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潮铁矿的变形监测分析
2013-09-29吴崇真
吴崇真
(1.武汉科岛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81)
1 工程概况
程潮铁矿位于湖北省鄂州市,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重要的矿石生产基地。矿区东自细王冲,西至塔桥庙,南北各有1条水泥公路,面积约4.5 km2。程潮铁矿矿区已经开采的和正在开采的工作面共5个,分别为-290 m水平、-307.5 m水平、-325 m水平、-342.5 m水平和-360 m水平。2006年4月17日~18日,程潮铁矿矿区发生了多次地面沉降。在地面沉降变形区的中心部位,形成了面积约4 140 m2的塌陷坑。
2 监测点位布设
为确保矿山的正常运营[1],将矿山主要构造物(选矿厂、矿区道路等)纳入监测[2,3]范围内,监测面积约4 km2。如图1所示,共布设测点61个,其中变形监测点52个,水平位移基点9个,水准基点10个,在拦洪坝上的3个监测墩旁新增深部监测孔3个,每个监测孔的编号与其旁边的监测点的编号相同。
3 监测仪器以及监测频率
水平位移野外数据采集使用检定好的北极星9600静态GPS接收机,室内利用GPS随机解算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垂直位移测量采用SETL自动安平水准仪NS2。深部监测孔所使用的仪器为河北任丘市北方仪器厂生产的RQBF-698A型北方二号智能数显水平滑动式测斜仪[4,5]。从2007-07-04~2007-12-19,整个监测工作[6]历时近6个月,完成了20次测量工作。
4 监测结果分析
图2为部分监测点沉降量与观测次数曲线图。综合分析垂直监测数据得到,最大的沉降点为CE34,累计沉降量达到-15.46 cm;其次为CE40,累计沉降量为-6.92 cm;再次为CE33,累计沉降量为-5.12 cm;另外,CE52的累计沉降量也达到了-4.17 cm。剩余50个监测点中(含CD03、CD08),累计沉降量在±3~± 4 cm的有4个;累计沉降量在±2~±3 cm的有5个;累计沉降量在±1~±2 cm的有15个;另26个监控点的沉降量均小于±1 cm。
图1 程潮铁矿变形监测点分布图
图2 监测点沉降量与观测次数曲线图
由于第20次与第19次水准观测相隔时间较长(第19次11月30日结束,第20次12月16日结束),而且2次观测之间,程潮矿区有过几次降雨。因此,第20次观测成果与第19次相比,每个监测点的沉降量都较大,特别是CE34,单次沉降量达到-7.64 cm,应当引起注意。
图3为监测点第20次等值线图。对所有的水平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最大点位位移量是18.0 cm(CE34),其次为9.6 cm(CE40),再次为7.1 cm(CE11)。剩下的49个监测点中位移量6~7 cm的点有CE03(6.6 cm)和CE33(6.5 cm);位移量在5~6 cm的点有CE38(5.6 cm)和CE08(5.2 cm);位移量在4~5 cm的点有3个,位移量在3~4 cm的点有3个,位移量在2~3 cm的点有7个,位移量在1~2 cm的点有19个,位移量小于1 cm的点有13个。
图3 监测点第20次等值线图
图4为52#测斜井偏移趋势图,3个深部监测孔中,52#最稳定,39#次之,38#有少量的深部变形。从3个深部监测孔的位置分布来看,52#位于拦洪坝坝体的北面,而38#、39#位于拦洪坝坝体的南面,拦洪坝的坝体经过注浆加固,且塌陷区位于拦洪坝的南面。因此,52#的深部变形较小,而38#、39#受塌陷区边缘的持续滑塌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深部变形。
图4 52#测斜井偏移趋势图
结合垂直、水平和深部监测3方面成果分析,在矿区的监控区域,地表变形目前主要集中在塌陷坑北面,CE34和CE40 2点及周边地区。CE34和CE40 2个监测点均分布在塌陷坑旁边,离塌陷坑边缘较近,且CE33、CE38、CE39、CE40、CE52也分布在塌陷坑周围。由此可以推断,在塌陷坑周边地区,仍有较为明显的地表变形,主要表现为沿现有的塌陷坑边坡继续滑塌,离塌陷坑边缘越近,滑塌现象越严重(CE34、CE40);离塌陷坑边缘稍远,滑塌现象就会减小(CE33、CE38、CE39、CE40、CE52);同时由于地形影响(公路南面就是陡坡),靠近公路边缘处的监测点也有部分沉降(CE06、CE10、CE23)。塌陷坑南面边缘监测点也有部分变形,CE24、CE35、CE36、CE41、CE42、CE43等监测点的平面变形虽然不大,但是在垂直方向上已有超过1 cm的沉降。其他地区的地表变形大致趋于稳定,未发生明显变动[7]。
5 结 语
矿区局部区域塌陷的变形监测是工程安全施工的要求,也是保障周边构筑物和居民生命安全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程潮铁矿监测区域0.5 a的垂直、水平和深部监测数据分析,得出该区域的变化趋势,对矿区后续的施工与安保工作具有指导意义[8,9]。
[1]范国庆.工程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及其在越南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2]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
[3]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4]解仲明,涂帆.全站仪与测斜仪在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可靠性分析[J].工程勘察,2009(9):81-84
[5]王继华, 彭振斌, 杜长学,等.浅析测斜仪监测原理和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5(2):55-58
[6]岳建平,方露,黎昵.变形监测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J].测绘通报,2007(7):1-4
[7]尹晖.时空变形分析与预报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2
[8]卫建东.现代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测绘科学,2007,32(6):10-13
[9]张正禄,黄全义.工程的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