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3-09-27黄君洁
黄君洁
(厦门大学,厦门 361005)
一、引言
基于亚洲许多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的不平衡,2005年,亚洲银行开展了“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专题研究。作为研究成果,2007年,林毅夫出版了《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首次提出“共享式增长”(inclusive growth,也翻译为包容性增长),探讨了通过实现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①“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得以跳出“经济增长”这一狭隘的框架,从一个更为宽广和较为综合的视野来看待发展问题,让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要研究包容性增长就离不开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则应建立在一套可操作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因而要真正实现包容性增长,为促进包容性增长所制定的政策确切发挥实效,首先就要准确看待和确定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容性增长评估体系用以测度包容性增长策略是否落到实处。然而,虽然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就包容性增长的概念、特征和实现策略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为数不多,却有良好立论基础的直接相关的论文、研究报告和出版物等研究,但是,就如何测度包容性增长这一问题不仅涉猎得较少,而且尚未达成共识。
Ali和Son②在其对包容性增长定义的基础上,沿用社会机会函数的思想对包容性增长进行测度,主要从人均经济机会和经济机会的共享程度这两个方面进行测度,而且,他们认为越穷的人获取的机会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具有包容性,因此,社会机会函数赋予穷人获取机会更大的权重。他们以菲律宾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机会曲线向上移动的程度以及移动发生在收入分配的哪一部分。但是,对机会曲线的测度所采用的测量指标的操作性不够强,且在具体操作中会产生较大的系统误差③。基于这种不足,McKinley④从四个具体的维度对包容性增长进行测度,且每个维度都有相应的指标和权重,这些维度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生产性雇佣及经济基础设施;收入贫困和公平包括性别平等;人的能力如健康、教育、卫生及水的提供;社会网络,主要是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尤其是限制极度贫困。这些维度赋予的权重分别为50%、25%、15%和10%。这种测度方式具体、易操作,但权重的赋值缺乏严谨性,因此,应该确立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构建包容性增长的指标体系。国内也少有文献对包容性增长评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对评估指标的设定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且尚未确立一套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或方法用以对包容性增长进行测度。任保平⑤认为包容性增长是可持续增长、共享性增长、全面增长、广泛基础上的增长、安全增长和平等增长,应从经济增长的条件、过程、后果以及广泛的社会因素几个方面实现合理包容,由此认为包容性增长应该包括增长条件的包容、增长过程的包容和增长结果的包容这三个理论维度,并以此为基础采取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建立包容性增长的指标体系。但是,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建立在对包容性增长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的,也没有对影响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而是将经济增长的前因后果融合到一个指标体系中,这不利于对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情况和造成包容性增长现状的根源进行剖析。因此,明确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特征,探究影响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包容性增长评估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势在必行。
二、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的构建
1.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及特征
要客观衡量和评价包容性增长的实现程度和发展状况就需要运用可量化的统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但测度包容性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进行有机结合,并将定量研究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所以,要设置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首先必须明确包容性增长的内涵,界定包容性增长的统计含义。
虽然目前通常将包容性增长理解为“均等机会下的共同增长”,而没有一致认可和统一的定义,但在对包容性增长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可以认定所谓的包容性增长强调的是应该包括机会均等、民众受益、价值导向、发展状态以及和谐共赢等五个方面,包容性增长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诠释:一是在经济发展层面,经济必须是增长的,而且这种增长是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有效的、可持续的、有潜力的增长。只有是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的经济增长才可能实现经济质量全方位和快速的提高,也只有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经济增长才是有发展前景的增长;二是在社会发展层面,应该是能促进机会均等的增长,即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和中小企业而言,都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平等地进行经济政治参与、贡献,并从中受益,具体而言,是从收入、能力和权利三个层面消除由个人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收入不均等,不仅有助于共富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而且是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核心问题所在;三是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层面,包容性增长应该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在既满足当代人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至于让我们的后代丧失发展的基础。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那么,这种增长必然只是一时的,而只有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保持人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平衡,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的和谐。由此可得包容性增长的特征,即包容性增长是具有多维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机会均等性和共享性等特征的,包容性增长的实施要受到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特征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均需充分、完整地考量。
2.构建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能够对包容性增长进行客观描述和正确评价,需要建立起一套设计科学合理、操作简便可行的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被研究对象各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状况⑥。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既是对系统进行准确可靠评价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对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引导的重要手段。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包容性增长的水平,确保研究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构建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以及设定具体的评价指标时应遵循如下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所构建的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应当能够充分反映和体现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可用于科学、客观和准确地衡量包容性增长的实际水平。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是多维多层的指标体系,所以,指标体系内部的各指标之间应相互衔接、边界清楚,指标体系的层次划分清晰、合理,各指标权重也要分配得当。同时,在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长期支撑的可操作性,要尽可能保证数据能够从现有的统计年鉴、政府公报等公开披露的统计资料中获取,否则就失去了指标设计的实际意义。
(2)完备性与关键性原则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本身是多维的,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同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应是经济、社会、政治和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所以,构建的包容性增长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尽可能地反映包容性增长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通过各项指标间的相互配合系统地展现包容性增长的全貌。但是,虽然影响包容性增长的因素有很多,而决定其发展水平和变动趋势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指标,因此,所选择的指标不宜过多,必须是那些最为关键、最具代表性的,使之既能在该维度下具有最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又能区别于其他相关的指标体系,否则反而会影响到对整体的判断和全局的把握。
(3)稳定性与完善性原则
建立的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应该不仅能够反映现有的包容性增长实现的实际状况,而且要能够用以分析和比较包容性增长水平的变化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所以,评价指标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并且所选取的指标是可以按照时间序列排序的矢量指标以便预测演变趋势进行纵向比较。但是,绝对不变的指标体系是不可能的,指标体系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⑦。由于在包容性增长评估指标体系中会遇到诸如价值评判、资源环境估价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无论是在指标设计还是数值估算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试验性成分,因此,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思路,随着理论的不断成熟与实践的进一步需要而不断地加以完善,直至最后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
(4)可测性与可比性原则
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但在指标设计时应尽量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并尽可能选取可以量化的指标。同时,选取评价指标时应注意指标的口径范围和核算方法的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原则,即在对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评价中应注意纵向可比,而对同一时期不同事物之间的评价应注意横向可比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对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间的包容性增长状况的比较来显示各测评对象的真实水平及发展态势,并揭示出问题之所在。
3.建立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是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一个系统性工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可以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三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经济发展可从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两个方面进行反映。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某期的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相对于上一期的增加⑨。经济增长质量,则是属于工作质量范畴,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在实现产品服务总量增长的活动(工作)中,其活动过程、实现途径、资源配置方式、活动效果及所达到的目标等方面的优劣程度⑩,评价经济增长质量主要通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潜力性四个方面进行⑪。经济过于剧烈的波动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浪费社会资源,因而,稳定性应该是高质量经济增长的首要内容,同时,当经济内部的经济关系协调、资源配置合理且具有良好的内在质量时,这样的经济增长就是有质量的增长。
其次,社会发展主要是从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在获得收入、发展能力与保障权利的机会平等性等三个方面进行反映。机会平等应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通过为所有社会成员创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⑫的发展机会,消除由于个人背景差异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发展步入良性通道。而弱势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其自身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营养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提升。评价能力是否获得提升主要是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住房等几个方面加以反映。但是,收入水平不高、发展能力低下的深层原因是在于权利的缺失,没有平等的话语权,没能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就无法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保障自身的权益。主要是通过政治权利和生存权利两个方面评价权利的。
最后,资源环境主要是从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进行反映,其中,评价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从资源拥有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进行,环境保护则主要从环境治理和环境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那么,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是涵盖上述各方面的内容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体系。
因此,根据包容性增长的内涵,结合上述构建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的原则,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应由3个层面7个子体系77个指标所组成(见表1),其中,第一个层面是经济发展层面,包括反映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2个子体系,共设置22个指标;第二层面是社会发展层面,包括反映收入、能力与权利的机会均等性3个子体系,共设置32个指标;第三个是资源环境层面,包括反映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2个子体系,共设置23个指标。
三、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的内容设计
1.经济发展指标
(1)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万元/人)。这两个指标都是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
(2)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
反映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指标主要有经济波动系数⑬和物价弹性系数。经济波动系数是通过本期与前期经济增长率的比较来反映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强弱;物价弹性系数是通过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对关系来反映经济运行的平稳性。这两个指标都是逆指标,其值越小,说明经济增长越缓和,通胀压力越小,经济增长越平稳,经济质量越高。
反映经济增长协调性的指标主要有城乡人均生产总值比、城乡人均收入比、城乡消费水平比、区域人均增加值方差、资源配置率(%)、库存比例(%)、产业综合集中度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这些指标分别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程度。其中,前三个指标反映的是城乡之间的协调性,且都是逆指标,其值越小,说明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区域人均增加值方差这一指标反映的是地区间的协调性,是个逆指标,其值越小,说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资源配置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是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越高;其余指标反映的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库存比例是逆指标,其值越小,说明产品积压少,产业结构越合理;产业综合集中度是正指标,其值越小,说明产业集中度越低,企业重复建设越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是逆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经济结构越不合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是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来自第三产业的增长,产业结构越合理。
反映经济增长持续性的指标主要有投资效果系数、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投入弹性系数⑪。投资效果系数这一指标是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越有效率;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是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力资源配置越合理;产出投入弹性系数这一指标是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经济增长的方式越合理,但只有当其值大于1时才能说明经济增长是集约型的。
反映经济增长潜力的指标主要有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包括R&D投入占GDP的比重(%)、R&D人员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发明专利数量(项/人)、新产品比率(%)。这些指标都是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创新能力越强,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越高,经济增长越有潜力,质量也越高。
2.社会发展指标
(1)反映收入平等的指标
反映收入平等的指标主要有劳动工资占GDP比重(%)、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比、中小企业平均产值与大型企业平均产值之比、贫困发生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其中,前三个指标为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收入越平等;其余指标为逆指标,其值越大,说明收入越不平等。
(2)反映能力平等的指标
反映能力平等的指标主要包括反映教育文化的指标,有人均受教育年限(年/人)、文盲率(%)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毛入学率(%)、成人识字率(%)、教育基尼系数、每万人拥有的教育资源(元/万人)、平均每百人每年订报刊数(本/百人)、人均拥有总藏书量(册/人);反映医疗卫生住房等的指标,有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张/千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千人)、人均卫生总费用(元/人)、城乡人均住房面积比(%)、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指数。这些指标主要是通过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等几个方面对能力平等加以反映。其中,教育基尼系数和文盲率是逆指标,其值越大,说明有越多的人没有获得好的发展能力的机会,越不平等;其余指标为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全社会的人在获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机会越平等。
(3)反映权利平等的指标
反映权利平等的指标主要包括反映政治权利的指标,有选举参与率、人均工会基层组织数(个/人)、人均社区服务设施数(个/人)、社会化组织单位数(个)、自治组织单位数(个);反映生产权利的指标,有孕产妇死亡率(人/十万人)、人均基本社会保障支出(元/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其中,孕产妇死亡率是逆指标,其值越大,说明弱势群体生存权利保障程度越低;其余指标为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社会成员的权利越有保障。
3.资源环境指标⑭
(1)反映资源开发利用的指标
反映资源开发利用的指标主要包括反映资源拥有的指标,有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 (千克标准煤)、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反映资源利用的指标,有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电耗(千瓦小时/万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耗(吨/万元)、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这些指标主要是从能源拥有和利用的角度反映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电耗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耗这三个指标都是逆指标,其值越小,说明每生产一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耗费的能源、电力和水的数量越小,能源的使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也都是逆指标,其值越小,说明能源消费的速度和平均水平越低,节能水平越高;其余指标均为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能源的使用水平、管理水平和现有资源的人均保有量越高。
(2)反映环境保护的指标
反映环境保护指标主要包括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有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有城市空气质量指标(%)、森林覆盖率(%)、人均造林面积(公顷/人)、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自然保护区占辖区比重(%)、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农村饮用自来水比例(%)和地质灾害起数(次)。地质灾害次数这一指标为逆指标,发生越多起的地质灾害,说明环境保护越不好;除此以外其余都是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越大,环境保护的效果越好。
表1 :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
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主要评价指标的解释 单位 性质潜力性R&D投入占GDP强度 R&D投入/GDP % 正R&D人员投入强度 R&D人员投入/就业总人数 % 正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GDP % 正人均发明专利数量 专利总数/总人口 项/人 正新产品比率 新产品产值/GDP % 正贫困发生率 贫困人口数/总人口数 % 逆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总人口数 % 逆劳动工资占GDP比重 劳动工资/GDP % 正中小企业平均产值与大型企业平均产值之比 中小企业平均产值/大型企业平均产值 - 正收入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比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 - 正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支出金额/消费性总支出金额)×100% - 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支出金额/消费性总支出金额)×100% - 逆包容性增长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 - 逆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 - 逆社会发展教育文化人均受教育年限 接受学历教育的年数/人口数 年/人 正文盲率 超过学龄期(12-15岁以上)年龄既不会读又不会写字的人/相应的人口数 % 逆学龄儿童净入学率 已入学的小学学龄儿童数/校内外小学学龄儿童总数 % 正毛入学率 在校生数/学龄人口总数 % 正成人识字率 15岁以上能够读写的人口/15岁以上的总人口数%正能力教育基尼系数 - - 逆每万人拥有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总人口数×10000 元/万人 正平均每百人每年订报刊数 每年订报刊数/总人口数×100 本/百人 正人均拥有总藏书量 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总人口数 册/人 正医疗卫生住房等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 卫生机构床位数/总人口数×1000 张/千人 正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卫生技术人员数/总人口数×1000 人/千人 正人均卫生总费用 卫生总费用/总人口数 元/人 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指数 - - 正城乡人均住房面积比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 正政选举参与率 参与选举的人数/总人口数 % 正人均工会基层组织数 - 个/人 正
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主要评价指标的解释 单位 性质治权利人均社区服务设施数 -权利个/人 正社会组织单位数 - 个 正自治组织单位数 - 个 正生存权利孕产妇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人数/活产数 人/十万人 逆人均基本社会保障支出 基本社会保障支出/总人口数 元/人 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 人 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 人 正资源拥有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 能源消费总量/总人口数 千克标准煤逆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总人口数 公顷/人 正人均水资源量 水资源总量/总人口数 立方米/人 正资源开发利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能耗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吨标准煤/万元 逆资源利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电耗 全社会用电量/国内生产总值 千瓦小时/万元 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耗 全社会用水量/国内生产总值 吨/万元 逆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 正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 逆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 % 正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GDP % 正资源环境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 正工业废气处理率 经处理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 正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0% % 正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生活垃圾产生量×100% % 正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 使用各种类型卫生厕所的农户数/当地农村总户数%正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指标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全年总天数×100% % 正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 正人均造林面积 造林总面积/总人口数 公顷/万人 正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 湿地总面积/国土总面积 % 正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重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国土总面积 % 正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公园绿地面积/总人口数 平方米/人 正农村饮用自来水比例 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数/当地农村总户数 % 正地质灾害起数 发生地质灾害的总次数 次 逆
注释:
① 林毅夫、庄巨忠、汤敏、林暾:《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
②I.Ali,H.H.Son.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07,24(1):11-31.
③ 刘嫦娥、李允尧、易华:《包容性增长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第96-99页。
④T.McKinley.Inclusive growth criteria and indicators.ADB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Series No.14,2010.
⑤ 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1)——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
⑥叶仲霖:《低碳经济政策执行力评估体系构建及应用分析》,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31页。
⑦ 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0页。
⑧ 王英娟、李荣平、陈松松:《基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河北企业》2011年第10期,第26-27页。
⑨ 百度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73375.htm,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1月20日。
⑩ 陈森良、单晓娅:《经济增长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2年第7期,第22页。
⑪ 程春霞:《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经济增长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统计教育》2009年第7期,第51-54页。
⑫ 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人民日报》2010年9月17日。
⑬ 经济波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客观存在的,但通常认为当经济波动系数小于正负0.5,且其他方面的比例关系亦处于协调状态时,说明经济波动是处于合理区间范围内,经济增长是稳定的,反之,经济是不够健康的。
⑭1993年SNA为克服单纯反映经济运行而忽视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质量恶化的缺陷,新设置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附属体系”(SEEA),但我国(包括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尚未建立起环境资源核算体系,环境保护方面的统计资料还不健全、完善,参见陈森良、单晓娅:《经济增长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2年第7期。为此,我们在设计资源环境指标体系时仅选取能获取公开统计数据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