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并用治疗经筋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2013-10-10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循行经筋火针

徐 杰

(江西省中医院针灸科,南昌 330006)

经筋病是指在十二经筋分布部位(即十二经脉在人体体表的循行区域)出现强滞挛急、酸痛不适、经筋所结聚部位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等。经筋病临床较为常见但报道较少,笔者自2011年以来采用针灸并用、以痛为腧的办法治疗经筋病120例,并分别与单独采用针刺、艾灸、火针治疗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经筋病患者120例。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所有以局部痉挛引起疼痛为主诉症状的患者(排除局部急性感染性疾病和内脏急腹症引起的疼痛)均为符合诊断病例。排除因内脏器质性病变、外伤等其他病变引起的疼痛。血液生化检测排除风湿和类风湿病,足太阳经筋病CT排外腰椎间盘突出症,手三阳经筋病X线排外颈椎病等等。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例,年龄18~75岁的经筋病患者。

1.2.3 排除标准 (1)对本治疗方法不适应,或治疗期间可以停用其他影响疗效的药物或疗法;(2)有明显认知功能障碍者、痴呆和各种失语症;(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2.4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试验方案规定治疗的病例予以剔除;(2)纳入病例发生不良事件或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的病例视为脱落;(3)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并发症或病情迅速恶化者应中止试验。

1.3 分组与治疗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病例数估计,并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艾灸组30例,燔针组30例。

1.3.1 选穴及疗程 4组患者均以痛为腧,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2 针刺治疗 沿经脉循行线路消毒后针刺数处,针刺后提插捻转使得气,每隔10min运针1次,留针30min。

1.3.3 针刺治疗 取艾条2支(江西省中医院制剂室自制)并拢点燃,在距肌肤约3cm左右,沿经脉循行分布区域往返匀速移动施灸,直至肌肤红润透热为度,施灸30min。

1.3.4 燔针治疗 在经脉循行线路上消毒,取1.5寸26号针灸针1支,用棉球裹住针柄,在酒精灯上烧红针尖及针身,快速在经脉循行分布区域疼痛处快进快出针刺数处。

1.3.5 针灸结合治疗 治疗时结合针刺组和艾灸组的操作方法,先针后灸。

1.4 疗效判定

1.4.1 疼痛评估方法 入组患者疼痛的判断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卡,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疼痛程度采用 VAS进行评估[1]。

1.4.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连续治疗7d后在经筋分布区域强滞挛急、酸胀疼痛不适消失,无任何不适;有效:连续治疗7d后强滞挛急、酸胀疼痛不适缓解,但未完全消失;无效:连续治疗7d后强滞挛急、酸胀疼痛不适无明显缓解。

1.5 统计方法

所有统计计算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满足正态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差齐同时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比较差异性;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用χ2检验,2组总有效率之间比较用行×列表资料的c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情况基线比较

表1显示,12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2d。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无失访及死亡病例。

表1 4组患者一般基线比较

经卡方检验,4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各组病例疼痛疗效比较

表24 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

表24 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针灸结合组比较:▲P<0.05

Group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针 刺 组 30 8.26±2.13 3.96±1.77★▲艾 灸 组 30 7.94±1.69 4.02±1.01★▲燔 针 组 30 8.42±2.54 3.62±2.13★▲针 灸 结 合 组 30 8.33±1.84 1.74±2.38★

表2显示,与治疗前比较,经配对 t检验,治疗后4组患者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灸结合组比较,治疗后针灸结合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4种疗法对经筋病患者疼痛改善均有明显疗效,而针灸结合组优于其他3组。

2.3 治疗后各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3 4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表3显示,经卡方检验针灸结合组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及艾灸组有效率低于燔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4种疗法对经筋病患者病情改善均有明显疗效,且针灸结合组优于其他3组,燔针组优于针刺及艾灸单独治疗组。

3 讨论

经筋病是指在十二经筋分布部位出现拘急强直、转筋疼痛、经筋所结聚部位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少有脏腑功能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3]。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经脉的附属部分经筋,又与肢体关节、头颈、躯干相关,与内脏病理变化也有关[4]。因而本病临床上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区域性,即十二经脉在人体体表循行线路区域内,有明显的拘紧挛缩、转筋疼痛感、痛处固定不移、没有明显的沉重麻木感,遇冷加剧、得热则舒,又可见经筋所结聚部位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等。本病的病因主要为寒邪侵袭,入腠袭筋,寒性凝滞,阻滞经筋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寒性收引,腠理经筋收缩而挛急。经筋病在内多为阳虚、肾虚引起,在外多为感受寒邪引起,《灵枢》中记录关于经筋病的针刺方法为“以痛为俞”、“在筋守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关刺、恢刺和纳热[5]。《黄帝内经》中也提到火针疗法的适应症有4种:痹证、寒证、经筋证、骨病,但是火针主要用于痹证[6]。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治应温散寒邪、疏经通筋。《灵枢·经筋》提出的“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方法和原则充分结合了本病的病位、病因和病机,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从临床上多种治疗方法对比来看针刺与艾灸都有一定的疗效[7,8]。笔者在20年的临床过程中,对本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本研究分别单独采用针刺﹑艾灸﹑火针、针灸结合的办法对比治疗,尽管每种治疗方法均有疗效,但每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结合的治疗效果及缓解疼痛方面均要优于燔针及针刺、艾灸单独治疗,而燔针组的有效率高于针刺组及艾灸组。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本病的病因病机和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点和弱点。本病是寒邪入腠袭筋、收凝经筋、阻滞气血,治应温散寒邪、疏通经筋。针刺有很好地舒筋通络作用而不能温散寒邪,艾灸有很好的温散寒邪作用但不能很好的舒筋通络,因而单独针刺和单独艾灸均不能很好地治疗本病;燔针虽然结合了针的疏通和火的散寒作用,但它并不是最佳的治疗手段,因为一是燔针的针刺疾进疾出,不能很好地得气、守气,达不到“气至而有效”的目的。毫针针刺则可以采用手法来候气、催气、使之得气,守气、调气,从而能够达到“气至而有效”的结果。二是燔针火的散寒作用不如艾灸,因为燔针的火热之气有限,而艾灸则可以通过增加灸量即增加艾灸的时间和温度来加强火的散寒止痛作用。如果艾灸时出现循经感传、透热﹑散热等热敏感现象时,它的效果更佳,因为艾灸热敏感点更易激发机体潜能,激发感传,使气速至病所,快速达到温筋止痛的作用,从而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而燔针劫刺的过程是不可能很好得气守气的,也不可能诱导产生循经感传等敏感现象,所以单独针刺﹑单独艾灸及火针治疗本病的疗效均不如针灸并用。

[1]赵英.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47-234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口锁堂,吴耀持.关刺治疗经筋病症临床疗效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237-239.

[4]粱宜,方剑乔.《灵枢》经筋理论探析[J].中医杂志,2008,49(6):488-490.

[5]王志磊.浅谈《灵枢》治经筋病[J].求医问药,2012,10(1):429-430.

[6]李岩,周震,贺小靖,等.火针疗法治疗痹证的临床疗效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4):29-32.

[7]程永.经筋实质、经筋病病机与治法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11,5:97-99.

[8]倪丽伟,卞金玲,石学敏.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6):73-74.

猜你喜欢

循行经筋火针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任督脉循行刍议*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浅谈火针练针法
督脉循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