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3-09-27张秀红

关键词:集美学分日语

张秀红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又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最基本社会职能,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本科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占有特殊地位,它既是连接中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又是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生活的基础。高校课程模式的变化意味着人才培养的方式、类型、规格的转换,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高校应该选择怎样的教育内容、以何种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必将首要关注的是课程。所以,从课程角度去探讨高校日语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日语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现状分析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但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社会荣誉问题,同时也是高校自身的一种社会责任,还是高校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由于高校自身的历史传统、所处的地域环境、教育教学资源等条件不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集中体现在高校课程上。本研究将选取8所综合性大学,对其日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为进一步探讨日语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现实基础。8所大学分别为:2所“985工程”大学、2所“211工程”大学、2所地方师范类大学和2所地方综合性大学。

(一)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校课程设置模式和课程内容选择的前提,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高校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日语本科专业课程的配置模式和课程内容的选择,规定了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

资料显示,2所“985工程”大学中,厦门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日语语言文学系确立本科阶段以培养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为宗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全面展开“听说写读译”综合技能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厦门大学日本语言文学系教学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日语基本功扎实,了解日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的一般性基础知识;能在各级政府涉外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三资企业、外经外贸等部门从事外事、口笔翻译、社科研究、国际经贸业务、新闻出版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①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教学方案 (2009年版)。

2所“211工程”大学中,苏州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人才,能够在教育、外事、旅游、涉外经贸部门和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机构中从事相关业务和管理工作。”[1]上海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总体目标是日语能力过硬,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文化、教育以及日本研究等相关职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日语人才。”[2]

2所地方师范类大学中,沈阳师范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日语语言与东西方文化基础、较强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日汉双语表达能力,具有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注重个人修养的日语工作者。学生毕业后在对外经贸、国际交流、新闻出版、商务服务、教育与培训、国际旅游和涉外管理等部门从事口译、笔译、教学和管理工作。”[3]福州师范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较熟练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日语高级专业人才。”②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06年版)。

2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北方工业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本功、必要的文化、文学以及语言学知识,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日语在经贸、文化、科技、外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文化科技交流、管理等工作,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日语人才。”③北方工业大学日语专业本科生教育教学培养方案 (2007年版)。深圳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人文素质和外国语言 (日语、英语)应用能力,外国问题 (以日本问题为主)的初步研究能力,具有扎实的日语、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读、说、听、写、译等方面的外语基本技能,熟悉和日本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有关的学科知识,具备优秀的中外语言和文化沟通能力、中外人员之间的协调组织能力,能在和专业相关的金融、贸易、生产、旅游等中外资企业担任翻译、管理;具有良好的日语文案处理能力、强烈的问题意识、对国际问题的高度敏感,能在外事、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机构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日语专门人才。”[4]

从8所大学日语本科专业才培养目标上看,2所“985工程”大学定位为“复合型”,2所“211工程”大学定位为“复合型”,2所地方师范类大学基本定位为“复合型”,2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分别定位为“应用型”和“复合型”。具体如表1所示。总体来讲,8所大学的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复合型”和“应用型”两种。

表1 八所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日语本科专业学分基本要求及其分配

8所大学的日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由公共基础课 (或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 (或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 (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等四个模块构成。从毕业要求所应修得学分上看,除上海大学外其余7所大学基本要求在160-180个学分之间,由于不同大学在具体课程设置的学分要求不同,所以在总学分上存在着差别,同时在四个课程模块的学分分配上也有所不同。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八所大学日语本科专业学分分配表

日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决定着这类人才的能力水平和基本素质,知识内化于人才所表现出来不同的能力与素质,归根到底取决于高校的课程结构及其学分分配比例。8所大学中有7所大学培养“复合型”日语本科人才,1所大学培养“应用型”日语本科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学在其课程模块的学分分配上表现为:公共基础课占总学分的21%-39%,学科基础课占总学分的26% -39%,专业方向课占总学分的7%-25%,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9%-19%。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在其课程模块的学分分配上表现为:公共基础课占总学分的18%,学科基础课占总学分的47%,专业方向课占总学分的11%,实践环节占总分的24%。具体如表2所示。

从总体上看,7所大学的日语本科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学科基础,在课程体系中所设置的学分比例最大,其次是公共基础课,再次是专业方向课和实践环节。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除首要重视学科基础外,同时重视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所占总学分的比例相对较高。如图1所示。

图1 七所大学日语本科专业学分分配结构图

(三)日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具体设置的主要课程

8所大学在其日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的主要课程基本相同,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根据培养人才的方向各有侧重,在实践环节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较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课程多一倍以上。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日语本科专业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主要课程

二 不同类型的日语本科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四种类型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从上述8所综合性大学的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看,主要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人才,从人才本身的属性上看,不同类型人才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类型人才在能力、知识、人格素质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和运用方向不同,创新本身的层次和水平不同,“复合”本身的内容和程度不同。

(一)“复合型”日语本科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复合型日语本科专业人才主要是致力于综合性解决跨学科专业领域以及不同情境下的问题,具有知识集成性、能力复合性、素养全面性的一类日语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往往承担着领导职务或者在重要岗位上发挥骨干和中坚作用。

“复合”是这类日语人才的基本特征。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其基本能力和素质表现为:具有包括日语专业在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把握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思维方法;有合理层次的整体性、综合性知识体系;能够将多学科的能力相融合,达到对日语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的超越,形成跨学科的综合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及身心素养等。

(二)“应用型”日语本科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应用型日语本科专业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日语专业知识基础上和相应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与日语相关的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知识或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技术服务,将知识直接应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的一类人才。

“应用”是这类日语人才的价值取向。其基本能力和素质表现为: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泛的专业知识;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等。

三 高校如何创新日语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创新不同类型的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专业建设入手,最终落实到课程设置上。因为,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三者共同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内容的载体,课程模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培养不同类型的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其专业的价值取向不同,其课程配置模式也有所差别。

(一)“复合型”日语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复合型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在其选拔方式和培养模式上有着自身特点。一般多采用大类招生,注重生源的智力潜能、综合素质和兴趣志向;本科阶段多采用“平台+模块”式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素质教育平台,以及包括日语专业在内的两个以上专业模块或学科群,实施“主辅修”、“双学位”等教育方式,打造合理、扎实的知识结构体系,多采用研究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和素质。

1.知识、能力、人格等素质内化于“复合型”人才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是: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逻辑性知识是根本,集成性创新能力是核心,良好人格是保障。

首先,在知识素质方面,要求注重基础性知识的合理结构,关注某一学科领域内在的基础逻辑,认识、研究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需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其次,在能力素质方面,要求具备集成创新能力,正确的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

第三,在人格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有效的创新思维,鲜明的创新人格,和卓越的创新潜能。

2.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价值取向及其课程配置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其价值取向是“科学”,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产物,集中体现在认识、发现自然事物的各种规律、定律、法则、原理等,即学术取向。认为学生在取得表征的、抽象的、逻辑严密的、系统的知识之后,就可以自动转化为适当的行为,去认识和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法则和原理。在此基础上,科学取向的专业标准,主张精心选择学科及学科知识,每一学科的知识根据从易到难的原则加以组织和排列,形成一个多学科并行由易及难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知识,而非技术或学生经验。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日语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的配置多采用“直线式”、“渐进性”、“逻辑顺序”等方式。“直线式是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来配置课程内容,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渐进性是指配置课程内容的时候,后继的内容完全以先前的内容为基础,按照相对固定的顺序逐渐地向前推进。逻辑顺序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固有的逻辑顺序来配置课程内容,把重点放在学科内部体系的逻辑结构上,强调学科本身固有的逻辑顺序。”[5]

(二)“应用型”日语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应用型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在其选拔方式和培养模式上有着自身特点。一般多采用专业招生,注重生源的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爱好特长;本科阶段多采用“模块+专业”式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通识教育模块和相应的日语专业,以行业、职业技术为导向,实施专门性较高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日语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多以实践性、实验性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高级专门性技术能力和素质。

1.能力、知识、人格等素质内化于“应用型”人才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是:能力素质——知识素质——人格素质,应用技术能力是根本,专业理论知识是基础,良好的人格是保障。

首先,在能力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较高的专门技术能力,应用创新和模仿创新能力,能够把抽象的知识或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技术服务能力,运用新技术手段对管理方法和业务途径的技术开展能力,发现问题、辨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

其次,在知识素质方面,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特定学科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注重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等领域相关基础性知识的融合,形成基础宽厚、结构合理的基础性文化知识体系,具有生态基础知识。

第三,在人格素质方面的,有良好的政治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具有生态意识。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价值取向及其课程配置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其价值取向是“技术”,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事物的工具,是将已有的定律、原理、规律、法则等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进行应用,也就是专门性知识的应用技术,即专门技术取向。认为学生在取得表征的、抽象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自动转化为相应的应用行为,去改造自然,适应社会。在此基础上,专门技术取向的专业标准,主张精心选择某行业领域的专门性知识,根据某一技术发展的特殊性将知识进行组合和排列,形成针对这一技术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发展某一行业领域技术为目标,并非强调系统学科知识的逻辑。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日语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的配置多采用“横向联系”和“螺旋式”等方式。“横向联系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以便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重新构筑知识体系,强调知识的广度和综合性。螺旋式是根据人的认识逻辑或认识发展规律来配置课程内容的,它能够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5]

四 启示

集美大学身处海西经济区内,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其人才培养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同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日语本科人才培养应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考察8所综合性大学日语本科课程,以及探讨高校如何创新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集美大学日语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待进一步提高集美大学的日语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进一步明确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本身的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制定的,并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发展战略做适当调整。目前,集美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扎实的日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广博的文化知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在外事、经贸、旅游、教育、文化及科技等领域从事翻译、管理、服务、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①集美大学日语专业培养方案 (2012版)。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主要表现在“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上,这一类型人才很难培养,甚至根本不存在。

《刚要》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四种类型人才。本文选取的8所大学,其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定位于“复合型”和“应用型”两种。如果集美大学要同时培养这两种类型人才,其专业标准是不同,需要设置两套不同取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事实上,集美大学在培养日语人才上,只设置了一套培养方案和一个课程体系,说明日语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清晰。根据集美大学所处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和自身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发展战略,建议将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复合型”。

(二)继续调整日语本科专业模块课程间的学分比例

集美大学日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环节构成,这与案例中8所大学的课程体系基本一致。在四个课程模块的学分结构比例上,与8所大学相比存在着一定差别,具体表现在:学科基础课程所占总学分的比例相对较低,专业课程所占总学分的比例相对较高。如表4所示。

表4 集美大学日语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分配比例

如果把集美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作为前提,其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的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例需提高3-5个百分点。与上述7所培养复合型人才大学相比,除苏州大学外,有6所大学的学科基础课程学分比例高于集美大学2-11个百分点,与同属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深圳大学相比,也低了9个百分点,说明集美大学日语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分配置比例较低。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价值取向上看,也应加大学科取向的课程配置比例。

仍把集美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作为前提,其专业课程模块的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例需降低3-5个百分点。与上述7所培养复合型人才大学相比,除苏州大学外,有6所大学的专业课程学分比例低于集美大学2-14个百分点,与同属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深圳大学相比,也高出2个百分点,说明集美大学日语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学分配置比例较高。从集美大学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标准与要求上看,适当地淡化专业,增强学科基础,也与“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特色”标准要求相一致。

(三)构建“平台+模块”式的日语本科课程模式

“平台+模块”式课程模式比较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其特点是设置一个融合人文、社会、自然、历史、道德等非专业课程平台,实施较为宽广的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平台的基础上,以学科为基础设置宽口径的专业或更宽的专业类 (群)作为模块,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如图2所示。这种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图2 “平台+模块”式课程模式

集美大学日语系可充分整合校、院两级的非日语学科专业课程资源,打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在素质教育课程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以日语学科为核心、交叉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模块,形成“平台+模块”式课程模式,为学生提供内容广泛、结构合理、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扎实日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广博文化知识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日语本科人才,借以进一步提高集美大学日语教育教学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2012-04-21) [2013-4-12].http://sfl.suda.edu.cn/wygkcn_SmallClass.asp?E_typeid=6&E_BigClassID=53&E_SmallClassID=108.

[2]上海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2012-02-23) [2013-4-10].http://cms.shu.edu.cn/Default.aspx?tabid=20878.

[3]沈阳师范大学日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2012-08-24) [2013-04-08].http://sfl.synu.edu.cn/UnderGraduate/zhuanye/fangan/201009/119.html.

[4]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EB/OL].(2011-04-25) [2013-04-08].http://sfl.szu.edu.cn/page_173.html.

[5]闫飞龙.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D].厦门:厦门大学.2009:248-249.

猜你喜欢

集美学分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悼念许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乐——许集美同志生平简介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论剑集美 2014COC总决赛报道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