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3-10-09陈小尼
陈小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产科,北京,100038)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且严重的分娩并发症,尤其好发于剖宫产术后,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其发生率高达19.8%[1],已成为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子宫收缩乏力是引发产后出血的关键因素,若处理不当,会危及产妇生命。近年来,以B-lynch缝合术为代表的子宫捆绑压迫缝合术已成为治疗产后出血的常用方法[2]。本研究采用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产科共施行剖宫产术2 105例,共发生剖宫产术后出血105例,其中宫缩乏力性出血98例,且给予缩宫素、按摩子宫等处理后15~30 min仍有出血,失血量>500 mL。98例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26.5±4.7)岁;初产妇 67例,经产妇31例;孕周37~42周,平均(39±1.3)周;术中出血量700~2 000 mL,平均(1 570.5±120.7)mL;前置胎盘34例,巨大儿23例,双胎17例,滞产11例,胎盘粘连7例,瘢痕子宫6例。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年龄、孕周、产次及剖宫产术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若胎儿娩出后出血较多,首先托起子宫持续按摩,静脉注射缩宫素,同时在出血部位行间断“8”字缝扎等措施,若仍无法止血,则立即施行B-lynch缝合术。
B-lynch缝合术:从腹腔取出子宫,采用压迫法评估B-lynch缝合术的可行性,如加压后出血停止,则进行缝合。采用1号可吸收线,从子宫切口下缘右侧的中外1/3处距缝线2~3 cm处进针,穿透肌层和蜕膜层至宫腔,经宫腔至距切口上缘2~3 cm处出针;经距宫角3 cm的宫底处将缝线绕向子宫后壁,与前壁相同部位进针至宫腔并从左侧后壁出针,将缝线绕过宫底至子宫前壁;从子宫左侧切口左上缘3 cm处进针,于宫腔内对应切口下缘3 cm处出针。最后再次双手挤压子宫,明确无出血后收紧缝线后打结,将子宫放回腹腔,观察10 min无出血后逐层关腹。
改良B-lynch缝合术:使用1号可吸收线从子宫切口下缘右侧的中外1/3处距缝线2~3 cm处进针,经宫腔从同侧切口上缘2~3 cm出针,在同侧子宫前壁、宫底处各缝合1针,绕过右侧宫底后,在子宫后壁再缝合1针;从子宫后壁进入宫腔,自左向右缝合1针,再从子宫下段后壁出针;在左侧子宫后壁及宫底处缝合1针后,绕向子宫左前壁,并纵向缝合1针后于宫切口左侧上缘距切口3cm处进入宫腔,于宫腔内对应切口下缘3 cm处出针。其余操作同B-lynch缝合术。
观察指标为:①产后出血:比较产后24 h出血率及产后2、24 h的出血量,其中产后出血标准为产后24 h内出血超过500 mL,采用称重法和容积法计算出血量;②观察患者术后腹痛、肠粘连及产褥病的发生率,并于术后1个月复查并观察子宫及月经恢复情况。
2 结 果
2.1 2组产后出血量及出血率比较
2组患者产后出血率,产后2、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恶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产后出血率及出血量比较( ±s)mL
表1 2组产后出血率及出血量比较( ±s)mL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产后出血率/[n(%)]产后2 h出血量 产后24 h出血量 术后恶露量对照组 49 12(24.5)228.48±21.39 415.46±54.32 148.73±15.32观察组 49 9(18.4)207.54±17.82 398.79±37.81 117.51±10.46*
2.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腹痛、肠粘连及产褥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均出现肠梗阻。术后1个月复查,月经来潮恢复正常,月经量及经期较产前无明显改变,B超显示肌层回声均匀,宫腔无积血。见表2。
表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原因较多,主要与麻醉使肌肉松弛过度、子宫肌纤维伸展度及产后的身体状况较差等因素有关[3]。迄今为止,产后出血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以往临床上对于产后出血通常采用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加强宫缩,仍无效时采用填塞宫腔纱条、结扎盆腔血管,必要时甚至行子宫切除以挽救产妇的生命[4]。最终虽达到了止血目的,但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同时还会影响卵巢血供与内分泌功能,造成卵巢早衰,从而使围绝经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等提早出现[5-6]。
B-lynch缝合术是在1997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其主要是通过纵向压缩子宫,使其有效挤压交织于肌纤维间的子宫壁血管,从而关闭血窦,减少血流量,加上子宫肌层因缺血刺激子宫收缩,进一步压迫血窦,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近年来,临床学者对其实施了进一步的改良,在子宫宫底左、右各缝合1针,使缝线不易从子宫上滑脱,且对子宫的收紧作用持久,同时缝线均不穿透蜕膜层,可促进缝线的吸收,避免子宫肌腺症及感染的发生[5]。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产后出血率,产后2、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恶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改良B-lynch缝合术可促进子宫复旧,减少产后恶露量,对于产后身体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进一步随访复查显示,2组均未发现肠梗阻,观察组术后腹痛、肠粘连及产褥病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改良B-lynch缝合术采用浆肌层褥式缝合,缝线易吸收,且能有效避免了缝线滑脱而误伤肠管,从而降低肠粘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而B-lynch缝合术后腹痛概率较高,考虑与肠粘连有关。该术式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缝合过程中,要使子宫始终处于被压迫状态,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止血;②缝合时,应使子宫前后壁进出针部位处于同一水平,确保子宫前后壁受力均匀;③收紧缝线时,力度要均匀适度,避免影响血供或止血效果[8]。
[1]秘建军.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治疗新进展[J].海南医学,2010,21(5):124.
[2]邢海燕.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23(19):2723.
[3]宣锦红,薛菊辉,巫云.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3):3229.
[4]孙淑静.16例子宫捆绑术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5):50.
[5]曾宝金,龚毅,林晶晶.B-Lynch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35例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68.
[6]萧丽红,李慧敏,余红娇.101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3):151.
[7]李华,徐红云,常平.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5):116.
[8]田颖,刚胜武,李耀霞.改良 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