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2013-10-08王红欣李珍红姚东陂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豆状暗带低密度

王红欣,李珍红,姚东陂,郭 金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1-3]。脑梗死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4],超早期脑梗死是指发病6 h内的脑梗死,其诊断一直是难点。溶栓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5],但需要严格掌握时间窗,而大多数超早期脑梗死普通头颅CT无典型异常征象[6],影响早期确诊。现对北京军区总医院263临床部放射科2012年1—10月诊断的50例超早期脑梗死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北京军区总医院263临床部放射科2012年1—10月通过48 h后复查颅脑CT证实的超早期脑梗死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38~73岁,平均56岁。临床表现:头晕24例,言语不利12例,肢体力弱10例,昏迷4例。有高血压病史24例。

1.2 方法 50例均在发病6 h内及48 h应用Philips多层螺旋CT扫描,均以听眦线为基线向颅顶连续扫描20层,层厚5 mm,扫描间隔1.5 mm,扫描条件定位120 kV、80 mAs,矩阵512×512。测量相关部位CT值,观察2个不同时间点的图像变化。

2 结果

本组在发病6 h内检查出异常CT征象者40例,无异常征象者10例,阳性率为80%。异常CT征象为:低密度改变30例(60%),即在相对应的区域出现责任病灶(图1A);豆状核征15例(30%),即豆状核轮廓不清,密度与脑白质相一致[7](图2A);岛带征6例(12%),即脑岛带区灰白质界限不清[8](图3A);责任病灶周围的脑沟肿胀、消失15例(30%),见图4A;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0例(20%),即表现为一侧侧裂池内的大脑中动脉呈细条状高密度影(图5A)。本组均于发病48 h复查头颅CT,均表现为相应区域低密度影梗死灶,分别见图1B、2B、3B、4B、5B。

图1 超早期脑梗死CT示低密度改变

图2 超早期脑梗死CT示豆状核征

图3 超早期脑梗死CT示岛带征

图4 超早期脑梗死CT示脑沟肿胀、消示

图5 超早期脑梗死CT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等[9-10]。在脑梗死早期,梗死区域脑细胞一部分发生坏死,另一部分脑细胞发生可逆的缺血损伤,形成“缺血半暗带”,如果早期恢复半暗带区血液灌注,这部分损伤的脑细胞部分可以得到挽救,可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11-15]。早期溶栓治疗正是依据了这一理念,但也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及时诊断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报道,脑梗死发病24 h内CT检查阳性率仅58%[16]。虽在条件允许时可考虑追加MRI检查[17],但由于MRI价格较贵,且对急诊鉴别脑出血有一定困难,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总结超早期脑梗死CT征象辅助临床诊断意义重大。

本文结果显示超早期脑梗死具有如下CT征象:①早期低密度改变:主要是由于梗死发生后引起细胞内水肿,导致脑组织水含量增加,脑组织X线吸收值轻微低下所致,一般在发病后6 h内出现。有学者认为此低密度改变与6 h以后的低密度改变机制不同。前者主要是由于脑水肿所致,而后者则是梗死区脑神经细胞缺血坏死的影像学改变。本组低密度改变30例。②豆状核征:机制是壳核后部由豆纹动脉和岛段屏状动脉共同供血,当壳核后部产生细胞内水肿,进而引起壳核后部境界不清。本组豆状核征15例。③岛带征:是脑梗死中早期最敏感的指标。文献报道有全部岛带和后部岛皮质境界不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前者较多见。本组出现岛带征6例。④脑沟肿胀、消失:还可出现中线结构的轻度移位,其产生原因可能为梗死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所致[18]。但在超早期发生率低,考虑多因脑水肿尚不明显。本组脑沟肿胀、消失15例。⑤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血管闭塞后,在单纯CT扫描时大脑中动脉本身X线吸收值比正常脑实质或对侧正常大脑中动脉高。一般在发病30 min即可显示,是脑梗死的超早期征象。但扫描时应注意体位,尤其注意勿使显示大脑中动脉的层面出现倾斜,以免错过该征。有报道,发病6 h内63%的患者可见到高密度征[19]。本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0例,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

总之,对超早期脑梗死只有严格技术操作、重视临床资料、认真细致观察CT图像、注意寻找各种早期征象,才能提高诊断率,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1] 陈宝龙,李俊杰,刘亚华,等.超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临床观察[J].空军医学杂志,2012,28(2):78-80.

[2] 韩琼,吴凤霞,李玉宏.超声二维应变成像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4):312-315.

[3] 吴修信,李立新,廖品君,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临床和预后价值[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27(2):255-258.

[4] 李明光,邓红琼,李彦,等.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15 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31):52-53.

[5] 王虹虹,曾红.脑血栓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6):13-16.

[6] 肖岚.急性期脑梗死的螺旋CT诊断[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8):744-745.

[7] 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98-521.

[8] 孙铁春,张翠.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CT特点诊断[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31-32.

[9] 吴大勇,陈芎豆.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附30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7):121-122.

[10] 邹翀宇.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09,15(15):109-110.

[11] 钟高贤,王伟.脑梗死半暗带的临床界定[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31(4):335-337.

[12] 董斌,罗其中,徐英辉.脑缺血半暗带区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5,4(1):90-92.

[13] 向永华,王波,金科,等.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分期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5):331-334.

[14] 许泽武,刘珍珍,陈阵,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荟萃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4):42-45.

[15] 吴秀民,王兴武,张文轶,等.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5):75-76.

[16] 马青峰,贾建平,薛素芳,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5(2):19-23.

[17] 刘周慷.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2):91-92.

[18] 周华,尚敏,李彦伟.早期大面积脑梗死29例CT诊断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2):137.

[19] 戚昉,喻丽英.大面积脑梗死治疗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45-146.

猜你喜欢

豆状暗带低密度
3D pCASL不同标记后延迟时间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体积时相对脑血流量阈值的选择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重视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估和治疗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