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脓毒症患者肠道通透性及粪便菌群检测分析

2013-10-09谢国旗蒋建新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菌群失调通透性屏障

谢国旗,顾 韦,蒋建新

脓毒症是由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感染引起的全身损伤性防御反应症候群,通常认为是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或炎症失控所致,是严重创伤、损伤、外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胃肠道以其在体内独特的生理环境参与了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肠道黏膜损害是脓毒症促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病理环节,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全与脓毒症患者的内毒素血症、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密切相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中毒性肠麻痹、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易位所致的肠源性感染[1]。因此,预防和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全,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肠道通透性和粪便菌群分析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脓毒症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脓毒症组:选择2009 ̄01—2010 ̄12收住笔者所在医院的20例患者,均符合文献[2]的诊断标准,被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的感染灶,其诊断标准包括下列3项或3项以上体征: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min;③呼吸频率>20次/min,或过度通气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2 mmHg(1 mmHg=0.133 kPa);④外周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粒细胞>10%。对照组:同期接诊的外伤患者20例,无任何部位感染征象,血常规正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

1.2 仪器和试剂 721型分光光度计;800型医用离心机;PEG-600贮备液:准确称取PEG-600(分子量范围570~660)20.000 g溶于水中,用蒸馏水定容于1000 ml容量瓶中,使用时根据需要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1.3 Fe(SCN)3-CHCl3二相系统光度法检测肠道通透性 尿PEG600测定检测IBF方法的建立[3]:在不同波长下测定有色CHCl3相和水相中Fe(SCN)3的最大吸收波长。测定不同时间吸光度。将PEG-600贮备液稀释成标准系列,作校准曲线。计算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将2.00 ml A液和2.00 ml CHCl3混合于10 ml试管中组成两相系统。将0.2 ml PEG-600标准溶液或尿样加入含有二相系统的离心管中,用不含PEG的两相系统中的CHCl3相作参比,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脓毒症组与对照组患者尿中的PEG含量分别计算均数(M)与标准差(SD),超过对照组M+2SD者视为通透性增加。

1.4 粪便菌群分析检测肠道菌群失调 参考文献[4]粪便涂片诊断肠道菌群的理论和基础,对每份粪便标本快速涂片革兰染色以快速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症,按照菌种总数及菌群分布分为正常大便及Ⅰ、Ⅱ、Ⅲ度菌群失调症。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各组患者的尿样检测结果 尿样测定发现脓毒症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尿液中 PEG-600含量升高 [(90.589±17.565) vs (83.867±6.234) μg,P<0.05],提示脓毒症组患者有肠道通透性增加。

2.2 各组菌群失调率 脓毒症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菌群失调情况

3 讨 论

脓毒症发病机制相当复杂,其发病机制不仅包括感染、炎症、免疫、凝血等基本问题,与肠功能障碍也存在密切关系。研究证实,脓毒症可使胃肠道黏膜缺血缺氧,胃肠道运动减弱,肠上皮细胞损伤,肠道病原微生物粘附、定植能力改变,厌氧菌数量减少,肠黏膜上粘附、定植的致病菌数量增加发生肠道菌群紊乱以及肠黏膜通透性增加[1]。肠黏膜屏障是指由机械屏障(肠上皮分泌的黏液、肠上皮细胞及其紧密连接等)、生物屏障(肠道微生态)和免疫屏障等组成的机体防御体系,主要作用是能阻止肠道内有害物质进入体循环[5]。本研究通过检测肠道通透性和粪便菌群分析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脓毒症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情况。结果显示,脓毒症组患者有肠道通透性增加、菌群失调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脓毒症患者确实易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另一方面,脓毒症由于肠黏膜屏障破坏,肠道通透性增加,致病菌大量繁殖以及缺血缺氧、细胞因子作用,导致寄生于肠道内的微生物和(或)内毒素通过某种途径越过肠黏膜屏障,大量侵入正常情况下为无菌的肠道外组织,如肠壁浆膜、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及其他远处器官,出现肠源性感染并刺激已活化的单核和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诱发和加重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故肠功能衰竭又被称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扳机。肠道在脓毒症发病过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释放炎症介质等机理,造成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启动或加重炎症介质的“瀑布效应”,导致失控性SIRS[5]。因此,脓毒症与肠功能障碍互相影响,极易形成恶性循环。探讨脓毒症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加强早期对脓毒症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对防治肠源性细菌和毒素移位以及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1]孟广刚,任爱民.脓毒症胃肠黏膜损伤及中西医保护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0,29(10):795-796.

[2]姚咏明,盛志勇,林洪远,等.脓毒症定义及诊断的新认识[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6):321-323.

[3]姚玉川,冯天杰,赵江华,等.慢性消化病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4):267-268.

[4]张秀荣,徐智民.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223.

[5]Baumgart DC,Dignass AU.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J].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2002,5(7):685-694.

猜你喜欢

菌群失调通透性屏障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屏障修护TOP10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一道屏障
甲基苯丙胺对大鼠心脏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初探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
红景天苷对氯气暴露致急性肺损伤肺血管通透性的保护作用
猪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基因siRNA载体构建及干扰效果评价
肠道菌群失调113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