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松的“日记”自白

2013-10-11韩西芹

今日重庆 2013年5期
关键词:吴松花鸟水墨

□文/本刊记者 韩西芹

吴松

1962年生,工作、生活于重庆

1979—1983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

1990—1991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

2000年起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2004—2012年任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部主任

20多年前那个叫吴松的画画的年轻人,整天躲在浙江美术学院的古画陈列室里,逐一细细临摹其中陈列的中国绘画珍品如虚谷、徐渭、郑板桥、吴昌硕等的亲笔,反复揣摩其中蕴涵的笔墨情趣。他不否认自己对传统水墨的偏爱,与此同时,如何借用中国古代绘画的图式,然后用一种新的语言来表现,冥冥中他看到了自己艺术的未来方向。

2013年5月30日,久负盛名的威尼斯双年展迎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的海外当代艺术群展,重庆多位艺术家携作品参展。其中,吴松带去40幅单件作品,分别涉及中国水墨画里的花鸟、人物、山水等,里面涵括了自己这20多年来最重要的两个作品:“花鸟日记系列”和“人体日记系列”。

意大利艺术圈对吴松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早在1996年这位来自中国重庆的画家便在罗马举办了个人展,随后又于2010-2012年先后举办个展。意大利著名艺术评论家、艺术家阿菲·蒙介力专门撰文评价:在当代形式语言的环境中,吴松的风格在于把传统形式“空白”碎裂,变成一种象征,从而提升了中国当代水墨的品质。对于西方人而言,他穿越文化,利用不同的技巧,传播了中国当代水墨的魅力。

2013年5月30日,久负盛名的威尼斯双年展迎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的海外当代艺术群展,重庆艺术家吴松携4 0幅单件作品参展。涵括了他这20多年来最重要的两个作品:“花鸟日记系列”和“人体日记系列”。

2012广州三年展

2012中法文化之春展:长江

人与山水系列1998—2007(综合绘画)共60件

吴松工作室

In May 30, 2013, the Venice Biennale which has long enjoyed a good reputation hosted the largest-scale overseas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Chongqing artist Wu Song brought 40 pieces of works to the exhibition, among which were two most important works which he had created in the last 20 years: “bird diary series” and “human body diary series”.

吴松的工作室位于重庆大学城虎溪公社艺术中心,典型的LOFT结构,高敞的楼屋房顶,隔成数个展示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安置下画家各个时期的作品,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日记”系列。在布面、宣纸、水墨等综合材料的运用下,他笔法纯熟地描绘着山川、河流、花、鸟、动物、人体,那具有强烈个人风格和视觉冲击的华美画作,创造出一个自由与多彩的世界。

人体日记系列

按照吴松的解释,“日记”的意思是“表现当代社会中人与生活周遭所发生的关系,通过视觉取材的日常化、经典性来开启经典与当代日常生活的联带之锁”。除了对生活本身的记录,吴松说“也暗示了当代社会的记忆方式”。

一直以来,水墨画都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古代文人抒胸中逸气表林泉之心的特有方式。然而,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水墨画如何介入当代话语的情境,表达现代人的意识和审美情趣,画家吴松从未停止对这一绘画语言的尝试和突破。

“传统艺术的当代化是我的重要命题,从艺术形式而言,我的作品的‘多介质多样式及其综合性’,类似宣纸、水墨、丙烯、画布、贴画等不同材料技法的混合使用,它们的画面内涵是东方的,呈现出的视觉语言却是开放的、世界的。”谈及为什么要这样表现或创造,吴松说,作为当代艺术家,作品必须有今天的人的感受,反映中国人当代特有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态。

1993年开始创作的“花鸟日记系列”,吴松仍然画他感兴趣的题材,如梅兰竹菊和花鸟虫鱼这些中国传统水墨的经典题材,但他赋予了画面更多的当代视觉经验,通过碎片化的形象与符号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着墨色的自由表现,他在画自己的一种真实的感受,糅合了对生命、对自然这些终极命题的关注。

“以前我只画花卉,后来创作的人体系列,将人体与花鸟、山水、动物、汉字等诸种视觉元素组合在一起,看似奇怪,其实并非偶然的安排。人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隐喻着我们身体和日常生活所发生的现场关系,与自然、暴力、恐怖、灾难、性、食品、汉字都有关联,其目的是引起观众对上千年来的中国水墨媒介与今天我们生活的某一天的情境之间关系的解读。”吴松更喜欢让观者自己去解读,然后产生属于自己对作品的感觉,就像他自己阐释的:“我的作品很纯粹,有传统的精髓和技艺,也有世界的语言,跨越了地域文化的局限,可解读的东西很多。”

把许多日常瞬间集合在一幅绘画作品中,无疑这样的画面具备了相当的想象性、叙事性和创造性。吴松的创作过程也非常有意思,吴松形容“这是一个极为连贯和封闭的过程,一种高度自我或是忘我的状态”。创作一幅画之前,他要画许多素材,然后根据画面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依据题材、造型、形式随机组合,在他看来整个过程“即是破坏又在创造,充满着毁灭的颤栗与新生的快感”。

“如何在单纯的画面上体现出对深层意义的探寻,这需要之前成熟的思考,才能一气呵成。通常我只在自己心情特别干净的时候才拿画笔,集中精力并消除杂念,创作的灵感便会脱颖而出,落在画纸上也就干净通透,图像的重构,在新作品中,它既是图像原来的意义,又是一种新的符号。”

花鸟日记系列

除了教学,著书,吴松坚持把更多的时间献给自己的绘画作品。他说,“潜心作画能让我乐在其中。艺术家是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心灵体验生活,直到现在,我还觉得没画够。”

生活中,吴松同样注重“日记”记录,对于身边日益变化的世界,一旦有了感受他会立即用文字与速写记录下来,他称之“文字笔记”和“视觉笔记”。文字记录思想和情感,笔触勾勒形象和气象。“眼光是训练出来的,要学会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时将它们一点一点地描绘出来,把各种想法实现在画面上。”

“我的作品很难用标签去界定它,从绘画形式上,它是跨界的尝试,作品内容又将过去与现代连在一起。我是艺术的自由主义者。”吴松说。

这种感受来自于他的苦心追求,来自于他的笔墨语言。

猜你喜欢

吴松花鸟水墨
写意花鸟
意外之外的惊喜
意外之外的“意外”
意外之外的“意外”
水墨
用爱,为乡村孩子筑梦
花鸟卷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