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没六百余年的一部江右文人诗集——《五溪丁氏唱和集》的作者与文献价值
2013-09-25徐忠民
钟 玲, 徐忠民
(1.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基础部,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省新建县第六中学,江西 南昌 330100)
近觅得《五溪世美集》刻本书一部,封面有“南溪丁以忠编辑”字样,为光绪庚子年(1900)印本。全书分编6卷,装订成5册,共计11万字(未断句,无标点符号)。
丁以忠(1499—1573),字崇义,号南溪。新建县五溪(现江西新建流湖乡)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刑部郎中、河间府知府、山东按察副使、山东左布政使、右都御史、南京兵部右侍郎等。任广东按察使期间,是中国第一个反对将澳门租给葡萄牙人的官员[1]。著有《世美堂稿》,已佚,但他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编辑的《五溪世美集》却流传至今。
《五溪世美集》前身为《丁氏世美集》,成帙时间在洪武五年(1372),得名于丁之翰之手。丁之翰(1327—?),字季蕃,号潜夫。元至正七年(1347)乡试第十一名。入明后,历官江西新建县学教谕、江西进贤教谕20余年。性情刚介,不随流俗。后被征召为主事,以疾辞归家。归里后主讲五溪书院,广收门徒。文有《潜夫集》,诗有《白云寠寓言》,曾先后纂修《新建图志》(1369年)和《南昌府图志》(1375年),均散佚。
有清一代,在雍正六年(1728)、乾隆三十二年(1767),丁氏族谱经过2次重修,部分诗文亦按前例分卷编入《五溪世美集》,“集有加而名仍旧”。
1 《五溪丁氏唱和集》作品编次
《五溪世美集·卷六》收录诗116首。丁氏族人写的有46首,包括了丁以忠4首。虽没有丁之翰的诗,但其中有不少丁之翰师友的诗文。因其中有《题五溪丁氏唱和集》诗2首,故将辑出的51首诗暂且命名为《五溪丁氏唱和集》。这51首诗按体裁大致分类,共含五律6首、五言平韵7首(多排律,最长者20韵)、五言仄韵4首、五言入韵2首,七律22首、柏梁体1首、七绝4首、七言换韵5首,另有2首杂五言句。
《五溪丁氏唱和集》主体由《五溪世美集·卷六》编次为第50-97首的48首诗组成,《寄题丁隐君》(第36首)、《题丁氏藏李伯时画二疏图》(第46首)、《题梅竹》(第49首)3首诗嵌入其中,编次也有个别调整,详见下表。
表 《五溪丁氏唱和集》作品编次
2 《五溪丁氏唱和集》作者考证
《五溪丁氏唱和集》51首诗,所涉及的作者有40余人,现将已查考到的作者情况简介如下。
朱善(1314—1386),字备万,号一斋,丰城人。为明代江西入阁者之始。
曾旦初(1317—1386),本名旭,字士朂,曾巩堂侄孙,临川人。元末应乡试中解元。洪武十一年,调礼部主事,提升文林郎。
朱梦炎(?—1379),字仲雅,进贤人。洪武十一年(1378),自礼部侍郎进尚书。
傅藻(1321—1392),字伯长,号国章,浙江义乌人。历任翰林编修、监察御史、东宫文学、武昌知府、河南廉访使。告老还乡后,创建杜门书院。
张異,字存心,富州(一说新建)人。泰定三年(1326)乡试,四年(1327)中进士。州判。
熊钊,字伯几(机),进贤人。至正四年(1344)进士。历官江西崇仁县儒学教官、进贤县儒学教官、临江路(治今江西樟树市)知事、江西儒学副提举。后为朱元璋召至京师。
葛元喆,字文贞,金溪人。至正八年(1348)中进士。官江浙行省掾吏、金溪县尹。善文辞。
傅箕,字拱辰,进贤人。至正八年(1348)进士。心系元朝,拒绝陈友谅征聘。
程国儒,字邦民,鄱阳县人。至正十一年(1351)中进士。台州教官。
胡棣,一名胡杕,字伯友,进贤人。博学雄文,好古尚士,以诗赋名。荐授江西儒学提举。
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方壶子,又号金门羽客、石芒道人,贵溪人。少入贵溪龙虎山学道,为上清宫道士,号龙虎真人、鬼谷山人。尝游历天下名山,长于山水画,以其特有的“恣肆放逸”著称于中国山水画史,尤善画竹,兼擅书法,尤工古隶、章草。
涂颖,字叔良,进贤人。明初历任太常博士,书工篆、隶,行草绰有姿致。
彭镛,字声之,号清江酒民,又号匏庵道人,清江人。少颖敏过人,读《春秋》,通大义。工诗,不仕。
辛敬,字好礼,大梁人。至正间,任进贤尉、县尹,升龙兴路判官,兼水军千户。工诗。元至正十二年(1352)南昌解围后,进贤尹辛敬搜捕境内的红巾军。
刘永之,字仲修,清江人。少随父宦游,治春秋学,能文词,家富于赀。洪武初,征至金陵,竟以重听辞归。仲修好书甚笃,篆楷行草皆有法,因自号“山阴道士”。
周浈,字伯宁,鄱阳人。元至正廿六年(1366)起历官饶州(治今江西鄱阳县)长史、湖广都事、大理寺丞。入明后参与修定律令,历官刑部尚书、惠州(治今广东惠州经历)。
曾秉正,字彦中,南昌人。入明历官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海州镇)学正、思文监丞、刑部主事、陕西参政、通政副使。数次上疏直言,忤帝意被罢免。清贫无余资,归途无计,鬻四岁幼女充川资。帝闻之大怒,处其腐刑。
侯復,字祖(楚)望,进贤人。洪武初以经明行修荐任国子监助教。
刘铸,字季冶,南昌县人(一说长兴人)。洪武四年进士。授平阳府荣和县县丞。知县归老,操行清洁。
艾甫,字宜甫(仪父),进贤人。洪武三年(1370)乡试,训导。
万瑀,字原宝,丰城人。元时以“明经”举,教谕。
袁鏕,字尚友,进贤人。元荐辟,训导。
包宏,字用夫,进贤人。洪武初,膺文学举,陈情乞养;又奉诏文学首举,辞不获。至京,上问阴阳鬼神,对称旨。奉敕差遣山西,察苛政等事,至官舍,疾革,大书于壁曰:“学传乎道统,心贯乎一德,功被乎天下,言利乎后世:此圣贤之学、君子之事也。”书毕,正衣冠,端坐而卒。
黄载,字文博,奉新人。洪武三年(1370)乡试,四年丁亥吴伯宗榜进士。授刑部司计、主事。
胡琏,字又援,号汝器。洪武十六年(1383)永州府学教授。
吴履,字德基,延陵人。为南康丞。
刘权,字执中。曾任靖安县教谕。
李隼,字子翚。《元诗选》录其诗21首。
刘熙光远,应为章熙。万历《南昌府志》有“章熙光远人”记载,又言其在元为进贤学谕;入明,与丁之翰同为进贤教谕。
杨鑑显明,疑为杨镒。杨镒,字显民,进贤人。有《清白斋集》。弟铸,字季子,亦工诗。
权伯文,庐山人。元时,权伯文任富州尹。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于鄱阳湖攻杀陈友谅,略取江西,以都事权伯文为富州知州。
王槐,字景符,进贤人。
胡復,字作远,临川人。
林慈,字志仁,长乐人。力学稽古,娴于文词,洪武间以明经荐任本县训导,历国子博士,有诗集[2]。明初“闽中十子”之一。
受东南文人喜爱结社的这一风气的影响,明初诗坛开始弥漫着一股乡邦诗学的风气,南方崛起了五个地域性文人集团,其中一派便活跃于江西,史称“江右派”。主要人物有刘崧、王沂、王佑、刘炳(彦昺)、周是修、解缙、梁潜、梁寅、龚敩、王礼等人[3]。居官者颇多。在诗坛上活跃了五十年左右。江右诗歌有一特点是对社会现实热切关注,大多存一种淡婉而悲怆的气氛。
据江西社科院研究员胡迎建先生研究①元代诗人2 239家,江西地区222家,占总数10%。胡迎建对《元诗选》中收录的诗人1 000余人作过统计,江西诗人222家,占五分之一。,元代江西文人学士群主要出现在信州、抚州、龙兴、吉州四地[4]。至元二十三年(1286),宋遗民陈焕、熊升等二百余人避居丰城槠山,倡“龙泽诗会”,影响甚巨。笔者以为,丰城一带结社唱和其遗风余韵必定影响到丁之翰诸人。丁之翰师友中,就有刘永之、彭镛、辛敬、周浈(或作周禎、周贞)诸人被称作“江西十才子”①“江西十才子”并没有固定的人选。1.周浈:擅长作诗,与辛敬、万石、杨伯谦(士元)、李克正、查和卿等称“江西十才子”。《明实录·明太祖卷》之四十八;2.辛敬:与豫章万白、襄阳杨士弘(伯谦)、秣陵周浈、郑大同、泰和刘楚,皆以歌诗自雄,名声相埒。《元诗选(补遗)》;3.刘永之:至正间,四方兵起,日与郡士杨伯谦、彭声之、梁孟敬(梁寅)辈讲论风雅,当世翕然宗之。《元诗选》二集。刘永之与周伯宁、吴德基、彭声之、辛好礼、方从义唱和。此外,彭声之,尝与同郡杨士宏等结诗社。方从义,后与张孟循、卢伯良结社。江西天宁寺僧云印,尝与梁寅、刘永之、彭声之等人为诗社。。
西南大学文学院何宗美教授指出:“胡应麟所说的明初五大诗派,实际上多与文人结社有直接的关系,是在文人结社的基础上形成的。”[9]“江西十才子”有“江右派”刘崧(刘楚)、王沂、王佑、梁寅等人。“江右派”的刘炳(彦昺),明朝洪武年间曾担任御史,与周伯宁、方从义、程邦民、辛好礼唱酬。
丁之翰这些师友绝非“乡间土秀才”可比。科考入仕者比比皆是。他们与当世的名儒、巨宦也有过从②1.傅藻:元末与宋濂、王祎、刘涓等跟随黄溍学习,都以文章出名;2.涂颖:元季从余阙(廷心)学,居金陵(今南京);3.胡棣:揭傒斯《送胡伯友拜孔林序》:“胡某伯友,吾乡之贤而秀者也,好学而笃志。……至顺三年(1332)夏,以职事上计京师,过任城,距曲阜九十里,欲往不可得。”虞集《某与胡伯友书问疏阔稍久因楚石藏主待谒翘仰高谊赋寄此诗》;4.辛敬:“虞伯生作写韵轩诗,辛好礼诸才人皆侍侧。”(明陈弘绪《跋虞伯生写韵轩记后》);5.吴履:宋濂《书白衢州》言及“兰溪吴德基”;6.刘永之:宋学士濂称其词翰双绝,赠诗有“多少荐绅求识面,江南文价为君低”之句;7.程国儒:刘基有诗《三月八日,偕徐成中、杨澄源、李子庚、吴溥泉、董朝宗、黄中立、程邦民、汤仲谋、王文明游南镇,得禽字》。。
对《五溪丁氏唱和集》作者籍贯作不完全统计,龙兴路18人,包括南昌县刘铸、曾秉正、刘熙(一说新建),进贤县朱梦炎、涂颖、傅箕、熊钊、侯復、胡棣、艾甫、包宏、袁鏕、王槐、杨鑑(杨镒),丰城县朱善、张異(一说新建)、万瑀,奉新县黄文博;抚州3人,包括金溪县葛元喆、临川县曾旦初、胡復;临江路3人,为清江县刘孝纪、刘永之、彭镛;饶州路2人,为鄱阳县程邦民、周贞。
“从文人结社的角度,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元末文人的生存状况和思想世界,深化对元末明初历史转型时期文学的认识。”[5]元末文人结社在文学史不无承要意义。《五溪丁氏唱和集》的发掘,相信对元诗库的增容和江西地方文学史的研究有裨益。
3 《五溪丁氏唱和集》创作背景
《五溪丁氏唱和集》主要围绕丁之翰氏及赤岸别业进行创作(唱和)。
据丁之翰《白云寠图记》,赤岸别业距离五溪南15里,“中为重屋四楹,读书之室、延宾之馆、廪藏、庖湢前后鳞次,缭以周垣,掩以重扉,翼然焕然也”。壬辰(1352)兵变,五溪罹祸尤酷,寸木铢瓦,縻烁无滓,而赤岸之别业幸存,但也檐溃壁败。在丧乱凋残之余,补葺得差不多了,丁季蕃特建“白云寠”,在甲午年(1354)侍奉父亲去居住。
“白云寠”可用“高爽幽静”四字形容,具体为“深十六尺,其广半之,乃以木板附丽于上下,净楮纸张施于四壁”。四山多白云,内外隐映如雪色,“清辉皓彩,炫烂晃耀”。戚党邓勉吾、黄文博曾避地来寓。丁之翰有段记叙:“先君与邓、黄二君具樽俎,日笑咏其中,酒酣,文博问余曰:‘世故劻勷,四郊多垒,而子日侍严父,有诗酒之娱,无尘坌之溷,吾党之士亦得以借憩余阴,岂非幸欤!’”
赤岸还有“赤壁”读书处。丁之翰在此“清修苦学”(吴德基《读书处记》语),朱善撰《赤壁读书记》一文勉勖:“季蕃好为古文,余故及之,使他日,人谓周郎之赤壁,以武功;苏子之赤壁,以文辞;而丁氏之赤壁,独以学行称,顾不韪欤?”
赤岸在锦江(瑞河)北岸。锦江流经此处,到瑞河口,与剑江合流,达于赣江。在这三县交互的地方,有龙王庙码头,东岸有市汊街,西岸有厚田街。相比处在“内地”的五溪,与外界交通便利得多了。加上独特的地形地貌,宜读宜隐,丁氏建别业在此,自然“胜友如云”。朱善介绍道:“由豫章溯流八十里至于河口,由河口而入溯流四十里,为筠江之下流,江岸峭立,其色赤,其形壁。”“其地则山可樵,溪可渔,圃可蔬,扁舟上下,可以适性情,娱耳目。”
研读《五溪丁氏世美集》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里,元末、明初前后,曾有一帮荐绅名士,诗意地栖息过。但当时,又是怎样的一个世道呢?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因“开河”和“变钞”直接引发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初二日,明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这十几年,正与民间“鄱阳湖大战十八年”的传说相符。江西多数州县“兵交无虚日,民罹杀戮甚众,男女无不被俘虏者”[4],百姓产业荡涤几尽,许多市井村落沦为荒丘。
新建县作为江西行省治所龙兴府的属县,在劫难逃,饱受了两次南昌保卫战(1352年元军坚守54天,1363年朱元璋军坚守85天)和鄱阳湖水战等无数次残酷战争的蹂躏。据新建县车塘邹氏等族谱记载,邹邦杰、熊君佐、谭则贤、丁子午等统兵保障乡里,卷入不同政治军事势力集团[4]。对此,《五溪丁氏唱和集》有所反映,“凭高纵遥瞩,江外岁频饥”(《燕集丁氏山阁·其一》)、“缅怀大雅何由作,禾黍离离满旧疆”(权伯文《题五溪丁氏唱和集》)。为窥其一斑,不妨再录《题五溪丁氏唱和集》诗二首于下:
雁塔佳人句法苍,翩翩二妙逼初唐。
龙飞沧海波涛壮,鹤唳秋宵月露凉。
庾信暮年惊杜老,骆宾昔日颉卢郎。
缅怀大雅何由作,禾黍离离满旧疆。
幽人结构栖云萝,寻幽微行缘涧阿。
长松古雪照巾舄,落日空林闻啸歌。
干将时攒玉镂匣,騕褭暂驻金盘陀。
百年神物会有合,长鸣应食天山禾。
由上所述,可知宋末元初的丰城、新建一带结社唱和的风气很浓厚,且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终元一朝到明初,江右地区(主要在龙兴路及抚州路、临江路)文人们交游、唱和之风仍盛。《五溪丁氏唱和集》是反映当时唱和之风盛行的一个缩影,它的整理和探讨可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元明文学和江西地方文学史提供一定的参考。
[1]阮元.广东通志·卷243[M].清嘉道年间.
[2]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十二[M].徐公喜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3]吴海,曾子鲁.江西文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4]吴小红.江西通史·元代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5]何宗美.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