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制约清末实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2013-09-21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实业教员学堂

孙 焦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实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中国的新式教育。它发轫于洋务运动时期,以1896年江西高安蚕桑学堂的创办为开端。实业教育是以传授发展农、工、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教学内容,以培养服务各种实业的技术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它主要包括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商业教育和商船教育四种教育类型。实业教育是与社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形式,是对中国两千年封建教育最有力的否定。据《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记载,“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行之最为无弊。”[1]与师范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较而言,实业教育的发端比它们都要早。但是,它的发展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本文就清末实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是制约实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从国际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工业而产生的。中国的实业教育萌芽于洋务运动时期,也是伴随着洋务派所创办的机器工业而发轫的。但是,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经过工场手工业和工业革命阶段,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大规模入侵下,通过引进技术,跳跃式地进入机器工业阶段的。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脆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王朝里,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缓慢、艰难,发展的程度很低,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据统计,直到1916年,全国16 957家工场中,没有使用机械动力的工场为16 467家,使用机械动力的只有490家,总马力不足111 851匹,其中多数为5匹左右的动力机。

近代民族工商业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能力较低。因此,这些企业更需要一般的体力劳动者,而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相对就较小。他们对于培养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技术人才的实业教育的需求就不那么迫切。清末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它一方面不能为实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也不能消化实业教育的成果,所以实业学堂毕业生的出路就成了一个问题。社会上的“不需要”给实业学堂的学生毕业后获得充分就业的机会带来了困难。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是制约清末实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 思想观念更新不彻底

实业教育的发展是近代新式教育理念更新的结果。但是,读书入仕的传统思想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封建传统教育培养下的国民视技艺为奇技淫巧,鄙视从事农、工、商的人,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当洋务官僚在引进泰西先进的机器设备、开办科学技术学堂、讲授新式的教育理念、培养近代的实用人才之时,就受到传统教育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排斥和攻击。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曾专门上奏朝廷,认为“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2]

实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培养从事实业的人。但是1904年颁布的《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各类实业学堂毕业生的奖励原则,既给予科举功名,又给予相应实官。其中关于中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生奖励的规定如表1所示:

表1 清末中等和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生奖励表

清政府对实业学堂的毕业生给予出身奖励的政策不仅违背了实业教育的目的,也揭示了清政府对实业教育的本质没有清晰的认识。进入实业学堂的很多学生志向不在实业,只是想通过进入实业学堂得到实官奖励,毕业后进入仕途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使当时的国民对于教授农、工、商等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实业教育的认识非常狭隘,思想观念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实业教育的积极发展。

3 国家财政的投入不足

清末政府腐败无能,在对外的反侵略战争中一旦失败,不得不支付大量的赔款。如在《辛丑条约》中,中国要赔款4.5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如此巨额的赔款,早已使清政府财政出现了巨大的亏空。清末国库空虚,地方财政每况愈下,能用于教育方面的财政就非常少,而很少的教育经费能用于实业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以实业教育比较发达的湖北为例,我们来看用于实业教育的经费情况:1907年,湖北的教育经费为2 681 633元,而实业教育的经费只有85 132元,仅占教育总经费的3.18%[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实业教育在比较发达的省份所占的教育经费是如此之低,其他不发达的省份对于实业教育经费的支出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实业教育由于缺乏国家财力的相应支持,造成实业学堂的规模相对较小、数量少,入学人数少,发展水平低,制约了实业教育的发展。

表2 1907-1909年实业学堂和学生数量统计表

4 教师的质量不高

师资是制约清末实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各类实业学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业教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裕国以实业为先图,兴学以求师为急务。清政府已意识到办好实业学堂的关键是有一支人数多、质量高的师资队伍,也认识到师资对于实业教育的重要性。“现在京外各处实业学堂成立尚少,实由实业教员万分缺乏,非及时造就,无以立振兴实业之基。”[4]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清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一方面吸收引进,一方面自我培养,大致开拓了以下四个实业教员的来源渠道:一是旧式生员;二是外国教习;三是归国留学生;四是新式学堂毕业生。

虽然清政府为了培养实业教育的师资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与实业教育发展的速度来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师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为了说明此问题,根据清朝学部总务司对各省实业教员资格的统计,笔者制作出下列简表:

表3 1907-1909年实业教育教员资格简表

由表3我们可以得知,1907、1908、1909年的实业教员数分别是599人、1 130人、1 544人。据表2得知,这三年的实业学堂数分别是137所、189所和254所。平均每个实业学校教师数为4.37人、5.98人和6.08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得知实业教员的质量也明显不高。依据表3,未毕业未入学堂教员分别为176人、334人、445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29.4%、29.6%和28.8%,这些教员都是受过封建传统教育或有功名的人,他们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在近代科学知识专业性很强的实业学校中居然有29%左右的老师没有受过近代的新式教育,这样的师资水平不能不影响到教学效果,从而制约实业教育的发展。

5 教学内容不注重实习

与其他类型和层次的新式教育相比,清末实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完整地体现了自身应有的特点,在一些方面吸收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知识,而且比较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总体而言,实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偏于系统而忽视社会供求,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习。“农学生只知道读讲义,未曾种一亩地给农民看,工学生只知道在讲堂上画图,未曾在机械上、应用化学上供给实业界的需要,学矿物的记了许多外国名词,见了本地的动植物茫然不解;学经济学的懂得一些理论,抄下一些外国经济的统计,对于本地的经济状况毫无所知。”[5]在当时就有人对此提出了批评,沈秉坤就说:“失名海实业,而不能实习,安有实业之可言。加以课程又系预科性质,本难应用,又何怪学生毕业之后,莫肯从事实业耶?”[6]实业教育由于教学内容脱了实际,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素质不合实用。这也限制了实业教育的办学成效,制约了实业教育的发展。

实业教育的发展是对中国封建教育最有力的否定,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实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其作用也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我们通过对制约清末实业教育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为今天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742.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87.

[3]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200.

[4]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9.

[5]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1984:74.

[6]清实录(第六 O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01.

猜你喜欢

实业教员学堂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