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问题与思考*
2013-09-27贾巍娄立原
◆贾巍 娄立原
1 引言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任何教育系统内变革的成败都离不开教师这个因素[1]。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这也就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国家为此也出台了一些指导文件,许多高校从2001年开始也相继开展了相应的培训。
2 当前外语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调研相关文献,结合校本培训的实践,发现当前外语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确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2]。
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解和重视不够 教育技术不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不是计算机设备的操作能力,不是PPT课件制作能力,不是常用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因为缺乏内涵上的准确理解,学校和教师层面对培训工作要么不重视,要么有偏颇。
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不完善 大多外语院校并未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纳入学校整体的师资培训范畴,这样一来,教育技术培训就缺乏基本的规章制度和和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技术培训通常表现为一种补救式的、临时的、零散的、着眼于解决目前特定问题的措施。
培训的组织管理紊乱 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外语院校仅由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关部门负责操作培训工作,缺乏教学、教务和人事部门的参与,受教育技术部门的“教辅地位”影响力不够和培训经费来源无法保障的影响,致使培训工作难以深入持久地有效开展。
培训内容与形式单一 对外语院校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开发,而是设计和应用。目前的培训在内容设置方面侧重技术层面,缺乏与实际教学及与具体专业的融合,忽视理念和素养的养成。培训形式以短期集训为主,多采用面授(讲授与上机实习相结合)模式,难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培训师资的局限 具有相应能力结构和基本素养的合适的培训者是培训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3]。外语院校的教育技术培训目前以校本研修为主,担任培训讲师的基本上都是本校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部门的教师,而这部分教师因其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要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积淀,要么缺乏外语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实践的过程历练,难以与具体的外语学科教学充分整合。
对外语学科教师缺乏研究 外语教学是一门具体的学科教学,外语教学实践需要不断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化外语教学研究实际[4]。外语院校教育技术培训的对象就是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实践者,这就要求在做培训的时候,除了要研究他们所属的学科范式,还要研究在这种特定范式下教师的成长困境。
后培训服务缺失 培训后的服务与激励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持续发展的后续保障,也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养成的重要环节[5]。在培训效果的评价和转化上,多数院校缺乏将培训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的跟踪。由于缺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育技术的技术支持、教学监督和跟踪服务,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3 外语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与内容
外语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在外语学科教学和科研中自觉运用教育技术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参照《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6],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两大模块,其能力框架涉及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科研创新等。由此可见,教育技术能力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理论,也不是纯粹的教育技术技能,而是多个方面内容的综合。
结合外语学科教学和科研的特点,在培训过程中不宜过分强调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教师需要了解的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技术,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技术,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技术,使用这种技术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且愿意为这种后果承担责任,以及将使用技术作为寻求问题解决及个人成长的潜在习惯。
经过几年的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斟酌和调整,从大的方面分成了5个模块,前面4个模块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第5个模块作为选修内容以满足教师的高阶需要及进行拓展。表1是四川外国语大学调整后的教学内容。
表1 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
4 外语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组织、管理与评价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意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构成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动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践的不断推进,也在不断摸索、总结和发展。
将校本培训与区域培训相结合 校内联合人事处、教务处、教学院系等部门,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与教师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培训运行机制,如教务处负责协调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工作量及报酬,人事处负责参加培训教师的组织管理,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培训方案设计和培训工作具体实施等,并从人员、设施等方面积极为教师参加培训创设良好的氛围。
作为重庆市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之一,四川外国语大学除了校本培训之外,还根据市教委高教处和市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委会的要求,开展重庆市范围的部分培训工作,尤其是外语学科教师的培训。根据培训实际,也会在全市范围内聘请相关的教育技术专家授课,也会选择性地组织本校教师学习市内其他培训中心的课程。
行政规定与自愿相结合 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在培训的起始阶段,学校采取的是教师自愿报名参与培训的方式,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表现并不积极,效果一般。从2010年开始,由人事处牵头,以行政文件的形式对当年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做出硬性规定。从实际实施的效果来看,广大教师对培训比较满意。另一方面也鼓励广大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愿参与各种专题培训班。
按学科分班与按年龄分班相结合 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学科布局按大类可以分为文学、社会科学和管理学,其中文学又以10多个语种的外国语言文学最具特色。在培训的过程中,根据语言学科与经管商法等学科教学的不同特点,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分班,形成不同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在同一学科内部,相对来说,年青教师的基础技能水平要高于年长者,所以分班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按年龄分班。
通识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经过几年的培训普及,针对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培训内容以及组织形式进行了适时调整,比如分别举办有课件制作专题、教学设备使用与媒体技能专题、网络教学与网络资源专题、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开发专题等。同时,为了与时俱进提高培训水准,对常用软件的使用设有提高班,只针对某一项技能进行专门讲解,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参加。
讲授与上机指导、答疑相结合 在基本技能模块,将讲授、上机操练和答疑结合起来。为了照顾培训对象的精力和时间,培训讲师要对内容做精心编排,以典型案例贯穿始终。同时在上机实践课上,培训讲师、助教与学员结成对子,深入具体学科协助受训教师完成培训内容,并及时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教学评价与培训后服务相结合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明确的描述,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7]。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宜采用更为灵活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和现场表现。如将受训教师的平时学习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电子作品(教学片段、教学案例)等,面向小组和全校进行展示,并交流观摩。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培训后的实际教学应用效果并在培训后提供持续援助。
5 结束语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个体成长的动力。近年来,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逐渐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就培训的目标、内容、形式,相关的组织管理制度等,还都处于各自摸索阶段。必须在理论剖析的基础上经过具体的实践探索,才能使培训真正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本文以外语院校的实践过程与思考为主线,抛砖引玉,也为文科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一些思路。
[1]王以宁,张海.略论混合型教师的教学媒体综合运用能力[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3-6.
[2]贾巍,樊子牛,罗丽苹.外语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177-180.
[3]徐恩芹,任立春.论合适的教育技术培训者[J].中国远程教育,2011(11):88-92.
[4]李艳,胡加圣.外语教学的范式转换与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理据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62-66.
[5]孙祯祥,刘建新.教师培训后管理问题:以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管理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8(8):79-82.
[6]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解释与说明[M].2010:14-17.
[7]余春瑛.对教学评价的文化哲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1(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