%,较好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是积极实施低碳策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黄山推行了净菜净物上山、垃圾洗涤下山,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的措施。同时,按照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的要求,黄山对整个遗产地的生活污水,采取点、片结合的方式,实行污水统一收集处理,达标排放。

三是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资源保护的科技含量。黄山风景区建成了覆盖全山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智能化保护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对景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实行全天候数字化动态监控。一方面,坚持实行古树名木分级保护制度和建立“一树一策”、“一树一册”保护方案,推广运用新技术,提高古树名木保护科技含量。如对迎客松安置全自动气候监测仪,安排专人24小时护理。另一方面,黄山在全省率先推出“预测、预约、预报”联动机制,通过数字化实时监测调控、延长门票有效期、调整换乘车辆及索道运营时间等方式,实现景区各片区客流平稳、各时段峰谷均衡、景点之间冷热均衡。

四是用标准化推动国际旅游精品建设。景区标准化制定、实施和推广的步伐,决定着旅游景区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质量提升的步伐。从2007年起,黄山风景区抓住全国首个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的机遇,制定了819项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和5955项企业标准,建立起涵盖景区开发、饭店、索道、旅行社四大板块,贯穿旅游六要素全过程的服务标准化体系,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是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旅游安全管理。2011年,黄山风景区成立了黄山风景区紧急救援大队、安徽省山岳救援队和国家旅游应急救援黄山队,提升景区应急救援能力。同时,严格按照“全山联动、全年警戒、全员防火”的“三全”要求,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到2011年底,黄山风景区已实现32年无森林火灾。用数字化的手段推进景区的减灾防灾管理,建立了作业指挥中心楼、自动气象站、炮台、灾情预警预报系统、通讯网络系统及相关附属设施,对保护黄山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以及促进黄山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黄山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障碍

旅游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给旅游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环境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例如,黄山风景区总体上供水量不足,缺水态势明显,且存在时间、空间、丰枯水期等方面的矛盾[16]。胡善风(2011)通过对风景区内的水环境、植物-土壤性质、动物、固体废弃物所发生的变化,评价了旅游活动对黄山风景区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24]。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的退化已成为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25]。

数量庞大的旅游流所造成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黄山风景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979年,黄山风景区接待旅游者10.4万人次,1997年首次突破100万人次,达107.8万人次,2011年接待旅游者274.4万人次(见图1)。黄山为山岳性风景区,观景区域和游览步道面积较小,因此游客容量不大。研究表明,北海景区游览承载能力只有3000人次/日,按此计算每年超载100天以上。

图1 1979-2011年黄山风景区接待旅游人数

四、黄山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1.遵循“慎开发、重保护”的原则

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矛盾是山岳型遗产地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黄山风景区的地质地貌是经过了漫长的年代才逐渐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因此保护工作必须被当作黄山发展遗产旅游的基础和生命线。西海大峡谷的地轨缆车建设,已出现严重的局部塌方现象,甚是令人担忧。因此,其旅游开发建设工作,应遵循“慎开发、重保护”的开发建设原则,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新景区开发之前,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预测不到的环境负面影响,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对待,尽量少破坏环境。尤其是对日益减少的黄山温泉旅游资源,要加强保护,只能“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

2.全面实施疲劳景点封闭轮休制度

上世纪80年代,黄山园林局受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启发,在国内首创景点轮休制度,在天都峰、莲花峰、始信峰等为数不多的山峰进行为期3-5年的疲劳景点封闭轮休制,对保护和涵养水源、恢复山峰植被景观,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为实现黄山风景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今后应在黄山众多的山峰中,全面实施疲劳景点封闭轮休制度,促进植被生长,恢复生态环境。

3.加大科技研发和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坚持“科教促进遗产保护”的方针。实现黄山风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科技研发和投入,加大培训专业的技术保护、科学研究人员。如黄山的古树名木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生长环境恶劣,古树名木资源极其脆弱。目前,已对列入古树名木表的树木做到一树一档,保护工作日益细化。但未来还需要增加保护的科技含量,广泛与国内外有关科技单位合作,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促进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此外,黄山风景区的用水问题一直是难题,从长远的保护角度出发,应加大科技研发,从太平湖调水,用分段加压的方式供水上山,解决山上用水的问题。在山上谨慎建设水库,以防破坏生态环境。

4.实施动态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应普查野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加深了解其生存环境、习性,创造适宜其繁衍和生息的良好自然环境,变被动的救护和抢救为主动的保护,大力保护景区自然资源,保持物种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平衡。对因各种原因伤残的野生动物,可送至离景区40千米的休宁县“皖南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实施救护、养护,使其恢复正常后,再放回景区自然环境中。黄山景区可在游客中心建立“黄山野生动物标本展示馆”,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知识,满足广大游客的观赏需求。

5.逐步实施旺季进山游客预约限量管理制度

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遗产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才能保证环境质量不发生明显变化[26]。生态环境学有关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表明,游客的增加或超量进入,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设施超载、污染物、废弃物以及对旅游点生物种群干扰现象增加,从而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27]。黄山风景区在每年旅游旺季时期,尤其是“五一”、“十一”等法定节假日期间,热点旅游景区如玉屏楼、北海、西海、光明顶、莲花峰等处均会出现游客容量超载的情况,不利于黄山风景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实施旺季进山游客预约限量管理制度,进入景区的游客提前在网络上进行预约,每天的预约量根据景区承载能力和游客容量限定,避免游客超载,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6.重视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

黄山风景区中的摩崖石头、古墓、古寺等古建筑历史遗迹,是黄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条件,但破坏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建筑由于疏于保护,仅剩地名,而无实体建筑(如云谷寺)。因此,对于珍贵的历史遗迹,应制定黄山风景区文物保护规定,加倍重视对其的保护工作,并将相关区域划为一级保护点,加强保护措施。实施维修工程,对黄山古建筑群进行定期维修。加强安全保护,在防火、防盗上设置专门机构,设施保障、物品配备、制度建设齐全到位。另外,还需高度重视历史遗迹的防火工作。

7.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遗产地管理

遗产地社区居民对于遗产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保护的对象,也是保护活动的施行者之一[28]。遗产地居民对待遗产保护的态度是世界遗产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应发挥公众的集体智慧,让所有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发展规划、监测制度的制定中,让保护遗产成为全民意识[29]。黄山风景区应积极对当地居民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工程,增强遗产地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统筹遗产地与社区的和谐发展,增强黄山风景区周边社区居民保护世界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遗产保护管理与提升社区居民福祉有机结合。黄山风景区管理者应当认识到遗产保护传承,不仅是遗产地本身和社区共同职责要求所在,同时也要让遗产地及社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保护发展的成果。

[1]UNEP.Tourism and Mountains:A practical Guide to Manag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 of Mountain Tours[R].Paris:UNEP Division of Technology,Industry and Economics 2007:3-6.

[2]陈卫东.旅游持续发展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11(2):43-47.

[3]Yaniv Poria,Richard Butler,David Airey.The Core of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1):238-254.

[4]Michel.L.,Smith.R.V.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uropean Cultur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261-283.

[5]Drost,Anne.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 for World Heritage Sit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479-483.

[6]徐嵩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2003,(6):63-73.

[7]罗佳明.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03,18(1):51-55.

[8]Sanjay K.Nepal,Raymond Chipeniuk.Mountain Tourism: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J].Tourism Geographies,2005,7(3):313-333.

[9]刘庆友,冯立梅,杨达源,冒宇晨.庐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78-82.

[10]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47-55.

[11]熊国保,邹晓明.江西龙虎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192-194.

[12]王 娟,闻 飞.黄山风景区国际旅游市场时空演替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8):12-16.

[13]巩 劼.黄山风景区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草本层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9,29(4):607-612.

[14]陆 林,巩 劼,晋秀龙.旅游干扰对黄山风景区土壤的营销[J].地理研究,2011,30(2):209-223.

[15]陆 林.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地理学报,1994,49(3):236-241.

[16]王 群.黄山风景区旅游水供需系统安全及动态调控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896-906.

[17]吴承照.黄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现状与调控[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12(3):57-61.

[18]胡善风.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3):371-374.

[19]刘庆余,王乃昂,张立明,等.中国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兼论遗产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6):31-36.

[20]程 进,陆 林,晋秀龙,等.山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62-175.

[21]牛亚菲.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学报,1996,51(1):80-87.

[22]Mitchell L S,Murphy P E.Geography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57-70.

[23]Cole,V.,Sinclair,A.J.Measur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 Himalayan Tourist Center[J].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2,22(2):132-141.

[24]胡善风,钱丽萍.黄山风景区的自然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3):85-89.

[25]陶 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0,(5):35-41.

[26]许 涛,张秋菊,赵连荣.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123-127.

[27]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240.

[28]李文化.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6,25(4):561-569.

[29]于 慧,赵永涛,陈学华,马月伟,刘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地学报,2008,(26):70-76.

猜你喜欢

山岳遗产地风景区
南京山岳风景与城市关系历史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浅谈山岳救援中T型救援法的使用
动物派对
山岳的瓦伦丁 Marco Pantani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