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源抗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2013-09-23孟晓琴曹世祯卓春花武春丽张金芳白彪玲
孟晓琴,曹世祯,卓春花,武春丽,张金芳,白彪玲
(1.兰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730050;2.兰州猪场,甘肃 兰州730100)
猪瘟(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初生仔猪对猪瘟的防制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母源抗体的存在,可使仔猪在一定时间内被动地得到保护,但又给免疫接种带来影响[1]。仔猪母源抗体水平过高,接种猪瘟疫苗则疫苗会被母源抗体所中和,使仔猪产生不了抗体,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母源抗体过低接种疫苗,仔猪在免疫空白期则易受环境中猪瘟病毒的侵袭[2-3]。为此,本试验结合本地养殖场户,通过间接血凝试验对仔猪血清进行猪瘟抗体水平的检测,为合理制定仔猪的免疫程序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猪和试验设计 随机选取兰州猪场28日龄~35日龄非免仔猪,共256头,随机分成5个试验组。每组分别在28日龄仔猪进行首免,首免前采血检测母源抗体。首免后21d采血检测免疫抗体,及时进行强免,于强免后21d采血检测免疫抗体。
1、2组分别接种不同厂家的猪瘟脾淋苗,第3组接种猪瘟细胞苗。
1.2 检测方法及统计分析 采用猪瘟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接种猪瘟疫苗的猪免疫抗体效价达到1∶16(即第4孔,呈现“++”凝集)为免疫合格。试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显著性应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相同免疫时间猪瘟抗体水平和合格率的比较 从表1中可知,猪瘟抗体水平合格率在首免后各组由高至低依次为:1组>3组>2组;猪瘟抗体水平合格率在强免后各组均达到较高水平。
在猪瘟抗体水平中,第1组、第2组、第3组的母源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且这3个组在母源、首免和强免的抗体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表1 猪瘟疫苗免疫抗体结果分析
在猪瘟抗体滴度分布上,结合表1,第1组、第2组、第3组其猪瘟抗体滴度分布多数高于4log2,且此3个组猪瘟抗体平均滴度首免比母源分别低2.72log2、1.92log2和2.58log2,强免比首免分别高2.36log2、0.05log2、2.25log2。
2.2 相同组别、不同免疫时间的猪瘟抗体水平比较
由表1可知,第1组猪瘟抗体水平在母源抗体水平极显著高于首免后和强免后抗体水平(P<0.01),首免后低于强免后抗体水平且不显著;第2组猪瘟抗体水平在首免后显著低于强免后抗体水平(P<0.05);第3组猪瘟抗体水平在首免后极显著低于强免后抗体水平(P<0.01);说明母源抗体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3 讨论
在仔猪3~5日龄时,其母源抗体的中和效价为1∶64~1∶128,具有坚强的免疫力;20~25日龄时抗体中和效价在1∶32以上,保护率为75%,能耐受猪瘟强毒攻击;30日龄时抗体中和效价降到1∶16以下,无保护力;60日龄时,仔猪血清中已无母源抗体。建议仔猪应在25~30日龄进行首免[4]。
由于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在给仔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能否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减弱保护作用[5]。因此,各组在首免后猪瘟抗体滴度均有所下降。
母源中和抗体能提供被动免疫保护,表明抗体在保护性免疫中发挥主导作用[6-7]。但 Van Bekkum发现中和抗体水平与攻毒后存活率无相关性[6],Terpstra也发现母源抗体滴度与攻毒后发热期无相关性[7]。不过,若以攻毒后病毒抗原在扁桃体中的分布作为保护的标准,攻毒时母源抗体水平与保护力之间存在相关性[8]。根据Terpstra和 Wensvoort的经验,中和抗体滴度≥1∶50既能抵抗猪瘟强毒感染,也不排毒和散毒,低于1∶50虽能免于死亡,但会出现猪瘟症状并向外排毒或散毒[8]。
1、2、3组仔猪整体猪瘟平均抗体水平均下降,但1、2、3组的猪瘟平均抗体水平均≥4log2,且群体保护率比较高,这说明1、2、3组的疫苗在仔猪首免后,虽然与母源抗体发生中和效应,但在仔猪体内仍发挥着保护力,抵抗猪瘟病毒的感染。
因此,在实施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即在免疫接种前检测母源抗体滴度,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4]。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可知,仔猪免疫猪瘟疫苗时,要首先测得其机体的母源抗体水平,对于仔猪何时进行猪瘟免疫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孙刚,杨林,熊永忠.黑龙江省猪瘟免疫程序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10):48-50.
[2] 刘莉,金璐娟,杨旭,等.规模化猪场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消退规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10):23-25.
[3] 戢泽双,李影,刘彪,等.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报,2010,19(3):9-10.
[4] 洪志良.猪瘟免疫及改进对策[J].福建畜牧兽医,2011,33(2):48-50.
[5] 王美君,侯艳红,倪娇,等.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2):217-219.
[6] Van Bekkum J G.Experience in the Netherlands with the lapinized socalled Chinese(C)strain of vaccine.Eradication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in Hungary[M]//Proceedings of the CEC Seminar on Hog Cholera/Classical Swine Fever and African Swine Fever.EUR 5904EN,Hanover,1977:379-391.
[7] Biront P,Leunen J,Vandeputte J.Inhibition of virus replication in the tonsils of pigs previously vaccinated with a Chinese strain vaccine and challenged oronasally with a virulent strain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J].Veterinary of Microbiology,1987,14(2):105-113.
[8] Terpstra C,Wensvoort G.The protective value of vaccine-induced eutralising antibody titres in swine fever[J].Veterinary of Microbiology,1988,16(2):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