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下段注射垂体后叶素治疗前置胎盘出血65例临床分析
2013-09-21麦玉玲江燕萍
麦玉玲 江燕萍
近年来随着流产、剖宫产的增多,前置胎盘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胎盘剥离面出血多,有时出血凶猛难以控制,导致手术出血量增加,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感染机会。为此医务人员也致力于寻求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能完整保留子宫的方法。我院采用子宫下段注射垂体后叶素方法治疗前置胎盘顽固性出血,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9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前置胎盘剖宫产223例,对其中116例子宫下段胎盘剥离面顽固性出血的病例,年龄22~39岁,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65例,初产妇20例,经产妇45例;刮宫史1~3次43例,6次1例;中央性前置胎盘15例,部分性18例,边缘性32例,包括胎盘粘连、浅肌层植入6例,双胎14例,疤痕子宫39例。对照组51例:初产妇14例,经产妇37例;刮宫史1~3次34例,5次1例;中央性前置胎盘12例,部分性14例,边缘性25例,胎盘粘连、浅肌层植入5例,双胎11例,疤痕子宫31例。两组疤痕子宫患者仅1次剖宫产史,年龄、 产次、胎儿数目、刮宫史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产前B超检查诊断为前置胎盘。
1.2 方法 试验组:垂体后叶素6U(1mL)加0.9%氯化钠液 9mL,以细小针头于子宫下段胎盘剥离处肌层分多点注射,每点1~2mL;如再出血可继续注射至无出血为止(较大血管出血则缝扎)。其余处理方法同对照组。记录从注射开始至出血停止的时间、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及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在手术止血时间、产后出血量方面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而在手术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产妇在手术止血时间、产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的比较
2.2 不良反应:手术中产妇诉胸闷者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其余产妇均未发现头痛、心悸、气促、皮疹、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持续心电监护未发现心律失常改变。
3 讨论
因子宫下段宫肌薄弱,普通宫缩剂对子宫下段作用微弱,因此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胎盘剥离面出血普遍较多难以控制,目前多采用宫体肌注缩宫素、卡前列腺氨丁三醇,米索前列醇(塞直肠),按摩或压迫子宫、出血点予8字缝合、补丁式缝合等方法(必要时行血管结扎或宫腔纱条填塞),一般情况下可止血;但对于一些顽固性出血的病例,尤其是伴有胎盘粘连或浅肌层植入者(除外穿透性胎盘),因出血凶猛导致术野模糊不清(子宫肌层静脉窦或是较大血管出血),难以辨认出血点,从而导致采用上述方法难以凑效,严重时为挽救产妇生命须行创伤大的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动脉栓塞术甚至子宫切除术以达到止血目的,但这些手术方式均对产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丧失生育功能,影响生活质量。我院采用子宫下段注射垂体后叶素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能迅速关闭胎盘剥离面之血管,使术野瞬间清晰,容易充分暴露血窦或较大血管出血,从而及时缝扎而止血,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996年Lurie首次使用垂体后叶素控制产后出血获得成功[1]。其作用机制是:垂体后叶素对平滑肌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尤其是对子宫肌层的作用更强烈,可引起子宫强而有力的收缩甚至强直收缩;同时也可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产生强效收缩,作用于子宫下段效果更优于其它宫缩剂。杨秀兰等报道22例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采用子宫粘膜下注射垂体后叶素处理,均一次性成功[2]。我院采用此方法治疗65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产妇临床效果良好,均未发现毒副作用。总结我院剖宫产术中的用药经验:(1) 垂体后叶素一般用量为6U,用药3~5min迅速显效,最大剂量不超过12U;(2)须稀释后使用,一般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否则可能致高血压、心律失常;(3)注射时使用细小针头,避免针眼出血;(4)避免针尖刺入较大血管内,给药前先回抽,确认无回血后方可注射。因本方法疗效确切,止血迅速,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无副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1]Lurie S,Appelman Z,Katz Z.Intractable postpartum bleeding due to placenta accretio:local vasopressin may save the uterus[J].Br J Obstet Gynaecol,1996,103(1):1164
[2]杨秀兰,米鑫.子宫粘膜下注射垂体后叶素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1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