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大众化视野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2013-10-09周启国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特色职业

花 鸥,周启国

(1.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学工处,江苏 南京 211800;2.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1135)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广岛大学有本章教授在研究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演变过程中提出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命题,他发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有所停滞,这是马丁·特罗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理论所不能完全解释的,于是他把马丁教授的大众化理论进一步深化,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之间存在另一个发展阶段——“后大众化”阶段。可以说,有本章教授所提出的“后大众化”阶段并非一种孤立现象,而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规律与共同趋势,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可以理解为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1]当然,这同样也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

二、我国“后大众化”问题提出的时代理由

1.高等教育结构转型的内在规定性要求

高等教育一般认为包括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五部分,但从21世纪初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可以看出,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最快,它虽然满足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却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精英组织泛化,普通高等教育“为我独尊”等问题。相比之下,高等职业教育力量越显薄弱,可社会对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职业性人才的高职教育需求却十分迫切。

因此,有必要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合理调整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加大高职教育发展力度,因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满足了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又满足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2.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外在强制要求

与普通教育所强调学科性的通识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属于2至3年的专科教育,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看,它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是4.6%、51.6%和43.7%,劳动力产业构成却为10%、46.6%和43.4%,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70%相比,我国三大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与提高,而解决这些经济社会转型问题的关键在于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换句话说,就是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人民大众需要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迫切愿望

在进入新世纪后,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理应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大众的教育需求,这时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高职教育依托地区和行业优势,既可以满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能满足大众高质量的就业需求,在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顺应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和真实需求。从全日制学生数量统计来看,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29万人,在校生总数达960万。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且连续三届保持在这一比例。按照此比例推算,近三年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近850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2]

三、后大众化下高职教育发展新特征

1.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稳定,且多层次化发展趋势显现

随着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的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也保持稳定,高职教育也不例外。再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发展和近10年来高校招生情况来看,1999至2011年我国高考招生数增长率分别为 42.9%、42.5%、21.6%、19.5%、19.2%、17.1%、12.8%、8.2%、3.6%、7.4%、5.24%、3.48%、2.98%,虽然绝对数量在上升,但是从增长率的比例来看,高等教育的规模从2008年起正在逐步放缓,这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发展变化相一致的,具体如图1所示;从三次产业贡献比例和占GDP构成来看,2003年我国三次产业GDP构成分别是15%、52%和33%,劳动力产业构成为50%、21%和29%。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是4.6%、51.6%和43.7%,劳动力产业构成已经变成10%、46.6%和43.4%,这与高等职业教育贡献离不开的,如图2、图3所示。随着人口增长、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当今产业结构发展变化来看,我们可以判定高职教育发展将逐步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图1 1999-2011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增长率

图2 1999-2011年我国劳动力产业构成比例

图3 1999-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

当然,高职教育进入稳定发展期也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进行再深入探索期,这时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专科层次的学校教育,而是向多层次和多形式方向发展。多层次包括非学历教育层次、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教育层次发展。多形式包括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等等,这不仅打通了高职教育上升发展动力机制,也满足不同支付能力和层次的个人群体需求。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达省份已经开始在某些方面付诸实施,2011年起江苏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入学政策,中职毕业生无需考试通过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进行学习;2012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大学联合创办高职本科专业,率先开辟了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道路。

2.高等教育体系之间边界模糊,且高质量内涵核心凸显

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的外围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以及社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无边界化现象明显。在无边界化阶段中,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逐步打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打通,高职教育与社会培训和服务打通,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社会培训相互有机融合,逐步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这种趋势下,职业教育要想生存,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自己办学特色,这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就业、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期望。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唯一的以建筑冠名的高职学院,通过专业整合形成建筑专业的群体优势品牌,提出占领培育建筑专业人才的高地目标,通过课程改革、校企合作、专业实践等措施,加强对学生建筑特色的培养。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以及金陵船厂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43个校外实训基地,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学校为企业进行个性化培训,企业为学校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课程,真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这些学院的种种特色无不体现了追求高质量内涵的要求和目标。

3.高职教育结构融合加速,且服务地方经济意识凸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样,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物质基础。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对2009—2011届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显示:2011届35%的高职毕业生在院校所在市就业,68%在院校所在省(含本市)就业,这两项比例连续三届均明显高于本科,这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为所在地贡献了较多的人才,为本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4.高职院校定位发展有特色,且人文精神诉求迫切

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来自于三改一补的道路,随着高职教育重新定位,高职教育应更加注重职业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培养,自觉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或区域文化融入到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中。在高职文化特色不断融合和变化中,高职教育主要形成两种特色定位:一是行业特色,以行业为依托,培养行业人才。二是区域协同特色,整体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集群式发展。行业特色定位从学校名称即可看出来,比如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区域协同特色主要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天津高职园等为代表。

高职教育发展要持久要有特色,必须着重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它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部活动,决定着职业教育师生的精神面貌和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3](P136)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连续多年组 织 5.12护士节活动,以护士节为载体开展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比赛、护理专家访谈、讴歌南丁格尔精神演讲等系列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医技专业水平,将励志、仁爱、精技、美仪的护理理念融入到学生教育教学中。这些行为不仅是高职院校行业特色,也是高职教育追求长足发展后,对发展实质的追求,即对其文化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符号的追求。

四、对高职教育发展理性特征分析的启示

1.明确高职教育发展的定位

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形势下,随着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类型分化,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将大致有三个走向:第一,高职教育淡出历史舞台。高等职业院校一般主要以应用性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之前那种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育学校会在高等教育后大众的浪潮下逐渐淡出直至消失。第二,逐渐成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高教类型。这主要以应用、技术型教育为代表,部分高职教育通过改革课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彰显应用和技术性特色。第三,成为大众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要使得高职教育发展得到长足发展,必须明确其发展定位,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种定位将无出路。作为第二种和第三种出路,则依赖于学校对自身实力、特色以及对外界发展的预测作出的判断决定。

2.正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积蓄发展后劲

高职教育之所以得不到大众的认可,除了传统认知偏差之外,高职教育质量偏低是其主因,主要还是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有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合时宜地向普通本科看齐;第二,培养方式还是闭门造车,开放式办学体系没形成;第三,高职应用、技术性特色不彰显。因此,高职教育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正视大学精英教育思维定势的弊病,改革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开放办学,与社会企业高度互动和交流,加大仿真、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将教学过程以学校为主导,变为向企业市场社会为主导,走校企合作之路、内涵合作之路、工学结合道路,进而塑造和积淀出高等教育职业文化特色。

3.提高高职教育资源投入,规范高职教育投入制度

一方面,高职教育的仿真、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本投入比较高。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比例太小,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是本科教育比例的1%,生均预算经费是本科的59%,但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却是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4]从当下社会就业结构矛盾来看,高职教育对社会的贡献率要大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贡献率,而作为高职教育贡献受益者的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如此小显然不适合。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投入,并规范高职教育投入,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和学生资助制度,鼓励各级金融机构给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力所能及的信贷支持,建立政府许可的教育基金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高等职业教育,并积极鼓励个人及社会团体通过各种方式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

[1]蒋毅坚.我国高教面临“后大众化”挑战[J].财经政法资讯,2010,(5).

[2]马树超,等.高职教育: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的十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3]田秀萍.职业教育资源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张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猜你喜欢

大众化特色职业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医的特色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职业写作
完美的特色党建
我爱的职业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