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毓才:基层医改践行者
2013-09-21
■本刊记者 查 英
管理学上有一个“海因里希法则”,即1:29:300,说的是1件重大事故的背后必有29件轻微事故,还隐藏了300件潜在的隐患。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应该重视的是300,避免29,杜绝1。
西安往南2小时车程,就到了陕西山阳县。
徐毓才,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的办公室里来了一群人——要找领导解决一起医患纠纷。
分管医改、医政和新农合等医疗工作的徐毓才,是一位基层医改的践行者。对于这起医患事件,他曾在家属找上门来的前一天,接到过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电话,“40天前,一村民从树上坠落,到村卫生室就诊,村医建议送医院检查,伤者没有去而次日死亡,后下葬。近日家属突然到公安部门报案,说村医打针打死了人。”
面对家属,徐毓才凭经验做了初步处理,耐心地解释了近1小时后家属散去。解释之外,他给了死者家属西安交通大学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的电话。
事后徐毓才将此案例发到微博上,迅速被网友转发了几十条。对于类似的医患纠纷,他几乎每月处理一起。而在医患纠纷中的周旋,往往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医改的艰难和重要性。
处理医患的“海因里希法则”
调解医患纠纷是徐毓才的工作内容之一。2010年6月调任山阳县卫生局之前,他在乡镇卫生院当过医生、在卫校当过老师,在山阳县医院干过12年副院长。对每一次医患纠纷的事发与解决,他会写上纪实日记,并配上点评。
经他解释之后,采访中遇到的纠纷很好地得到了消弭处置。而2012年9月份发生的一起纠纷,调解工作却不这么简单。
2012年9月,某村一位48岁农民胡某因高血压病继发脑出血,找村医到家中为其救治,输液过程中死亡,家属要求赔偿,因费用达不成协议引发纠纷。
事情发生在2012年9月19日凌晨4点左右,当时胡某感觉头痛、头晕、呕吐,6点左右其丈夫邬某到本村卫生室找村医,村医觉得病情较重,告知立即转院。家属未听从继而又找邻村村医邬某某(与死者丈夫为伯叔弟兄)去上门诊治。出于亲戚关系难以拒绝,邬村医随后就带了对症处理的药品,骑着摩托车一起到了胡某家中。后病人在输液过程中病情加重未及时获得抢救。
胡某死亡之后,前两日家属没提出任何要求。从第3日起,家属要求赔偿,情绪激动,将花圈等摆放在村医家门口。一开始提出赔偿30万,村医无法承担要求走医疗鉴定按责任大小赔偿。经过多轮讨价还价,迫于压力,村医的给价极速上涨,已达7.5万元。实际上,家属对胡某因高血压并发意外脑出血的死因表示认同。
“我预感到‘刹车’失灵,估计村医已崩溃。下午,带医政股干部和镇卫生院院长,会同镇政府等有关部门一行人赴现场,本着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实事求是的原则,继续调处。”徐毓才回忆说。
“但是家属‘少了11万元不谈’,并扬言‘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宁愿有两个人坐牢,也要把这事弄下来。不行他们就到市上、省上去闹,去上访。’”
村医认为胡某主要是因为疾病死亡,对于家属提出的11万赔偿无法接受。经过调解,最终签订赔偿5.4万的协议。
对于基层医院管理以及医患纠纷的处理,徐毓才似乎已经总结出一套经验。从这起纠纷中,他得出值得思考的几点:一是村医面对这类事件缺乏警觉与处理基本知识。二是患方明显有人借机敛财,采取“上访”、“闹大”、“媒体介入”等各种政府“最怕”的威胁方式,向政府施加压力。三是政府要积极介入,公正处置。
徐毓才在纪实日记里写道:“在处理医患纠纷方面,政府最需要的不应该是‘息事宁人’和‘花钱买平安’,这样只会是事越来越多,人越来越不宁,钱花得越来越多,平安却越来越少。政府最需要的是公平和正义,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过程中,彰显政府的公信力,这样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在一次县直医疗机构领导会议上,徐毓才重点谈了如何下决心遏制医疗纠纷频发:“我说的经营,是经营人心,是让患者满意、员工满意,通过满意来创造效益,而不是两眼只盯着钱。管理学上有一个‘海因里希法则’即 1:29:300,说的是1件重大事故的背后必有29件轻微事故,还隐藏了300件潜在的隐患。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应该重视的是300,避免29,杜绝 1。”
为村医代言
2013年4月,针对县镇村所有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徐毓才用半个多月的时间组织了12场巡回培训,“早上讲医疗安全形势和防范,下午讲医疗安全的应对及管控。山阳县共23个镇,三个县级医院,每场100多人,有的达到200多人。”徐毓才说,“每次培训后做调查,大家感觉培训对日常工
作很有帮助。”
因为给村医培训、处理医患纠纷以及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徐毓才与村医的交道颇多,十分了解他们的处境。聊起村医,他显得忧喜参半。
近3年内,山阳县基层卫生院、卫生室有34名医务人员流失。“村医跑到民营医院或私立诊所了,卫生院的跑到县级公立医院或市里去了。”
在山阳县,对基层医务工作者实行了“安心工程”,为什么还有医生流走?
徐毓才多年观察后得出结论:县级医院扩张后抽力强,基层吸引力缺乏。徐毓才曾就基层为何留不住人的问题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他分析村医的处境为:事多了钱少了心累了,后顾之忧难解,村医出现老龄化,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
按政策规定,目前村医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偿的三部分:一是基本医疗服务补偿,即药品零差率补偿,陕西平均每年每人一万元。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按照实际服务量实行年初预拨,年中考核增拨,年末考核兑现,要求村医干多少活拿多少钱。由于部分人口外出打工,医疗服务的量上不去,最后则演变成要么造假,要么完不成任务得不到报酬。三是一般诊疗费收入。
说起一般诊疗费,徐毓才则直言“真是一个糊涂政策。”他认为:“标准太低,无法体现劳动价值。按规定每诊次收费5元,来卫生室就诊的都是乡里乡亲,有时买点零散的用药,药价都是清楚的,村医也不好意思加收5元诊疗费。只有输液治疗时才‘偷偷加进去’。”
当村医面临收入减少及医患关系日渐紧张时,村医出走便不难理解。“一些村医很茫然,不知道是该坚持还是放弃。”因为医患纠纷被索赔而关门外出打工、因收入减少而转行的村医,在山阳有多个案例。
当徐毓才为基层留不住人而忧思呼吁时,另一些基层医生的坚守则让他欣慰不已。在2011年山阳县所属的商洛市评选年度“杰出医生”时,徐毓才依据事实推荐了本县的几位医务工作者,郭安成就是其中之一。
家住县城的郭安成卫校毕业后在乡下行医30年。徐毓才说郭安成内心深处坚守的一个信念就是:“花最少的钱看最有效的病。”30年内郭安成只挪了一个窝,从元子街卫生院挪到色河卫生院,调任时乡亲们带着鸡蛋去围着他不让走,甚至有乡亲们后来追随郭安成到色河看病。
徐毓才曾写过一篇博文《我为什么要推荐他们?》,他分析说,“当新医改如火如荼,医患关系持续恶化,人们在追逐权利、金钱和美色的征途中越来越找不着北时,像郭安成这样的乡村医生,为什么能够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可?”
“是坚守和爱心。”徐毓才说,“坚守群众的健康和内心的良知,爱护农民的健康和他们的善良。一位好医生,需要些什么?我们其实不应该茫然。”
医改边行边思
采访中,徐毓才自言是一个喜欢当老师的人,同事中很多人也觉得他更像一个学者,对于一些新政和工作经验爱思考愿分享。“总有一种当老师的冲动,就像孔乙己一样。”他略带自嘲道。
2010年,徐毓才在新浪上注册了一个博客,开始记录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并对新政的思考写成文章,发表在博客上。记者梳理他的博客,3年时间已经积累了700多篇。2013年9月,他一个月写了65篇博文,平均每天写2篇。例如“医改为何偏爱药”、“基层如何落实‘三好一满意’”、“医保资金到底怎样管”等等,每篇文章后都有几十到几百不等的阅读点击量,并常有网友转发评论。
实际上,徐毓才是一个网络媒体新手。2013年4月,在新浪陕西的一次政务微博培训会后,才开始注册微博。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他的粉丝已经达到800多个,其中廖新波——“医生哥波子”也是他的粉丝。粉丝涨得快的原因在于他在微博上十分活跃,有关医改、医政和医患纠纷的消息他会转发点评、参与互动,并将自己写的医改、医患纠纷等文章链接到微博上推广。
记者看到,在《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只能在探索中前行》一文中,他直批陕西省吸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创造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的改革,“想法是好的,实施很难。”他对此总结了“六难”:人员、财务难以统一管,业务难以同一标准,目标3年难实现,医务人员难下沉,医疗安全难保障。
既然存在很多困难,又是各级政府抓医改的重点,“不做不行,做不好也不行。”
怎么办?
徐毓才分析说,“任何工作都有办法,就看你想不想办法,只要动脑子,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认为要突出重点,不要贪大求多,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如今实施的县镇一体化重视的是‘医疗服务’,作为县镇两家医疗机构,自然就成了‘恋爱的主体’,要把‘医疗服务’的安全、有效、方便、价廉作为追求目标,把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作为核心,把医疗服务的规范化,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作为一体化的重心抓好。”
徐毓才略带幽默地写道:“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县镇医院联合就要开花、结果。两家医院要坐下来走下去,分析基层的主要需求是什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很重要。”
对于仕途与政绩,他坦承:“我不是很在乎能当多大官,至今在副科岗位上干了15年。我还觉得仕途很顺利,领导把我提到哪就在哪干,没花过一分钱。至于政绩,实实在在干事就好。”与此低调不同,徐毓才在建言献策上却显得很活跃,对自己职责所在的工作一点不含糊。
“对于上面的政策,理解后要辩证地执行,要遵循规律尊重事实。在医改实施之初对于基本药物制度,当时根据我县实际用药情况,陕西省后来决定由县级三统办自行增加50种补充目录,就是我们建议的结果。”
徐毓才告诉记者,他自己喜欢从事医疗管理咨询类的职业,包括医院的绩效管理、医患纠纷处理和医院危机应对。实际上,从徐毓才的经历来看,他的喜欢则是源于对这类工作经验长期积淀后的自信。
在推荐“杰出医生”的材料里,记者看到末尾他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位好医生,尤其是乡村医生,一辈子从医,很少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来。然而,一个成功者,需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顶得住压力,扛得住打击,经得住考验。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也因此,一般人难以成功。
他说的是别人,实际上写的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