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体育的方法体系

2013-09-26李刚

学习与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快乐体育体育教学课堂教学

李刚

摘要 快乐体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融洽、合作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乐趣的一种体育教育理念。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快乐体育;课堂教学

快乐体育重视每个运动项目能引起其独特乐趣的特点,注重每个学生兴趣的培养,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在体育教学中,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行为和体育学习的快乐感、喜悦感,以此达到学生热爱体育,自觉学习体育,发展个性,进而有助于培养其积极乐观与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积极作用。

1 以终生健身思想为教学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努力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具有终生锻炼身体的欲望,不仅在学生时代,而且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使自己能健康、愉快地生活和工作。高校体育教学要从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培养终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于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德、智、体、美协调发展,身心和谐统一的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最终目的。

2 注重多样性与实效性结合的教学方法

2.1赏识教学法:赏识教学法,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从而让学生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趋向成功的潜意识中觉醒,其核心是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潜能,拓展其个性。教师对学生要学会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学生正处于受教育阶段,天真率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极强的可塑性,如果教师不注意时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用揭短、痛斥的语言来否定一个学生的表现,会使学生在潜意识中产生消极、错误的信息定位,导致失去自信、丧失自尊,从而表现出没有兴趣和激情的消极状态。善于发现不同学习内容中不同学生的优点,并适时赏识他们,从而使他们在运动中找到乐趣,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2成功教学法: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获得技能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体验,并对体育活动更加关心。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在学习中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他们获得学习成功心理的机会。譬如说,通过降低动作难度、缩短跑步距离、延长跑步时间、指定不同目标等方法,可让一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也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增强他们完成目标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他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

2.3情感教学法:体育教师一般都具备强健的体魄,匀称的身材和矫健的身手,这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吸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抵、柏拉图、格罗康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身体美的谐和一致是最美的境界。这里的身体美就包含着体育教师身体动作的姿势美和姿态美,同时也是体育教师心灵美的直接反映。体育教师应从情感教学人手,以自己对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情。

2.4创新教学法: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学校体育能够教会他们实用的体育方法和更时尚的运动技能,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总是永恒不变的田径和球类,而现在游泳、棋类、滑板、跆拳道、攀岩、舞蹈等都进入体育课堂,很受学生的欢迎。体育教学思想在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在不断探索,体育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快乐体育思想的引入,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选修课等教学法也因它们的科学性,在逐步推广。创新,就是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的思想和行为,体育教师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3 结论

在体育教学课堂上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志向和习惯。

猜你喜欢

快乐体育体育教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如何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
足球游戏在高职足球课战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