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

2013-09-26李晓芸

学习与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小学生

李晓芸

摘要 为了解贵州省小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出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建议。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抽取419名4—6年级学生,使用描述性统计和差异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品行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较多;男生和女生在情绪症状方面差异显著,四年级和五年级、六年级学生在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教育对策

引言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关键期,也是其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无论是来自学校的还是家庭的都会直接影响他们身心发展,而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存压力的不断加大,父母迫于压力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抚养或给孩子找午托、日托、周托等,直接压缩了父母和孩子共处的空间,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沈谨、段成荣、范先佐、黄艳苹和梁建东等研究表明,疏于管教、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缺乏与孩子正常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学校以成绩评价学生等是小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社会的支持,小学生更容易出现打架、违纪等不良行为,更有甚者被社会不良团伙所利用,进行偷盗、勒索等犯罪行为。尽管关于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大多研究聚焦于发达地区和城市小学生,而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研究较少。本研究抽取贵州省民族地区学生,旨在通过小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感知探讨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指导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1 贵州省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发展特征分析

使用杜亚松修订的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SDQ)测量小学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问题等5个方面。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安顺和遵义等地的4-6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7份,回收率91.4%,有效问卷419份,有效率91.7%。其中,男生219人(52.3%),女生200人(47.7%);汉族189人(45.1%),少数民族230人(54.9%)独生子女56人(13.4%),非独生子女363人(86.6%);四年级103人(24.6%),五年级(24.1%),六年级215人(51.3%);年龄从8岁-16岁,平均年龄11.41岁。

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发现(表1),4个负向因子中,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动、同伴交往问题、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正向因子亲社会行为平均得分为6.189。根据杜亚松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划界标准,小学生在情绪症状和多动方面问题较少,正常水平人数比例分别为76.8%和73.5%,异常水平(检出率)人数分别占13.1%和12.9%;品行方面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最多,28.9%和18.1%的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边缘水平,同伴交往问题人数最多,为41.3%,其次是亲社会行为,占19.6%。综合分析发现,相当部分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4%,其中品行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最多。

2 贵州省小学生主要测量指标在心理行为问题方面的差异比较

2.1不同性别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评分比较:差异比较发现,男女学生在情绪症状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女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男学生(4.180>3.667);其它几个因子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平均数的进一步比较发现,品行问题和多动问题,男学生稍高于女学生;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女学生稍高于男学生。

2.2不同民族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评分比较:差异比较发现,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平均数的进一步比较发现,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少数民族学生稍高于汉族学生;多动和同伴交往问题,汉族学生稍高于少数民族学生。

2.3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评分比较:差异比较发现,不同年级小学生在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F=3.443,P<0.05;F=5.394,P<0.01)。平均数的两两比较发现,四年级学生在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上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综合分析发现,四年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显著高于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17.146>15.703和15.1953)。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23.4%的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具体5个因子中,12%以上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品行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人数比例最多,分别为28.9%和18.1%。这与以往研究一致,忻仁娥、张迪、申运动、钟宝亮和朱焱等研究发现,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均在1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家庭氛围、教师定期与孩子及家长沟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及沟通、儿童与同伴关系是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差异比较表明,男女学生在情绪症状方面有显著差异,女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男学生;不同年级小学生在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学生在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上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随着儿童身心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4-6年级学生大约在10-12之间,正是儿童由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向公正阶段过渡。在此期间儿童由最初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到逐渐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他们已慢慢理解什么是相互尊重,既能较合理地评价自己,又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相对合理的评判标准使儿童更乐于服从规则,关爱他人,从而表现出较少的心理行为问题。

4 对策与建议

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品行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人数比例最多,分别为28.9%和18.1%,还有部分学生处于边缘水平。应该积极引导,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特殊学生开展心理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小学阶段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期,生理、心理行为正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针对普通学生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训练、心理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针对特殊学生应开展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心理咨询教师应通过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对学生情绪行为方面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通过开展团体辅导,引导学生沟通与交流,促使他们建立合理认知,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发挥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互相激励作用,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物质环境、舒心的人际环境和和谐的心理环境,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4.2关注和改善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努力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他们的道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针对农村地区,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杜绝不良的社会现象和陋习,如赌博、酗酒等现象,防止小学生接触这些的不良社会环境,以免出现赌博、吸烟、酗酒、偷窃等品行问题。针对城市地区,应对学校和社区周边的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对影响学生成长的“黄”、“赌”、“毒”现象应坚决打击,做好防范,防止其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4.3家校互助共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校之间的互助合作必不可少。首先,开学初,学校应将关于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的内容告知家长,要求家长通过何种方式与方法配合,家校教育保持一致,才能促进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其次,家长可以就孩子需要在某方面规范的行为向学校提出要求,加强这方面的监督与培养;最后,家庭与学校应该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达成一致,即在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等方面达成共识,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权威性。总之,学校和家庭的良好互动,对于保持教育生态的平衡,实现教育的和谐,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谨,沈冲,陆慧,等,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倾向对学习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40-42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4]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21(10):669-671

[5]梁建东,石瑛,米庆华,关于汉川、理县、茂县小学生心理、行为现状的初步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1-94

[6]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51-352

[7]忻仁娥,唐慧琴,张志雄,等,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1992,4(1):47-55

[8]张迪,白春玉,王帆,等,沈阳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499-500

[9]申运动,李彦勋,张环,等,周口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656-657

[10]钟宝亮,陈红辉,张建芳,等,武汉市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33-838

[11]朱焱,田广,吴国艳,等,贵阳城区中小学生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7):783-785

[12]王琳,季建林,石淑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小学生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3):365-369

[13]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67-668

[14](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浅谈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