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感——基于福建省六所高等院校的实证调查
2013-09-27周春梅
周春梅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目前学术界关于家庭资本与高等教育公平感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其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如:文以茅运用实证方法得出家庭背景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均有影响,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均等情况[1]。杨东平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数据表明高等教育在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学生入学机会差距扩大,且处于低阶层家庭学生的弱势明显[2]。蔡超、许启发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影响因素,得出个人能力、家庭背景以及歧视等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3]。杨倩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家庭背景中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收入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4]。高贵忠从家庭社会资本角度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家庭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具有显著影响[5]。钟昌红、张叶青、闫广芬等则强调了家庭背景中的文化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6,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层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问题。适当的社会分层有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社会分层所导致的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基于社会分层理论视角,通过对福建省六所高等院校的实证调查,重点就家庭资本对大学生感受最深的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在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的今天,探讨高等教育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具有重要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 社会分层与家庭资本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主流领域,目前有三种代表性的理论范式:马克思和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结构主义范式、韦伯和新韦伯主义的建构主义范式、迪尔凯姆和新迪尔凯姆主义的功能主义范式。
(一)社会分层理论[8,9]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关系上分析社会分层,根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将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包括“小生产者、小业主、小手工业者和农民”等在内的中间阶级并不会长期存在,最终将会被资产阶级化或无产阶级化。新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阶级分析立场的同时,致力于解释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中间阶级迅速增长的现实。如赖特通过对物质利益、生活体验和集体能力的考察将马克思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两个阶级划分成“十二分的阶级结构”。同时,赖特不再坚持生产资料占有是阶级划分的唯一标准,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马克斯·韦伯将“阶级”定义为“共同享有某种生活机会的人”。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除了经济标准 (财富)外,个体归属什么样的阶层,还与其在社会领域中的声望以及政治领域中的权力息息相关。以吉登斯等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继承和深化了韦伯的观点。吉登斯认为处于何种社会阶层是由人的“市场能力”(如生产资料所有权、受教育程度、技能资格证书、体能等因素)决定的,“市场能力”构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体系: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工人阶级)。
功能主义范式是经典分层理论中最不具批判性的分析范式。功能主义的奠基人是迪尔凯姆,他认为不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由于“职业地位”或“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导致的。作为迪尔凯姆的继承者,帕森斯认为在美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分层标准是职业,财富与声望都依赖于职业,并将职业体系作为划分阶层的主要依据。帕森斯的学生戴维斯和穆尔在1945年发表的《论社会分层的一些原则》一文中充分论证了功能主义的分层思想,认为决定职业地位的主要因素是职位的重要性和能胜任职位人员的稀缺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以文化特征或文化取向对社会分层问题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布尔迪厄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的不均匀分配所导致的,并借用文化来重新分割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个包含文化资本在内的多重资本的划分标准。这些资本具体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
(二)家庭资本
研究根据布尔迪厄提出的用多重资本标准划分社会分层的理论,从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三个方面来反映社会阶层分化状况对高等教育公平感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对于青年个体来说,家庭资本能够为其提供可以随时调用并引入到职业活动中去的各种有利资源。本研究中家庭资本借鉴刘志民、高耀的定义,将其近似理解为能够为高校学生利用以便实现某些“工具性目的”的家庭背景,具体包括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三个方面。经济资本指可以以私人产权形式直接转换成金钱的资本形态,代表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如韦伯所说的财富与收入、沃纳所说的收入与财产、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等[10]。家庭经济资本指家庭中可用于确保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财富总量。就家庭经济资本对子女未来社会地位的影响而言,子女可以通过家庭提供的教育培训投资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11];文化资本的概念最早由布尔迪厄提出,并在1986年发表的《资本的形式》一文中首次对文化资本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资产,具体包括形体化的文化资本 (如谈吐、仪态举止)、客观化的文化资本 (如所拥有的艺术品、餐饮、服饰)以及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如学历、资格)三类;家庭是社会资本的源泉和传输者。社会资本的社会学概念最早由格伦·卢里于1977年提出,布尔迪厄则是第一位将社会资本概念在社会学领域进行初步分析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是同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的占有联系在一起,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或认可的”。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就“社会资本”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其所做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包括资源说、能力说、社会规范说和关系 (网络)说。研究借鉴关系 (网络)说的观点,将家庭社会资本界定为:家庭成员中或家庭外与他人建立在信任、规范、制度、责任等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网络[12]。
二 调查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一)高等教育公平感量表的设计
目前学术界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定义,主要的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教育利益合理论、权利与机会均等论、评价或价值判断论。目前,权利与机会均等论观点得到普遍认同,该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均等,包括高等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过程的均等和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13]。本研究综合权利与机会均等论和评价或价值判断论两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公平实际上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公平,是指高校大学生对高等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判断和感知。基于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对部分大学生的预调查,本研究仅对大学生感受最深的过程公平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文献研究、与学生代表和专家深度访谈以及项目收集等途径,研究将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程序与氛围公平、信息沟通公平、发展机会公平、教学服务公平、学校与学生互动公平、教师与学生互动公平、补偿公平、后勤服务公平。
根据以上8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对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各级分类进行重要性分析,提取项目,编制初始量表,共包含28个题目。在逻辑性查核当中,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是受试者在填答问卷时,无论测验的内容和情况如何,均会表现出一种比较固定的作答倾向或反应心向 (Wiggins,1973)。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国内受试者的反应心向主要表现为中庸倾向 (mediocre),及受试者已不可置否或平均值、中间值的答案来描述自己的状态。为了了解受试者明朗的个人态度,该部分问卷在设计时采用Likert四级量表。问卷中的题目将被设置成若干陈述性问题,要求被试学生从“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在后面的实证研究部分,这四个选项被分别赋值为4、3、2、1分,以便于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初始量表形成后,以华侨大学旅游学院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和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150名学生作为小规模样本进行预试调查。预试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96.67%。调查结束后,对采集到的小规模样本数据进行纠正测量条款的总相关系数 (Corrected-I-tem Total Correlation,CITC)分析和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法净化、删除“垃圾测量条款”。在CITC分析中,本研究以0.3为净化测量条款的标准 (卢文岱,2002;杨志蓉,2006)。采用Cronbach α系数法进行信度检验,若删除某个测量条款后Cronbach α系数增加,则表示可以删除该条款。经分析,初始量表中的Q1“学校的规则制度能够反映大多数学生的意愿”、Q14“在选修课中很容易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Q22“学生骨干选举的程序是公平的”三个测量条款的CITC值分别为0.273、0.287、0.267均小于0.3,并且删除之后均提高了量表的信度,因此予以删除,据此得出正式的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量表。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 (Kaiser,1960、1970),我们从高等教育公平感量表中的25个测量条款中提取到8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这8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2.814%,保留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研究所设置的25个题目可最终综合为8个公因子。由8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分 别 为 11.906%、8.847%、8.479%、8.111%、7.209%、6.450%、5.975%、5.838%可知,“福建省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量表”中各公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公平>学校与学生互动公平>教学服务公平>程序与氛围公平>补偿公平>信息沟通公平>发展机会公平>后勤服务公平。
(二)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在对“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量表”初始量表进行修订后,我们又于2011年11月19日至2011年12月26日进行了第二轮的正式调查。正式调查的测量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福建省大学生家庭基本属性的调查,具体包括家庭月收入 (代表家庭经济资本)、父母受教育程度(代表家庭文化资本)、父母职业 (代表家庭社会资本)。本部分所有题目均采用选择方式作答,目的在于降低答题难度,提高问卷的有效回收率;第二部分则是福建省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量表。为了排除调研结果的样本依赖性以及使本研究结果在福建省内其他高校具有普遍适用性,本研究将福州、厦门、泉州三地的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六所高等院校的学生作为第二轮正式调查的对象。虽然六所高校均坐落在福建省,但由于生源地广泛,因此整个被试样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其他地域高校学生的观点。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4份,有效回收率为86.17%。本次调查中获取到的福建省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的具体情况描述如表1。
由描述统计结果可知,在教师与学生互动公平、学校与学生互动公平、教学服务公平、程序与氛围公平、补偿公平、信息沟通公平、发展机会公平、后勤服务公平8个子维度中,福建省大学生对教学服务的公平感最低 (均值为2.32),对补偿公平的认同感最高 (均值为2.78),但均低于3,表明福建省大学生整体高等教育公平感较低。
表1 福建省8所高校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 家庭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感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社会分层理论,从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三个方面研究家庭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感的影响有着理论上的连贯性和合理性,研究分别以家庭月收入、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父母亲的职业类型对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进行衡量[10]。家庭资本和高等教育公平感的数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取。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以下是家庭资本和整体高等教育公平感及其各构成维度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具体分析数据见表2。
表2 家庭资本与高等教育公平感相关性分析
根据表2中的结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家庭资本与高等教育公平感之间的关系展开具体分析:其一,家庭经济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感的影响。从家庭经济资本方面来看,家庭月收入与整体高等教育公平感的相关系数为0.108,且在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家庭经济资本对子女在高等教育公平感 (尤其是在后勤服务公平方面)的评价上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经济资本是各种资本形式中最基本的资本形式,家庭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本,意味着家庭有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为子女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其在教育中获得更优势的教育资源,从而其教育公平感也应当越强。其二,家庭文化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感的影响。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途径不仅仅是经济资本,各种形式的文化资本所起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家庭是学生获得教育的重要场所。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家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以及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能够对子女教育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以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为代理变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家庭文化资本仅与后勤服务公平维度表现出了显著正相关,家庭文化资本并未对教师与学生互动公平、学校与学生互动公平、教学服务公平、程序与氛围公平、补偿公平、信息沟通公平、发展机会公平产生显著影响。表明家庭文化资本虽然能对高等教育公平感产生积极影响,但其影响力是有限的。其三,家庭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感的影响。家庭社会资本能够通过父母与教师、邻里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影响子女教育。以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为代理变量的相关分析表明,父母亲职业尤其是母亲职业能够对子女对高等教育公平感的评价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父母亲职业均对学校与学生互动公平维度发挥了显著影响。
四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结论一:根据对福建省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在内部不同子维度上强度差异的实证比较,得出福建省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高等教育公平感均值最高的维度为补偿公平 (2.78)、后勤服务公平 (2.72);(2)高等教育公平感均值次之的维度为发展机会公平(2.69)、信息沟通公平 (2.61)、教师与学生互动公平 (2.58)、程序与氛围公平 (2.58);(3)高等教育公平感均值最低的维度为学校与学生互动公平 (2.37)、教学服务公平 (2.32)。本研究问卷设计采用的是Likert四级量表,以均值2.5为界可知在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的八个子维度中,福建省大学生在学校与学生互动以及教学服务方面的公平感较低。在补偿、后勤服务、发展机会、信息沟通、教师与学生互动以及程序与氛围等六个方面,福建省大学生的公平感程度较高,他们认为这几个方面还是相对公平的。
2.结论二:福建省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内部在某些维度上表现出家庭资本差异。(1)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在高等教育整体公平和后勤服务公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拥有较多经济资本的家庭,其子女倾向于有更高的高等教育公平感和后勤服务公平感;(2)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的后勤服务公平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父母双方的受教育程度均能对提高子女的后勤服务公平感起到积极作用;(3)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整体公平、学校与学生互动公平和后勤服务公平均能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在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相较于父亲的职业,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的影响更大。
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和指标,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和办学水平,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及其行为意向,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公平的教育环境是培育大学生对学校的满意感和忠诚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发现,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感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不少高校缺乏市场调研的观念,对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的关注度也并不是很高。因此,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汲取公平感理论与实践成果,进一步解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机理,制定出适合本校特点的高等学校服务管理模式,不断进行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的管理创新,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文以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2]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级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9-25.
[3]蔡超,许启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研究——基于二元选择 O-B分解方法[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4):87-93.
[4]杨倩.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J].现代教育管理,2011(7):22-24.
[5]高贵忠.家庭社会资本与高等教育选择的关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J].当代教育论坛,2012(3):112-117.
[6]钟昌红,张叶青.家庭文化资本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基于3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7-10.
[7]闫广芬,王红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获得几影响因素分析——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出发 [J].现代大学教育,2012(1):6-11.
[8]戴洁.现代社会分层理论范式探析——兼论转型中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启示 [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71-175.
[9]于小倩,申腾.马克思、韦伯与布迪厄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J].法制与社会,2010(4):173-174.
[10]刘志民,高耀.家庭资本、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 [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18-27.
[11]吴嫦娥.EMI理论视角下的家庭资本差异与高等教育获得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2:38-41.
[12]牛林晓,周永康.家庭资本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63-168.
[13]杨德广,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63-69.
[14]张玉婷.从结构到文化——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升学的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1(6):45-49.
[15]张翼.家庭背景对人们教育和社会阶层地位获得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