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说文解字》水部字看中国传统文化
2013-10-08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华侨大学文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水是人们最常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孕育着万物生灵,同时也孕育着古老的历史文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水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说文解字》水部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人民对水的认识已成一定的系统,并且通过对水部字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渗透中华文明诸多方面的传统文化。
一、《说文解字》中的水部字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水部是其中收字最多的一个部,共收468字,其中重文22个,另新附23字。分析这些字,可分类如下:
1.表示水流、河流的名字,如“河”“涷”“江”等,另外在描述水状貌的字中,“一曰”的内容也有指出用作水名的,如“漦”“演”。
2.反映古代农业灌溉与水利工程或是对水的治理的字,如“沟”“注”“汩”等。
3.描写水的性质状貌的字,具体包括:水流动貌的“湝”“泫”等;水涌动貌的“潏”“洸”等;水的大小的“淼”“滔”等;水流动速度的“淢”“洞”等;水流动声音的“活”“淙”等;水的清浊的“澄”“湜”等;水的深浅的“浅”“漼”等;水流回转方向的“渊”“漦”等;水的温度的“汤”“况”等。
5.由跟水有关的意义引申而来具有一定抽象意义的字,如由清洗义引申出除去义的字“渫”;有一些具有尽灭的意思,如“渴”“减”等;有一些还具有“平”的意义,如“凖”“汀”等。
二、《说文解字》水部字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从以上水部字的分类来看,古代人民对水的认识是成一定系统的,而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在这些字中也能得到一些体现。以下通过对水部字的文化阐释,揭示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特质。
1.《说文》水部字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农业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份古老的农业文明离不开水的孕育,这在《说文》水部字中就可以得到集中体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河多水的自然地理资源为农业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说文》水部491个字里有近150个都是和河流水流的名字相关,如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江”“河”“泾”“渭”等在说文中已经出现: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泾,“水出安定泾阳幵头山东南入渭雝州之川也”;渭,“水出陇西首阳渭首亭南谷东东入河”。还有众多其它河流的名字都在其中出现,这里不一一列举。从这些字中可以看出祖先们对河流水源的认识是相当成熟的,这些字不仅仅是用作水名,很多也是和地名紧密联系的,很多在我们今天的地名里面还有所保留和体现,如“湘”“滁”“淮”等。人类的文明总是最先出现在水的附近,这些得天独厚的水流资源,使得农业文明得以产生和兴盛起来,中华子孙也正是在这些水源的滋养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中华大地多洪水灾害的自然环境
水资源丰富的中华大地同时也多发洪水灾害,《说文》水部的一些字直接反映了古时洪水的特点,举其中最具代表的几例:
洪,“洚水也。”段注:“《尧典》《咎繇谟》皆言洪水。《释诂》曰:洪,大也。”“洪”在上古是洪水、大水之义,并多用作表示尧禹时大水。
滔,“水漫漫大皃。”《汉语大词典》:“《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孔传:‘浩浩盛大若漫天。’”也可以看出尧时大水貌。
沆,“莽沆,大水也。”《康熙字典》:“又沆瀁,水深广貌。”承培元《说文引经证例》:“莽沆,大水也。是即洪水之义。”
泛,“滥也。”滥,“泛也。”王筠《说文句读》:“《孟子》曰:‘洪水横流, 泛滥于天下。’”“滥”和“泛”互训。
以上这些字都一定程度反映出上古时期的洪水状况及其特点,在上古文献中也存在一些关于洪水的记载,这也印证了《说文》水部字编排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正是多洪水灾害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禹治水那样的神话,也推动着劳动人民运用人类的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3)古代人民的灌溉水利技术和对水的治理
丰富的水资源促成灌溉水利技术的兴起、发展,多水灾害的自然环境也加强了人们对水的治理。从《说文》水部的一些字中就可以看出古代人民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技术以及管理水利、治理水害的成果。举例如下:
注,“灌也。”《诗·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段注:“《大雅》曰:‘挹彼注兹。’”“注”的本义就是灌溉。
汩,“治水也。”
沟,“水渎。广四尺,深四尺。”渎,“沟也。”《康熙字典》:“《释名》:‘田闲之水曰沟。沟,构也。纵横相交构也。’又《尔雅·释水》:‘水注谷曰沟。’”“渎”和“沟”互训。
洐,“沟水行也。”意为水遵道而行。
決,“行流也。”《康熙字典》:“又行流也。《管子·君臣下篇》:‘決之則行,塞之則止。’”意为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
关于治水的最早记载当属大禹治水的传说,另外在历朝历代,水利工程和防治水害也必然是农业中的大事。《周礼·地官·稻人》记载:“掌稼下地,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以涉扬其芟,作田。”表明周朝已经有蓄水排水的农田灌溉设施。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一是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的“都江堰”,二是由韩国水利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三是由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这些巨大工程至今也都还为人们所用。古代劳动人民是勤劳而智慧的,他们不屈服于自然,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改造着自然,造福于当时的百姓生息,也惠泽着后代子孙。
2.《说文》水部字体现了如水的人生哲学与处世智慧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一种浸润万物的平凡物质,也同样浸润着我们的思想,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智慧。
(1)柔弱而坚韧、灵活多变、能屈能伸的性格品质
滔,“水漫漫大皃。”
涓,“小流也。”
洦,“浅水也。”
湝,“水流湝湝也”,形容水流动的样子。
汪,“深广也。”
淢,“疾流也。”
淈,“浊也。”
漦,“顺流也。”
渊,“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皃。”
从以上字可以看出,水是灵活多变的。水是柔弱的,但同时它却又是最坚韧的,“水滴石穿”便可印证。祖先们早已观察到水的优良品质,并运用到自己的人生哲学中,《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人生如水,有顺境也有逆境,如果能如水一般运用“屈”的智慧,面对人生的低潮,能够忍耐和适应,那么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子《道德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就是启迪我们要学习水的品质。水看来是柔弱的,但它明白自身的弱点,于是就用自强不息来弥补不足,结果却能冲垮比它坚硬的东西。
(2)勇于奉献、敢于牺牲、宽广包容的精神气质
湒,“小雨零皃。”
浞,“濡也。”《广雅》:“浞,水湿。”《康熙字典》:“《玉篇》:‘漬也。’”意思为淋湿、使之湿。
瀌,“雨雪瀌瀌。”《康熙字典》:“音鑣。瀌瀌,雨雪盛貌。《詩·小雅》:‘雨雪瀌瀌。’”
浓,“露多也。《诗》曰:零露浓浓。”
汪,“深广也。”
水有着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世间万物离不开水的滋润。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就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品性,它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教导人们做人应该具有水的品质,不争利,甘愿为他人付出奉献,不占据高位,永远谦虚处下,这才是真正的道。儒家思想中也存在对水的探讨,《孟子》中说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以水喻人性,更体现了水的品性给予人们做人的启发。水还有着宽广的胸襟,大海正是因为纳百川之水,而后才能成为大海。不管是高山流水还是涓涓细流,它都以宽阔的胸怀去接纳,使每一滴水都发挥自己的能量,也才能使自己变得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3)纯净圣洁、宁静致远、公正无私的理想情怀
潚,“深清也。”
浏,“流清皃。诗曰浏其清矣。”
漻,“清深也。”
泚,“清也。”
洌,“水清也。《易》曰:井洌寒泉食。”
澂,“清也。”
湜,“水清底见也。《诗》曰:湜湜其止。”
清,“朖也,澂水之皃。”《诗·小雅·黍苗》:“泉流既清。”《皇疏》:“清,洁也。”
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段注:“释名曰,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故匠人建国必水地。”
準,“平也。”
《说文》水部字有很多释义为“清”的字,可见水的清洁品质在古人眼里是很重要的一项。《沧浪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表现古人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一种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节操。这种对清洁的要求往往更多地渗透到道德思想里。西方的基督思想中也存在着同样的观念,在保禄致希伯来书上说:“我们就应在洗净心灵,脱离邪僻的良心,和用净水洗涤身体以后,怀着真诚的心,以完备的信德去接近天主。”同时,水也是公正无私的,许慎释“水”为“准也”,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用“准”来揭示水的性质不尽全面与准确,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水的公平公正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我们至今也还有“一碗水端平”的说法。
3.《说文》水部字体现了智者文人的艺术审美文化
《论语·雍也》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心情愉悦,就像水一样灵活敏捷。这种智者文人的如水心境也集中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审美方面。
(1)诗意美
《说文》水部字中描写水的状貌的字涉及到水的方方面面,上文已陈列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水的形象是多变、神秘、美好的,以致于文人们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也成为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文字中也往往因为水的存在而增添了一份诗意美。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诗经》里对爱情的描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将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即、朦胧而不可触碰的美感置于水的背景上,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让这远古的文明充满了神秘而神圣的魅力。
(2)辩证美
《说文》水部字有很多意义对立的条目,如“清浊”“深浅”“大小”“疾慢”“浮沉”等,这正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辩证审美观。《老子》曰:“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是以水集於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也,精粗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这就认识到水所体现的辩证法了。《管子》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庄子》曰:“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鬱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可见水的特点所体现的辩证法给予古代哲人们以启迪,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存在辩证审美的眼光。
通过对《说文》水部字的梳理分析,我们发现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主要表现在农业文明、人生哲学、艺术审美三大方面。水不仅是中华子孙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也是推动着我们的文明不断前进的精神财富。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3][清]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
[4]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5]刘绪义.《说文解字》“水部”的文化阐释[J].语文学刊.2006.(1)
[6] 熊露露.《说文》水部字的文化观照[J].现代语文,2007,(9)
[7] 龙仕平.从《说文*水部》看我国古代水利之兴替[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2)
[8]汉典网http://www.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