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中野生姜等植物品种图考
2013-10-09杜丹王家葵蒋淼刘海
杜丹,王家葵,蒋淼,刘海
《救荒本草》在农学、药物学上的地位自不待言,因其图例皆是作者朱橚组织画工面对原植物写真,故对确定古今植物名实关系有重要意义。伊博恩(Bernard E. Read)曾出版《Faming foods listed in the chiu huang pen ts’ao》,对《救荒本草》中的原植物有所研究[1],石声汉校注的《农政全书》所收载《救荒本草》及《野菜谱》的植物学名王作宾作了修订[2],近年王家葵等《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3]、倪根金等《救荒本草校注》也涉及该书植物考证[4]。 本文在《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野生姜、石竹、黄芪、大蓟的原植物作进一步考证。
1 野生姜
刘寄奴始载于《新修本草》,谓其“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古书中的“兰草”多指菊科佩兰,叶片3全裂或深裂,中裂片较大,长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由此描述来看,大致能与今天所称的“南刘寄奴”即菊科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相当。据谢宗万先生在《中药材品种论述》中的意见,《证类本草》与《绍兴本草》所绘之滁州刘寄奴皆是本种。
《救荒本草》以野生姜为正名,谓“本草名刘寄奴”,叙述其产地及形态云:“生江南,其越州、滁州皆有之,今中牟南沙岗间亦有之。茎似艾蒿,长二三尺余,叶似菊叶而瘦细,又似野艾蒿叶,亦瘦细,开花白色,结实黄白色,作细筒子蒴儿,盖蒿之类也。”伊博恩(Bernard E. Read)在《救荒本草》的英译注释本中将其定为菊科千里光属羽叶狗头草Senecio palmatus pall.[1],此说似源于日本植物学家小野兰山等的意见,但与本草描述不类。
按《救荒本草》所言刘寄奴的植物特征,虽然提到“艾蒿”、“菊叶”、“野艾蒿”、“蒿之类”等与菊科有关的词汇,但谓其开花结实“作细筒子蒴儿”却是菊科所不具备者。《救荒本草》嘉靖四年(1525)山西太原重刻本为今存年代最早的版本,多次影印,《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救荒本草校注》皆取为底本。但该版本野生姜药图(见图1)不太清晰,不妨再参考《农政全书》中的药图(见图2)[5],其果实之“作细筒子蒴儿”状,颇为明显。结合《中国高植物图鉴》玄参科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墨线图(见图3),所谓“细筒子蒴儿”,应该是形容阴行草蒴果包于宿存萼筒内的状态[6]。据《中药志》,此即华北、东北地区使用的刘寄奴品种,亦称“北刘寄奴”[7],由此,将《救荒本草》之野生姜(刘寄奴)确定为本种,应该没有问题。
图1 《救荒本草》野生姜
图2 《农政全书》野生姜
图3 《中国植物志》阴行草
有需要说明者,谢宗万先生不赞同《救荒本草》品种为阴行草,理由是“惟其花白色,与阴行草花为黄色者不符”[8],而认为《本草原始》之刘寄奴才是阴行草[9]。推考《救荒本草》此段文字,乃是以《蜀本草图经》的描述为框架添补修订而成。《蜀本草》原文:“叶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实黄白作穗,蒿之类也。”或许朱橚在撰写文字时,忽略了阴行草花冠紫红色或黄色的真实情况,仍沿用《蜀本草》所说的“白色”,遂成为一种不伦不类的格式。
2 石竹
今之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与瞿麦D. superbus L.为石竹科同属植物,二者形态近似,石竹花单瓣5枚,亦有复瓣者,先端呈锯齿状,瞿麦花瓣亦5枚,先端深裂呈流苏状,以此为别。
《本草经集注》瞿麦条共提到三种植物:“今出近道,一茎生细叶,花红紫赤可爱,合子叶刈取之,子颇似麦,故名瞿麦。此类乃有两种:一种微大,花边有叉桠,未知何者是。今市人皆用小者。复一种,叶广,相似而有毛,花晚而甚赤。”其中较大而“花边有叉桠”者应为瞿麦D. superbus;另一种则为石竹D. chinensis;至于叶广有毛者,或为Lychnis属(剪秋罗属)植物[10]。陶弘景说“今市人皆用小者”,乃知当时所用的瞿麦正品应该是石竹。
石竹的名字出现在唐代,并作为庭院观赏植物种植,诗人吟咏亦多,其著名者如李白《宫中行乐词》“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杜甫《山寺》“麝香眠石竹,鹦鹉啄樱桃”。可堪注意的是,唐宋以来赞咏石竹的诗词中,几乎没有描摹流苏状花瓣的词句,在金银器和铜镜上的石竹花图案也没有流苏,故皆可认为是D. chinensis,而非D. superbus。
《日华子本草》始言瞿麦又名石竹,《证类本草》中绛州瞿麦药图,花瓣先端有刻缺,当是石竹。《救荒本草》也以瞿麦、石竹为一物,更以石竹子为瞿麦的正名。按,石竹子之名非《救荒》首创,南宋《咸淳临安志》卷58记载物产,其药品类有石竹子,小字注释“名瞿麦”。从《救荒本草》图例来看,这种名“石竹子”的瞿麦,仍然是石竹,伊博恩将其释为D. superbus,应非妥当。
从瞿麦的历史来看,《尔雅》云:“大菊,蘧麦。”郭璞注:“一名麦句姜,即瞿麦。”《说文》云:“蘧,蘧麦也。”则“蘧麦”可能是这一植物的本名,入药则异写作“瞿麦”。其名称中的“麦”字,陶弘景说:“子颇似麦,故名瞿麦。”应该不差。至于“石竹”之“竹”字,当是形容其茎叶依稀若细竹。宋代以来本草药图所绘瞿麦,明代以来画谱中描绘的石竹,皆显示其为植物石竹,而非瞿麦。因此,古代文献中的瞿麦与石竹可以认为是一物,主要指D.chinensis。
另有需要说明者,《救荒本草》石竹子图(图4)中披针形叶片的对生状态较为准确,其花绘图稍嫌简略。《农政全书》乃将其改绘(图5),重点突出5枚花瓣,并着意刻画花瓣顶端的锯齿状,瓣片倒三角形特征也更加清晰,这可能是画工根据绘画经验改造,未必重新写生。
图4 《救荒本草》石竹
图5 《农政全书》石竹
3 黄芪
黄芪的植物形态描述见于《新修本草》,有云:“此物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萧炳《四声本草》提及黄芪的“花黄”,《本草图经》记载较详:“根长二三尺以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并附“宪州黄耆”图(见图6),为《证类本草》转载。宪州黄耆没有绘出花实,《本草纲目》则突出半椭圆形荚果。综合各家本草对黄芪的形态描述及图例,此与今药典品种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相一致,再结合产地分布,可以肯定此即古代黄芪的主流品种。
《救荒本草》对黄芪的描述虽与《本草图经》大致相同:“根长二三尺,独茎,丛生枝干,其叶扶疏,作羊齿状,似槐叶微尖小,又似蒺橚叶阔大而青白色,开黄紫花,如槐花大,结小尖角,长寸许。”但附图(见图7)则有不同,其重要差别在于具短柄的条索状荚果。从图例看,此既非膜荚黄芪,也不似伊博恩所说乌拉特黄芪A. hoantchy,颇接近于《河南植物志》记载的鸡峰山黄芪A.kifonsanicus,(图8),此或即《救荒本草》之黄芪品种。
图6 《图经本草》宪州黄芪
图7 《救荒本草》黄芪
4 大蓟
《救荒本草》描述大蓟云:“旧不著所出州土,云生山谷中,今郑州山野间亦有之。苗高三四尺,茎五棱,茎叶俱多刺,其叶多皱,叶中心开淡紫花。”伊博恩将其考定为菊科Cnicus属(藏掖花属)未知何据;王作宾认为是蓟属植物魁蓟Cirsium leo Nakai et Kitag.,从形态来看,确有相似,但魁蓟头状花序单生茎顶端,与《救荒本草》图例所绘(见图8)枝端头状花2~3枚不合,恐亦非是。此外,谢宗万先生在《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中认为《救荒本草》大蓟图与《植物名实图考》大蓟第一图,其原植物皆是蓟属植物大蓟Cirsium japonicum DC.。[11]今考《植物名实图考》卷11大蓟条,虽引用《救荒本草》大蓟叶可食的记载,图例系重绘,有几处与《救荒本草》明显不同:(1)突出地下宿根多枚;(2)叶抱茎的状态图绘准确;(3)叶裂缺不及《救荒本草》深刻;(4)尤其重要者,茎光洁无翅棱。(见图9)故《植物名实图考》所绘者为C. japonicum没有问题,但若认为《救荒本草》也是此种,似不太妥当。
今根据本书描述大蓟茎有五棱,茎上有刺,图例中茎上翅状棱隐约可见,推断其为菊科Carduus属(飞廉属)植物,比较可能是飞廉Carduus crispus L.或节毛飞廉Carduus acanthoides Linn.。
图9 《救荒本草》大蓟
图10 《植物名实图考》大蓟
[1] Bemard E. Read.Faming foods listed in the chiu huang pen ts’ao [M].Shanghai: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Shanghai,1946:9.
[2] (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 (明)朱橚原著,王家葵等校注.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7.
[4] 朱橚撰,倪根金校注.救荒本草校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
[5] 明•徐光启著,陈涣良,罗文华校注.农政全书(下)[M].湖南:岳麓书社,2002:773.
[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4:96.
[7]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药志(第4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
[8] 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册)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72.
[9] 谢宗万.阴行草作“金钟茵陈”和“刘寄奴”的药用历史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89,14(6):7.
[10] 周凤琴,李建秀,张照荣,等.中药瞿麦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1995,18(11):581.
[11] 谢宗万.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