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生活事件、依恋的关系研究

2013-10-08胡春梅罗文波张文娟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网络服务娱乐社交

胡春梅,王 蕾,罗文波,张文娟

(重庆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网络服务使用偏好是指人们对网络提供的不同类型服务的喜好程度。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精神刺激。依恋,即成人依恋,它不同于婴儿依恋,指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其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恋人、团队、组织或者抽象的形象(如上帝)等。

进入21世纪10年代,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其中大学生占22.4%。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习、娱乐、消费、交友、信息查阅等都离不开网络。已有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的研究不多,特别是针对网络使用偏好和生活事件、依恋关系的研究极少。本文就10年代大学生网络服务使用偏好的现状以及其与生活事件、依恋的关系开展研究,希望能为高校引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互联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选取华中师大等四所高校学生530人,共发放问卷530份,回收521份,剔除废卷23份,有效问卷498份,有效率为94.0%。其中,男生192人,女生306人;大一学生85人,大二学生110人,大三学生160人,大四学生143人;文史类学生266人,理工科学生232人;农村学生282人,城市学生216人。

(二)研究工具

1.网络服务使用偏好问卷

采用柳铭心、杨洋编制的《网络服务使用偏好问卷》[1]。问卷共20个题目,包括四个维度:信息类服务(包括电子邮箱、浏览新闻、搜索引擎等)、社交类服务(网络聊天、论坛/BBS/讨论组、网上校友录、即时通讯)、娱乐类服务(网络游戏、在线音乐、在线影视、博客)、交易类服务(网上销售、网上购物、网络电话、短信息服务/彩信、网上预订、网上炒股、网上银行)。问卷使用5点计分,“1-5”分代表喜欢程度从“很不喜欢”到“十分喜欢”,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越偏好该类服务。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采用刘贤臣等人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2],由26项可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方面所体验到的生活事件共六个维度,适用于评定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大学生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对每个项目的回答方式为:先确定该事件是否发生,如果没有发生则选择“未发生”,如果发生过,则根据事发后的心理感受进行选择;采用 5级评分,“1-5”分别代表生活事件对被试“无影响”到“极重影响”。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越大。

3.大学生依恋问卷

采用金艳修订的《大学生依恋问卷》[3],共30个题目,包括两个维度:亲近和焦虑。亲近反映了信任他人并渴望与同伴保持亲密情感距离的意愿,该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个体越渴望亲密的依恋关系。焦虑反映了人际交往时对父母、同伴不信任的担心程度,该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人际信任度越低。采用7级计分,“1-7”分代表从“完全不像我”到“非常像我”。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11.5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F检验和相关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服务使用偏好状况

1.大学生网络服务使用偏好的现状

表1显示,大学生四种类型网络服务使用偏好的平均得分为娱乐类(4.15)>信息类(3.97)>交易类(3.14)>社交类(3.03),说明大学生在上网时使用最多的是娱乐类服务,相对使用较少的是社交类服务。

表1 大学生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的现状(N=498)

2.大学生网络服务使用偏好的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差异

表2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使用娱乐类服务时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偏好娱乐类服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类服务、信息类服务时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多重比较(LSD)发现,大四学生社交类服务得分明显高于大一、大三学生,信息类服务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说明大四学生在上网时更喜欢社交类和信息类服务;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使用交易类服务时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理工科学生得分高于文史类学生,说明理工科学生比文史类学生更偏好交易类服务;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上没有差异。

(二)大学生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与生活事件、依恋的相关分析

1.网络服务偏好与生活事件各维度的相关关系

将四类网络服务使用偏好和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各维度作相关分析,发现生活事件总分、学习压力、丧失与社交类服务、交易类服务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信息类服务、娱乐类服务之间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个体的负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学习压力和丧失方面)体验越多,越偏好社交类、交易类服务,越少使用信息类、娱乐类服务。

人际关系与社交类、交易类服务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与信息类、娱乐类服务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人际关系负性事件越多,越偏好社交类、交易类服务,越少使用信息类、娱乐类服务。

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分别与四种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之间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在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方面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越少使用网络服务(见表3)。

表2 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生源地大学生网络服务使用偏好差异(M±SD)

表3 大学生网络服务偏好与生活事件的相关关系

2.网络服务偏好与依恋各维度的相关关系

将依恋亲近、焦虑维度与四种类型网络服务使用偏好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亲近和焦虑与社交类、交易类服务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亲近和焦虑得分越高,大学生越偏好社交类和交易类服务;亲近和焦虑与信息类、娱乐类服务间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亲近和焦虑得分越高,越少使用信息类和娱乐类服务。见表4。

表4 大学生网络服务偏好与依恋的相关关系

3.网络服务偏好回归分析

以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为因变量,以生活事件和依恋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回归效应不显著,说明生活事件和依恋对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没有预测作用。

三、讨论

(一)大学生网络服务使用偏好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上网中最喜欢娱乐类服务,这与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结果相同[4]。网络成为流行文化的最主要载体之一,娱乐功能不断推陈出新,博客、微信、网游、网络视频……成为大学生中的流行时尚,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大学生追求标新立异、新奇刺激的心理。

信息类和交易类服务使用情况居于二、三位。网络是大学生最快、最新、最全获得信息的首选方式,许多学生在查阅信息资料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求助网络。随着网购的发展,相关服务制度的完善和价格的优惠[5],很多大学生越来越喜欢网购这一新的购物方式。《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占网购用户的四成。

相对来说,大学生上网中使用较少的是社交类服务。这主要和“网络交往安全性堪忧”有关。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交友陷阱、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等负性事件日益增多,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社交类服务时日趋理性,在网络交际中与最好同性、异性网友的表露高于一般网友、陌生网友[6],更倾向与熟人进行网络交流。所以说,和其他三类网络服务相比,社交类服务使用最少。

调查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偏好娱乐类服务。《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网络娱乐功能的三项代表性服务是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和网络游戏。相对而言,男女生都喜欢使用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网络游戏。相较女生而言,男生往往会压抑自己的现实情感,在遇到挫折、障碍时一般不会与别人交流,而通过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玩暴力游戏来缓解压力[7]。

大四学生比其他三个年级学生更喜欢使用信息类和社交类服务,这与柳铭心、雷雳的研究结果一致[8]。一方面,大四学生在做毕业论文、考研、求职的过程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网络是最佳的获取信息途径。另一方面,大四学生面临求职和论文两个难题,需要借助网络社交服务与同学、老师、用人单位等进行交流,探讨如何解决某些问题。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网络服务使用偏好无显著差异。这与互联网的普及有关,同时和学生的上网动机相关,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大学生,他们上网都是受相同的动机支配——“信息获取动机”和“人际情感动机”[9]。

(二)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依恋对网络服务使用偏好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生活事件、学习压力、丧失与社交类、交易类服务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这与郝传慧提出的生活事件与社交类服务呈正相关的观点一致[10],说明大学生体验到的负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学习压力和丧失方面)的压力越大,在使用互联网时更加偏好社交类服务和交易类服务。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感越强[11]。网络的匿名性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放松感,他们倾向于到网上宣泄不良情绪;网络论坛、BBS、讨论组、校友录等交流方式,会给大学生提供网上支持,使之产生一种归属感,有效地缓解了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葛幼康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网络购物是为了满足特定需求的消费心理[12],即针对网络虚拟的消费(主要是网上游戏消费)和对特定物品的真实消费。当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负性生活事件(学习竞争、人际关系等)时,他们通过网络消费缓解压力,实现心理平衡。

生活事件、学习压力、丧失和信息类服务、娱乐类服务之间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分别与四种网络服务使用偏好之间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体验到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越不喜欢使用信息类和娱乐类服务。大学生经历的学习压力、丧失等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心因性躯体疾病等[13],导致求知欲降低,形成回避行为倾向[14];同时,当个体在受惩罚、健康、其他方面体验到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就越不喜欢使用网络服务,这可能与个体身体受困扰及沮丧的情绪状态有关,致使个体没有心情上网。

调查显示,依恋亲近、焦虑与社交类、交易类服务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信息类、娱乐类服务间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当个体具有较高交友的意愿、对人际信任度不够高时,在上网时倾向使用社交类、交易类服务,较少使用信息类、娱乐类服务。网络社交类服务可以避免面对面交往时产生的焦虑、避免性别和种族歧视等[15]。这符合具有人际交往意愿,但又缺乏人际信任度、交往技巧的大学生使用;大学生本身有较多网络交易的成功经验,这使得他们对网络中的人和物具有较高的信任感[16],即他们的依恋亲近水平越高。这种较高的信任感和以往的成功体验会成为他们今后更多使用交易类服务的动力;当个体处于高焦虑状态时,求知欲会降低,无心娱乐,因此,较少使用网络信息类和娱乐类服务。

[1] 柳铭心,雷雳.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娱乐服务偏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40-45.

[2]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和信度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1997(1):15-19.

[3] 金艳.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70.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1-02-18)[2013-02-12].http://www.cnnic.net.cn/.

[5] 覃征,史哲文,等.网络应用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60.

[6] 吴巧云.大学生与网友的自我表露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9:56.

[7] 王文秀.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网络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9:34.

[8] 柳铭心,雷雳.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5,11(3):247-253.

[9] 徐梅,张锋.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模式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10(3):8-11.

[10] 郝传慧.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77.

[11] 戴革,谭展田,戴蕾,等.医科大学生孤独感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2):1481-1483.

[12] 葛幼康.浅谈大学生网络购物心理及营销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97-100.

[13] 李迪,石蕴珍.“90后”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6):63-64.

[14] 刘亚.大学生心境与趋近——回避行为倾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1511-1512.

[15] 崔丽娟,王小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3):501-503.

[16] 郭蔚.网上购物消费者人格类型——人际信任水平与购物决策风格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52.

猜你喜欢

网络服务娱乐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网络服务合同的法律问题研究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网络服务行为的可罚性
网络服务安全效率两相宜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