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地区3796名体检人群前臂远端骨密度调查分析
2013-10-08邱耀辉吴义森兰宇频黄喜顺
邱耀辉,吴义森,兰宇频,黄喜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系统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骨密度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指标[1-5]。漳州地区地处福建东南,其东南部沿海,西北部为山区,中央为冲积平原。生活、饮食、习惯等均有所不同,对其不同年龄人群进行骨密度测定,为沿海地区在预防和诊断骨质疏松方面提供依据。因此,笔者对我院体检中心2010年6月—2012年6月漳州地区3796名健康体检人群进行骨密度检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4023名成年人,筛选出符合条件者3796名为研究对象,男2145名,女1651名。入选标准:研究对象均在本地居住10年以上,无主要脏器(如肝和肾等)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如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的疾病;近期无服用激素类等药物史。对检测指标均知情同意。年龄17~87(37.62±2.14)岁。按年龄分为13组。
1.2 方法 采用韩国OsteoSys公司生产的EXA-3000型前臂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器。每天测量前,对设备进行事先预热,然后用设备自带体模校准,精确度为1%,准确度>98%。受检者均测试非惯用手前臂远端骨密度,获得骨密度的T值。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人骨质疏松症标准(第二稿)》[6]:①正常:T值≥ -1.0;②骨量减少:T值为 -1.0~-2.5;③骨质疏松症:T值≤ -2.5。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建立数据库,各项目的基本统计值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与年龄骨密度T值 漳州地区男女性非惯用手前臂骨密度 T值男性为 -0.453±1.360,女性为 -1.214±1.517。17岁后骨密度 T值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骨密度T值21~25岁逐渐增高,至41~45岁达峰值后持续下降,56~60岁后随年龄增长明显低于峰值,66~70岁后骨密度下降趋于平缓,而76~87岁年龄组明显低于71~75岁组(P<0.05,P<0.01)。女性T值17~20岁组至31~35岁组逐渐增高,并达到峰值,之后开始逐渐降低,51~55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明显低于峰值(P<0.05,P<0.01);66~70岁后骨密度的下降趋于平缓,而76~87岁年龄组明显低于71~75岁组(P<0.05)。见表1。
2.2 不同性别及年龄的骨密度测定结果 骨密度正常者男性67.32%,女性49.24%;骨量减少者男性26.62%,女性32.59%;骨质疏松者男性6.06%,女性18.17%。其中,女性在21~25岁年龄组骨质疏松检出率出现假性峰值,主要考虑与标本量较少有关。骨质疏松的检出率男性在61~65岁组,女性在51~55岁组开始明显增高,与同性别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在>51岁各年龄组及总体年龄组骨质疏松检出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量正常的比例男女性基本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男性骨量正常率高于女性。见表2。
3 讨论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自1987年问世以来,因其高精度、高分辨率、操作简便等优点,被WHO推荐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7]。非惯用手前臂测量是普查的常用检查部位,而且测量不受前臂脂肪厚度、局部脂肪沉积等因素影响,又不用软组织等效物。与其他部位测量方法相比,其不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骨质增生、小关节退行性变、椎间盘变性、主动脉钙化等常可使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的骨密度增高,容易造成误诊[8]。
表1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健康人群前臂远端骨密度的T值(±s)
表1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健康人群前臂远端骨密度的T值(±s)
注:与41~45岁组比较,bP<0.01;与31~35岁组比较,dP<0.01;与71~75岁组比较,aP<0.05
年龄组(岁)男性例数T女性例数T P 17~20 31 -0.591±0.024 27 -1.601±0.024 <0.05 21~25 50 -0.529±0.960 19 -1.003±1.091 <0.05 26~30 64 -0.348±1.168 51 -0.891±1.121 <0.05 31~35 115 -0.125±1.239 101 -0.436±1.032 <0.05 36~40 271 0.789 ±1.055 223 -0.465 ±1.007 <0.05 41~45 453 0.897 ±1.290 309 -0.439 ±1.013 <0.05 46~50 446 -0.127±1.085 321 -0.994±1.118 <0.05 51~55 277 -0.573±1.154 214 -1.304±1.321d <0.05 56~60 192 -0.644±1.307b 186 -2.461±1.347d <0.05 61~65 114 -1.109±1.276b 120 -2.711±1.252d <0.05 66~70 78 -1.889±1.384b 40 -3.699±1.421d <0.05 71~75 35 -1.608±1.372b 29 -3.784±1.215d <0.05 76~87 19 -2.887±1.669ab 10 -4.662±0.764ad <0.05 2145 -0.453 ±1.360 1651 -1.214 ±1.517 <0.05合计
骨量峰值是个体在生命中所获得的最大骨密度值,也就是人生命中最成熟时期所达到的骨组织总量。一般在40岁之前达到,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量逐渐丢失,一般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从对漳州地区的3796名正常健康人群的骨峰值研究及前期研究,认为:①17~30岁为骨量缓慢变化期,在此期间,骨量在缓慢增加,男女骨量有差异。②30~40岁则为骨量相对稳定期,骨量开始达到高峰,女性骨量低于男性,原因考虑与现代女性晚婚晚育,孕期与哺乳期钙质大量流失有关[9]。③45~50岁为骨量丢失前期,女性骨量丢失加快,男性骨量丢失相对不明显。女性在此期间骨量值明显下降,可能与女性的雌激素在绝经期的快速下降,造成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增加,骨矿物质丢失加速有密切关系[10]。本研究中,女性46~50岁组骨密度快速降低,可以说明此点。而男性骨密度下降的原因主要考虑与沿海地区现代生活节奏及压力的加大、丰富的夜生活有关,如很多男性有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及很少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
表2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健康人群前臂远端骨密度测定结果[例(%)]
本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在61~65岁组,女性在51~55岁组开始明显增高,与之前各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女性的总体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尽管许多文献报道了在一定的年龄段骨密度下降的速度不同[11-12],但由于个体差异很大,任何统计结果都不适合人群中的个体,因此,就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而言,对于中年及以上人群应高度重视年龄因素所致的骨密度下降而加强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研究结果提示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具有一定临床和科研价值。王洁颖等[13]研究前臂远端骨密度与脊柱和髋部骨密度有相关性,同样与骨折危险性明显相关。骨密度测定可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从而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本研究基本能反映漳州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得出健康人群骨密度峰值参考范围,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吕双燕,白小岗,徐杰.辛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2,11(8):632-633.
[2] 赵圆,李晖,刘文亚,等.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骨密度的差异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2):899-902.
[3] 任树军,邢国得,姜益常,等.补肾健脾益气法对酒清性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影响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11):24-26.
[4] 程晓光,余卫.定量CT骨密度测量技术的进展与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2):881-883.
[5] 张昕,王峻,苏晋生,等.定量CT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测量腰椎各椎体间骨密度差异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2):884-886.
[6] 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6(1):1-3.
[7] 于爱红,陈祥述,孙伟杰,等.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定量CT测量腰椎骨密度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2):909-911.
[8] 余卫,秦名伟,张燕,等.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36(3):245-248.
[9] 刑晨芳,周伟文.影响女性骨密度的因素[J].中华妇幼保健,2008,23(11):1453-1454.
[10] 张英男,陶天遵,高萍,等.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变化[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2):199-201.
[11] Unnur S,Bjarni V,Daniel F,et al.European bone mineral den-sity loci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BMD in east-asian popula-tions[J].Plos One,2010,5(10):3217-3220.
[12] Looker A C,Melton L J,Harris T,et al.Age,gender,and race/ethnic differences in totalbody and subregionalbone density[J].Osteoporos Int,2009,20(7):1141-1149.
[13] 王洁颖,任龙喜,陈红.桡骨远端骨折与前臂骨密度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