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模式的探索
2013-09-27欧阳明孙莎莎张歆渝
◆欧阳明 孙莎莎 张歆渝
首先界定本文的三个基本概念。
1)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即教案在课前既定完成;课中,教师必须严格执行教案,不折不扣,不可有丝毫的变更。
2)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按自己对学科课程、教学的理解和实际经验在做的教学设计方法。这种模式一般是个性化的,具有多样性。
3)科学的生成性的教学设计,即在课前只生成概要性的教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执行概要边对其进行评价、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教案。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经典教学设计理论给出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是“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即依据教学设计原理在课前对将要进行的教学进行设计,对未来现场教学出现的各种随机的情况未予充分的考虑,不能实时地监测学生的复杂多变的学习心理,如专注程度、动机、兴趣等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进化,故略显得死板和生硬。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教学设计中要设计有效的干预,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先前相关知识的回忆,呈现新知识并提供有意义的提示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储存和提取,进行可能促进其知识迁移于未来情境的练习,评价学习效果,这些都是很困难的而且又是结构不良的问题解决任务。又有多种因素使这些已经很复杂的情况更为复杂,包括:1)学生的个性差异;2)教学场景的千差万别;3)高级教学技术的应用;4)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如智慧技能、问题解决等)的多样性[1]59。能否改进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呢?这就是本研究探索的问题。
2 教师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模式的考察
为什么一线教师不乐意用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笔者认为,除了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不能够很好适应未来学生心理复杂多变的现场教学实践。难道人类有史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把它称之为原生态的教学)就没有合理的地方吗?笔者认为存在的必有其合理之处。那到底有何合理之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重新考察了原生态的教师教学。
原生态教师教学设计情况的调查 笔者随机访谈了89名教师,其中,青年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30人,中年教师(教龄在5~10年)38人,老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21人。
1)当问及“上课前您会不备课吗”,所有教师都回答“当然要备课咯”。
2)当问及“您会严格按照教学设计那套方法备课,写出完整、规范的教案吗”,回答大致有两种:①我只大概会写个授课提纲或打个腹稿(多数是中老年教师);②我会写出一个尽可能完整、规范的教案(多数是青年教师)。
3)当问及“您上课时,会严格按照预先写好的教案,不折不扣地执行吗”,几乎全体被调查的教师都觉得自己会结合现场教学,对原始教案做出或多或少的适应性改变,而且,他们都认为这种变化是必须的。
调查得到的结论有两点:
1)教师一般都会自觉备课(或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写出一个完整的教案,或开列一份授课提纲,或打一个授课的腹稿);
2)在现场授课时,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对课前的原始教案在执行时进行适应性修改。
原生态教师现场教学适应性变化情况的观察及分析 教师有了教案或授课提纲或腹稿以后,在授课现场的适应性变化如何?笔者做了以下观察设计。
1)观察的目的:考察在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在现场教学中做出适应性的修改。
2)观察的对象:某大学的青年教师、中年教师以及老教师共计140人。
3)观察方法:在进入现场观察前,设计了教师课堂观察表和教师课堂后访谈提纲,表中将课堂分为前15分钟、中间15分钟和后15分钟三个时间段进行观察,主要对比被观察者在每个15分钟内较之之前的教学设计有何改变,将改变部分记录下来并记录其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所占的百分比。
4)观察结果及分析:将在观察前把教师课堂观察表发给3名作为观察者的研究人员,让其在课中依据教师课堂观察表中的要求,对被观察者进行观察,客观真实地填写表格,尽量贴近被观察者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后利用教师课堂后访谈提纲对被观察者进行访谈,并真实记录。
3名观察者中,若所观察结果是有2名及以上的观察结果大致相同,便采用这个结果,摒除第三个观察者的观察记录;若均不相同,则算为无效观察。将每个观察者的对应的数据整理出来,分为授课或讲座题目、学生专业、学生层次、学生人数以及授课时间和地点,并将其编号,录入成表格,以待分析。
对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2],得出以下结论。
1)青年教师组的教师的变化率是从7%~15%,平均变化率是10.53%;中年教师组的教师的变化率从16%~30%,平均变化率是21.92%;老教师组的教师变化率从9%~17%,平均变化率是12.24%。
2)青年教师组和老教师组无明显性差异,而中年教师组和青年教师组及老教师组之间的变化率均有显著差异性。
深入思考以上分析结果,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青年教师组的平均变化率和老年教师组的平均变化率相差不大,其产生的原因有本质性的不同。首先,青年教师组教师缺乏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对本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了解得不是非常透彻,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根据现场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对课前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多数人基本是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其次,老教师组的教师是因为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对该学科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精准透彻,所以在其课前的教学设计会充分而全面地考虑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如此一来,在实际的教学执行中相对之前的教学设计的改变就会比较少。
2)青年教师组和中年教师组以及老教师组和中年教师组之间的平均变化率相差较大,中年教师组的教师经验较之老教师组的教师要少,而较之青年教师组的教师要多,对本学科的知识也是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就导致其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并不能全面地考虑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而较丰富的经验又使其在教学中可以部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也就导致了表中的中年教师组教师平均变化率较大。
这一研究的结果与国外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即:“对于原生态的教学设计,多数教师是根据主观预期和‘经验法则’,预先设计出教学实践的‘手稿’,并把它尝试性地用到教学。‘手稿’通常包含对教学事件的常规安排,是教学实施的一般规划,是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观假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手稿’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更改,因为ID实践是“在即时条件下采取的情境化行动。”[1]3-6
3 生成性教学设计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课堂生成教学设计模式 “预成”性的教学设计虽有其适应性较差的不足,但也有其优点:它可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按固定的模式进行设计。这让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容易掌握,便于推广普及。
与“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正好是相反的,原生态的教学设计主要依据的是教师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充满了个性、灵活性及动态性,它会依据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变化。这既是其优点,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正是它的缺点:它太过于经验化,极具个性化和多样性,不具备规律性和普适性,不利于新教师学习、掌握。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在动态的、系统论、复杂性的思想观念、波普尔的科学研究试误方法、控制论、质性研究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等理论和思想观念的启发下,在李芒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生成性的观点的点拨下[3-4],批判地汲取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和原生态教学设计的优点,摈弃它们的缺点,提出以下生成模式: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在课前和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生成模式及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课堂教学设计的生成模式
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模式的特点 生成模式包括概要和更新两个部分,生成概要部分包括学科知识、教师经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更新部分包括现场教学实施、关注学生当前学习心理、体验教师当前教学心理和围绕教学目标实时评价实时改善教学。
下面来阐述下每个部分的特点。
1)生成概要的特点。在这个部分中通常是在课前完成的。强调教师要掌握学科知识,吃透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欲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要在课程的设计中融入自己多少年来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这样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要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或其他已有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来生成此概要,这样能做到有理论依据和系统化操作。在概要的生成部分,设计者既要依赖教学设计理论,同时也要借助个人的教学经验,这符合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的特点。所生成的概要可以是严格的教学设计方案,对于学科知识驾驭能力较强、对学生比较熟悉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也可以生成一个大概的、腹稿式的概要。
2)更新的特点。更新是把前面所形成的概要在课堂上实施,是在课堂教学时段进行和完成的。在现场教学中,教师既要执行和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实时地关注当前学生的心理和体验当前自己的教学心理,同时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进行实时的评价和及时的修改。具体说,在现场教学实施时,首先,教师依据之前建立和设计好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进行了一个小阶段,或者遇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或是突发情况时,教师要对此时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依据当前的学生学习心理及教师本身的教学心理,在原有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再进行教学实施,以此类推,就形成了边评价边修改边实施的生成模式。
3)整个模式的特点。
图2 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
①传统的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与上述传统的一般性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相比,生成性的教学设计更像是将前期分析和设计合成为概要设计部分,而将实施和评价合称为更新部分。
②如果将上述整个设计模式看成是一栋房子,那么,生成概要部分就像毛坯房,而更新部分就好比给入住者预留了可适合自己需求的室内装修[5]。
③模式的概要部分是决定性的,本质上是一套理性的、逻辑化的要遵循的程序,而更新部分是创造性的,建立在直觉和理性基础上的过程。所以,整个模式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兼有创造性和适应性。
对模式合理性的评价 笔者设计了合理性评价表格对237位教师进行了随机的访问,数据整理后,得出93.4%的教师认为本模式是合理的。笔者希望在相关理论的启发下提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模式,可以最真实地还原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并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4 对教师的几点建议
为了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掌握好本研究给出的生成性教学设计模式,笔者提供以下建议供参考。
1)为了设计好概要部分:①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忽视科学研究,这样才能较高水平地驾驭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组织、规划;②自觉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概要做出尽可能理性的或科学性的设计,为后续教学的展开夯实基础;③在概要设计时,教师要尽量用好以往所积累的教学经验。
2)为了提高对生成模式中更新部分的应用水平,教师专业成长中要注意:①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的现场观察能力;②应该学会并把质性研究的方法应用于现场教学,体察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并对此及时做出适应性的变化;③应该不断通过教学反思来积累教学经验。
5 小结
在课堂教学中,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虽有固定的程序可循,但难以适应现场教学的变化,略显僵硬。原生态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式虽然能适应现场教学的变化,却又形态各异,无固定的模式,新教师不易掌握,难以推广。笔者在对原生态的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在相关理论的启发下,合理地吸收和“嫁接”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原生态教师的教学设计生成模式两者的优点,提出一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生成模式,概述了该模式的特点,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并对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模式给出几点建议。
[1]戴克斯特拉,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2册 解决教学设计问题[M].任友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陈平燕.SPSS13.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李芒.教学设计的九大信条[J].教育科学文摘,2010,29(3):58-59.
[4]李芒.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2):3-8.
[5]坦尼森,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一册 理论·研究·模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