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医药学院教职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
2013-10-10李然斌曹志友欧阳瑾吉林医药学院直属医院吉林吉林132013
李然斌,曹志友,欧阳瑾 (吉林医药学院直属医院,吉林吉林 1320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近年来,因工作压力、过度劳累等引发的“过劳死”,使一批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1]。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场所,教职工从事着繁重的脑力劳动。其身体健康状况,对工作绩效和事业发展影响很大。本研究针对吉林医药学院教职工4年的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对预防疾病,提高教职工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健康体检对象
吉林医药学院2009年至2012年参加健康体验的教职工,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38.2±1.5)岁,最高学历为博士,最低学历为大专。
1.2 健康体检内容
每年定期对教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将体检结果录入健康体检系统。体检项目包括:血压、心电图、B超、肝功、肾功、血糖、血脂、乙肝两对半等。
1.3 生活方式调查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健康危险因素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日常工作强度、体育活动、睡眠时间、饮酒、吸烟等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50份,收回423份,有效问卷371份,有效应答率为82.44%。男性168人,占总人数的45.3%,女性203人,占总人数的54.7%;以30~39岁人群为主,占40.2%;其次为20~29岁人群,占30.2%。
1.4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健康体检结果
职工体检参检率及主要异常指标检出情况见表1。4年中,该校教职工健康体检参检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以30~49岁的中青年人为主。在不同性别人群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检出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高血压的检出率均表现出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0.05),并且2012年高血压在20~29岁的年轻群体中亦有较高的检出率(占40%),年轻化问题突出;高血脂检出率在50岁及以上人群明显高于年轻群体;高血糖的检出率从40岁开始明显增高,脂肪肝呈现出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0.05),以中青年为主,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同性别人群中,高血压和脂肪肝的检出率在不同年份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高血压的检出率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均表现出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其余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
表1 职工体检参检率及主要异常指标检出情况(n/%)
2.2 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为:在371份有效问卷中,超重和肥胖99人(26.7%),不经常锻炼157人(42.3%),睡眠不足78人(21.0%),饮酒34人(9.2%),吸烟40人(10.8%)。
从不同性别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的检出情况看。工作强度、日常不经常锻炼、饮酒、吸烟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高于女性。从不同年龄段人群看工作强度较大的以50岁以上人群最为明显,占65.5%,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常饮酒和或吸烟者多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群中。
3 讨论
3.1 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
据山东某高校校医院2003年统计,该校教职工在35~50岁被调查人群中,高脂血症占36%,脂肪肝占39%,高血压占23%,高血糖占5%。亦有学者通过最近几年对高校教职工健康研究发现,一些疾病(如心律不齐、早搏、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的比例大于其他人群,且在发病年龄、死亡年龄上有提前的趋势。这些情况表明,高校教职工不仅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是一个高危群体。从本次调查来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的检出率较高,是该校教职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与有关资料类似[2],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高血压和脂肪肝等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在该校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
3.2 高校教职工健康影响因素
高校教职工长期工作在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较高。除遗传、心理等因素外,还与其工作负荷大、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不良的嗜好、缺乏体育锻炼、自我保健意识差等因素有关[3]。从本次调查及日常生活观察,与相关资料基本相符。
3.2.1保健意识
部分教职工自以为年轻,身体条件好,因而忽视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也不重视有益健康的行为培养,保健意识十分淡薄。医学专家经多年研究证实,英年早逝者有91%属后天自身因素造成。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自己,自我保健优于医药治疗,防病重于治病。
3.2.2职业压力
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严格的工作生活节奏,使其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事业的发展,职称的晋升,使其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这些因素导致其身心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烦躁、思虑过度的状态。研究资料显示,职业压力是引起血脂、血糖、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Belkic研究发现职业压力能增加甘油三酯水平[4],龚晓玲等也认为,高脂血症与教职工职业如脑力劳动过度、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缺少运动和锻炼等有关[5]。本次调查发现,该校教职工中的55%经常处在紧张、焦虑状态,尤其是50岁以上和高职称人群最为明显,说明职业压力在该校教职工中较为普遍。
3.2.3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一种习以为常、有害健康的行为表现。常见的有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及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等慢性病快速增长和高发的主要原因[6]。本次调查发现,该校教职工经常饮酒者占9.2%,吸烟者占10.8%,不经常锻炼者达42.3%,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者达21%,说明该校教职工不良生活方式表现很突出,应当引起重视。
3.2.4超重与肥胖
超重与肥胖是生活方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献资料显示[7],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易患因素之一。大量的横断面和纵向研究都表明,BMI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呈正相关,且无论男女。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患病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上升,超重患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正常人的2.36倍,而肥胖者达3.43。肥胖也是诱发冠心病风险的高危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校教职工超重与肥胖率为26.9%,接近于2006年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我国大城市18岁以上居民体重超重和肥胖患病率29.9%,低于陆建平[8]等2011报道的某高校职工超重与肥胖率(45.68%),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大多为中青年人有关。
3.3 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职工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事业的发展,应充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健康干预,努力增强教职工体质,为人才培养奠定健康基础。
3.3.1加强健康体系建设
健康体系是指关于健康的系统性的保障机制。对此,该校直属医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近期体检结果来看,教职工慢性疾病发病率明显得到控制。主要作法是“坚持三管齐下,共筑健康防线”。首先,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健康干预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健康讲座、院报专刊、宣传资料、板报墙报、健康处方等媒介,进行广泛的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和深入的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教职工的认知水平和内在动力,增强保健和防病观念,着力培育健全的人格、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其次,完善健康管理。实行“四化”管理法:健康体检定期化,健康档案电子化,健康指导个体化,健康跟踪责任化。学校坚持每年组织教职工体检,发现指标异常或慢性病者定期复查;建立职工电子化健康档案,对体检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为健康规划和个体指导提供依据;针对体检结果,校医院向每人提出健康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危险因素与疾病干预,指导预防和治疗;对患有慢性疾病者指派专门医生进行跟踪随访。再次,倡导健康生活。积极推荐维护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科学饮食是防控“三高”(血压、血脂、血糖)及脂肪肝的有效非药物疗法,坚持少荤多素,食物多样,避免高盐高脂,保持营养均衡。体育锻炼可以缓解紧张焦虑,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亚健康的危害,鼓励健康投资(包括物质、时间和行为上的投入),提倡有氧健身运动。纠正影响健康的不良嗜好和不良习惯,尤其是大量吸烟酗酒和熬夜。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正确看待人生事物,保持平和的心态、平静的情绪。
3.3.2营造有益健康环境
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工作指导上,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做到思想,重视列入日程,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在工作部署上,科学安排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加强计划,合理调配,避免工作量过分集中导致超强度或加班加点造成过劳。在配套设施建设上,适当加大体育设施资金投入,完善各类运动场所,为广大教职工开展体育锻炼创造硬件条件,舍得为教职工的健康花本钱。在业余生活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除固定的运动会和年终文艺汇演外,平时有计划地组织健身运动(如跑步、登山、游泳、健美操训练、球类友谊赛等)和文艺活动(如歌咏比赛、交流演出、业余合唱团、娱乐竞赛等),坚持经常,形成套路,使广大教职工人人有项目,日日有活动,兴趣得到发挥,保持身心愉悦。
3.3.3创新健康工作模式
健康是生命良性运动的过程,维护健康需要调动全员力量,激发群众活力。健康工作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如果仅靠校医院唱独角戏,推动工作难度很大。学校可成立保健工作委员会,统一协调和指导教职工的健康工作,将群众的健康状况和对此项工作的满意度作为业绩考核的内容。注意挖掘蕴藏在群众中的潜能,激发自身活力,支持成立群众性的健身俱乐部、球类协会和文艺团队,发挥文体专长人员的作用,形成单位支持、协会组织、专业指导、自我活动的良好局面。有研究认为,原发性高血压不仅是一个生活方式病,而且是一种心身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9]。因此,在做好生理疾病防治的同时,应重视心理关怀,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化解心理问题,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应对方式,达到生理与心理、社会和谐的状态。
[1]吴宇红.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探讨[J].广东高校医学,2003(12):27-29.
[2]戴树人,高 昆,王 鹏.四川大学教职工1691名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9-11.
[3]姚燕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职员工健康体检结果研究报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14(5):5-7.
[4]Belkic K L.Landsbergis P A,Schnal P L,et al.Is job strain a major sour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J].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2004,30(2):85-128.
[5]龚晓玲,覃艳华,黄惠敏,等.高校教师高脂血症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06,6(1):183-184.
[6]王陇德.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中国之2020[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3):245-246.
[7]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8]陆建平,唐 洁,陶敏芳,等.某高校职工健康体检7767例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2):154-156.
[9]李庆辉,杨天伦,周 环.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看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病发生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12):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