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卫》像来谈艺术的传承与自我
2013-09-29万里驰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湖北武汉430000
万里驰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引语
艺术创作更多的是针对现当代艺术家来说的。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从十五世纪前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艺术家对自身的自我意识才逐渐觉醒。早期的宗教美术已形成程式化模式,不存在个人风格,只是以传统形象和固定图式来表现基督教的精神和内涵,目的是为了基督教的宣教。那时的创作者对创作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或者说自我意识是受限制的。
由于受对自我意识的认识和艺术创作自由度的影响,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对作品中的自我体现也不尽相同。在十九世纪以前,艺术家完全受制于委托人,题材是不可以自由选择的。在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还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艺术家的自我主要是利用绘画语言和风格通过对传统的传承和批判来体现的。
二、传承与自我
我们都知道大卫是《圣经》当中旧约所记载的以色列王,在一次对非利士人的战斗中仅用甩石的机旋和几块光滑的鹅软石杀死了巨人勇士哥利亚。所以大卫经常被作为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
下面以四位雕塑家围绕《大卫》这一英雄主题进行创作时在对传统的传承与批判之间是如何体现自我的来展开描述:
图1:《大卫》(1430-1432),作者:多纳泰罗
1.我们来看看多纳泰罗是怎样表现这位英雄的。“多纳泰罗(Donatello,1386—1466)是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他通过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大卫形象(图1)”。这件大卫像是有史以来第一尊全裸的青铜雕像,是大卫杀死巨人歌利亚之后的情景,多纳泰罗并未把大卫塑造成一个气势如虹、不可一世的英雄形象。而是表现出一种沉思的心境,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雕塑的头和身体被作为一个整体连在一起,大卫的头略低下,脸也被帽子挡住,看不太清楚表情,人物姿态自然流畅,属于自然主义。这是为追求古希腊所崇尚的整体美。表面上多纳泰罗是为了复古了古希腊时期的传统裸体雕像,但这有悖于基督教所强调的人的肉体是为了灵魂的赎罪。实际上多纳泰罗喜欢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人性情感,将神拟人化,是为颂扬人文主义思想,也是对当时的基督教的批判。
2.达芬奇的老师委罗基俄(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也是按照《圣经》把大卫塑造成为一位少年,一位半裸的少年形象,服饰上具有明显的哥特式风格,并传承了多纳泰罗的手持长剑,脚踏哥利亚人头的内容,表现的都是战斗结束后的场景,也都是用青铜这种材料铸造。但作品在造型上较为尖锐,具有更为细腻的写实倾向和更舒展的动作,表情和动作也协调一致。相对于多纳泰罗的自信、放松而从容不迫的神态,委罗基俄的《大卫》(图2)人物内心要显得严肃而紧张,更具戏剧性。
图2,《大卫》(1430-1432)作者:多纳泰罗
图3 《大卫》(1501-1504)作者:米开朗琪罗
3.同样的题材,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传承了多纳泰罗所崇尚的整体美和内在的力量,在头部的动态及发式上也与委罗基俄有惊人的一致,但在他们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多纳泰罗雕过符合《圣经》传说的少年大卫,委罗基奥也创造过身披铠甲的武士大卫,他们都是凯旋的胜利者。唯有米开朗基罗,既超越圣经中文字记载,也超越了先辈大师们的模式。而米开朗琪罗最惊人之处,就在于他摆脱了文字记述的束缚。他把少年大卫按照自己的要求塑造成一位发育成熟、体魄健美的青年男子(图3)。雕塑充分体现出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更能体现艺术家的精湛的解剖技术。为了使雕塑在台座上显得雄伟壮观,在视觉上显得更坚挺有力,米开朗基罗还特意放大了作品的头部和双臂,再加上紧锁的眉头、犀利的眼神、蓄势待发的动作,更加加强了这种效果。
4.比他晚一百多年的意大利巴洛克雕塑家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1680)同样具有纯熟的雕塑技巧,为了针对当时风格主义过於矫揉造作的观念,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再次强调壮美和朴实自然的古典艺术特质。然而,他们改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被描述之事情的发展经过中,擅长制造生动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而不再追求永垂不朽的存在价值。把他们的名作《大卫》(图4)比较一下,根据其造型和内容与米开朗基罗同名作品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他是参考过并据此创作。然而,贝尔尼尼显著地在人物中加入了强烈的动感。他把大卫迎敌的瞬间表情和动作描绘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此外,人物头部,躯干和四肢的安排,构成丰富多变的立体空间,使作品成为一件可从多角度欣赏的杰作。而且,作为一件大理石雕塑,这么大幅度是需要考虑雕塑的重力和大理石的承受力的;从情节来看,我们还会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米开朗基罗是在树人,贝尼尼则在叙事。贝尼尼强调雕塑的叙事性与瞬间的战斗过程,利用雕塑来拓展空间,并不是为树立一个雕塑形象。所以,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更能打动人,这也说明:技术的发展并不等于艺术水准的发展。
同样的题材,“大卫”的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艺术家本人的年龄;动作的幅度也越来越大,更具攻击性,这说明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也越来越大。虽然他们创作的时间跨度近两百年,但都是对前代艺术家的传承和批判。多纳泰罗追求的是古希腊的精神,向往自然中的美,有反基督教的一面。委罗基俄写实细腻和动作舒展肯定了以人为本的人体美。米开朗基罗把大卫作为保卫城市共和国的一名青年战士典型来塑造,就是想树立新时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而贝尼尼用强烈的动态构图则是为了表现他纯熟的雕塑技巧和对雕塑的控制力。
结论
所有这些都表明他们对传统的传承与批判同时又体现了自我意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只是由于太多的束缚和被告知,人们逐渐失去他原有的、真实的“我”; 虽然固定的题材束缚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但艺术本是由人来创造的,追求艺术的过程就是对自身的解析,也是对传统的传承与批判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图4《大卫》贝尼尼
1.傅雷著:《傅雷论艺术》.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11月.2005年3月.
2.鲁道夫 阿恩海姆(美)著:《艺术与视知觉》,腾守尧 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3月.
3.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4月.
4.罗曼·罗兰(法)著.《巨人三传》.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12.
5.铃木大拙(日) 费洛姆(美)著:《禅与心理分析》,孟祥森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
6.欧阳英 潘耀昌主编:《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