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与其相关因素*
2013-09-21李玉霞
李玉霞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常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影响了青少年的生理健康、社会交往及学业成就的健康发展[1-2]。有关青少年抑郁、焦虑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进行的不少,但多集中在人口学指标、生活应激、家庭环境或个性等某一个或两个变量的探讨上,缺乏对多种影响因素的整合研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认知等因素并非单独作用于心理,它们彼此共同作用于个体,因此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也是复杂多变的,深入系统地探讨多个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与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等多个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探讨,以便为青少年负性情绪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干预提供更为丰富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南省不同地区中学的学生共 1564名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 1180份,男生 538名,女生 642名,平均(15.46± 0.67)岁。
1.2 方法
1.2.1 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3]SDS和 SAS各由 20个条目组成,根据症状轻重,按 1(没有或很少时间)~ 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评分。得分为原始分乘以 1.25取整数部分。
1.2.2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LEC)[4]采用刘贤臣编制ASLEC,共 27个项目,主要由可能引起青少年心理应激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分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 6个因子,该量表信度、效度较好。按 1(没有影响)~ 5(极重影响)评分。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5]姜乾金根据 Blumenthal等人介绍的 Zimet的 PSSS修订。包括 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 7)7级计分法,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
1.2.4 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ERQ)[6]中文版加尼弗斯蒂(N Garnefski)的 CERQ是专门用于测量个体经历负性事件之后的感受与想法,包括 36个项目的自我报告量表,分 9个维度:自责(Self-blame)、接受 (Acceptance)、沉思默想 (Focus onthought/rumination)、积极调整 (Positive refocusing)、关注计划 (Refocus on planning)、积极重 评(Positive reappraisa1)、自我安慰 (Self-comfort)、灾难化 (Catastrophizing)及责备他人(Blame others)。采用从 1(从不)~ 5(总是)评分。各子量表得分即为相应维度的项目之和。子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越经常采用此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中文版经试验研究具有较高的信效度[6]。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 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1180名学生 SDS总均分 (44.56±6.40),以总粗分≥41分为判断抑郁状态的分界值,学生的抑郁情绪发生率为 73.2%;SAS总均分(37.41±7.33),以总粗分≥40分为判断焦虑状态的分界值,学生的焦虑状态发生率为36.7%。抑郁焦虑的相关分析结果为r=0.436(P=0.000),表明抑郁与焦虑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2.2 抑郁、焦虑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见表 1。除 SAS得分与积极重评不相关外 ,其余各因子都与 SAS、SDS呈不同程度相关。
表1 抑郁、焦虑与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和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r)
2.3 抑郁与各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抑郁为因变量,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和认知情绪调节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积极重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积极调整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表2 抑郁和相关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2.4 焦虑与各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焦虑为因变量,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和认知情绪调节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灾难化、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责难自己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表3 焦虑和相关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总体抑郁分数较高,半数以上存在程度不等的抑郁问题;焦虑分数在轻度水平以下,但也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焦虑问题。这说明现在青少年负性情绪非常普遍,需要心理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人高度重视。抑郁和焦虑显著相关,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7],表明中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常相互影响,伴随发生。
王极盛等人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8],说明青少年的情绪受生活中各种因素影响明显,因此积极消除或缓解生活中的应激刺激,提高社会支持力量,改变认知会有效的改善青少年的负性情绪。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认知情绪调节的一些方式对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不一致,如重新关注计划的认知方式可以减轻抑郁情绪,但因为要寻找新的事情去做可能会给自身带来压力,引起焦虑。
有研究表明,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是中学生的两大主要应激源[9],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学习压力是处于中学生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身,所以教会孩子释放压力非常重要。人际交往技能的缺乏是青少年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缺少人际沟通的经验,所以会因为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引起负性情绪。情绪调节是近年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它是指个体根据内外环境的要求,在对情绪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基础上,采用认知和行为策略对情绪进行修正的心理过程,是个体为保持内外适应的机能反应,积极设想、认知重评积极是最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10]。另外,有学者发现个体报告使用积极性认知策略(如“积极重新评价”)的频率越少,报告的抑郁水平越高[11],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认知方式对待生活中出现的挫折对抑郁和焦虑情绪的预防及干预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按照贝克的认知理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歪曲的认知,其中有一种就是“灾难化后果”。灾难化思考的特征是当事人总是想到事情最坏的一面,认为这些事情很有可能发生。带着这种感觉,做选择的时候就会瞻前顾后,做了选择以后还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朱熊兆等人对 CERQ-C与焦虑和抑郁症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个体使用的消极性认知方式(如自我责难,灾难化 )的使用频率越高,报告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也就越高[6]。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同样也引起青少年的焦虑情绪。责难自己进入了焦虑的回归方程,说明青少年对于挫折进行自我归因的时候会不适应,出现焦虑情绪。
减轻学习和升学压力,学校和家庭不要过分批评和惩罚,教会青少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对应激采取正确的认知方式是减少焦虑、抑郁发生的重点。对于已出现负性情绪的青少年,提供适当支持,改变其认知观念会起到较快的干预效果。
[1]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2]苏虹,王保金,陈卉鸣.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2):196-198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34-36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132-133
[6]朱熊兆,罗伏生,姚树桥,等.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 (CERQC)的信效度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22-124
[7]杨智辉,王瑞敏,王建平.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926-927
[8]王极盛,丁新华.中学生抑郁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 [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36-338
[9]丁新华,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6(11):788-790
[10]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与测量 [J].心理学探新,2011,31(5):459-462
[11]吴曦.中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