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的“红包”策略
2013-09-21■叶健
■叶 健
联想集团CEO兼董事长杨元庆从自己的奖金中拿出325万美元,奖励近1万名基层员工。员工不分国内国外,全部一视同仁。杨元庆的这一举动,引来广泛关注。其实,这是杨元庆第二年这么做,2012年他拿出300万美元发给一线员工。
杨元庆此举也引起不少争议,有人解读为这是极富人情味的举动。也有人认为此举弊大于利,因为这等于承认企业薪酬制度不尽合理。那么,对于杨元庆乃至联想来说,这笔红包派发的背景是什么?对于企业来说,这到底是一次作秀,还是一场变革的开始?
自掏腰包背后的企业家精神
要追问杨元庆为什么发钱,首先得看看他的工资单。在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13中国最贵CEO”中,杨元庆摘得“中资港股CEO薪酬榜”状元,年薪接近9000万元,其中超过一半来自基于股权的报酬。对比下,万科地产的郁亮作为A股最贵CEO,其年薪不到1400万元,为杨元庆年薪的七分之一多一点。
那么,哪些员工才能享受这笔“元庆特别奖”?按照2012年联想方面的消息,杨元庆认为,他个人获得的这笔奖金,一线基层员工功不可没。所以,他将公司业绩增长给个人带来的财富,以特别奖金的形式与1万普通员工分享,2013年能拿到红包的员工也有万人。联想2012年财报显示,截至2013年3月份,联想全球雇佣员工为3.5万人。“元庆特别奖”大约覆盖联想近三分之一的员工。
为什么杨元庆会选择给一线员工发红包呢?据联想资料显示,普通雇员能获得固定薪酬,这块工资相差不多。合格雇员可以因为绩效组别及个人表现获取表现奖金,根据绩效组别和个人表现,最高能相差4.5倍。而只有12%的员工才有资格参与长期激励计划。杨元庆奖励的,正是那些工资比较固定的基层员工。
正是这些工资不高的基层员工,让联想2012年在全球PC同比下跌8%的情况下,联想仍能逆势上升10%,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所以,杨元庆认为自己的收入基层员工功不可没。
其实,由于业绩好给员工涨工资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华为2012年员工奖金总额是125亿,较2011年增长了38%,人均年终奖约超过8万元。
但是,很少有公司高管将到手收入再散出去的。当然,也很少有公司高管将公司看成家。按照常规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市场中的个体是理性的,管理者是为企业的业绩负责,而不是为企业负责。
然而,对于杨元庆乃至联想的创业团队来说,他们对于联想的感情远不止于此。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就曾公开表示,“联想就是我的命”,在交接给杨元庆时,柳传志直言是将“女儿”联想集团交给“能干的女婿”杨元庆。作为柳传志选定的接班人,同样参与创建联想的杨元庆对联想的感情也不会浅。这种深刻感情的本质,是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如果不能理解这种企业家精神,就很难理解柳传志为什么会在2009年联想最困难时重回联想,也自然难以理解杨元庆自掏腰包发钱。
所以,杨元庆自掏腰包奖励一线员工,既有源自企业家精神的内部动力,也有为抚慰人心的外在目的。他们共同组成的,则是艰难转型中的联想。
谁都可能因转型成为下一个柯达
成为行业第一是许多企业的梦想,但是真的成为行业第一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事实上,即便成为全球最大PC厂商,联想也不得不谋求转型。“谁都面临巨变,手表、汽车将来都会成为移动终端。”杨元庆说,“如果糊涂,谁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柯达。”
曾经辉煌一时的柯达,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研发出了数码相机,但柯达对数码产品的关注一直不足。直到2004年被道琼斯除名后,柯达才开始艰难的“数码转型”。数据显示,柯达2004年、2005年蝉联美国数码相机销售冠军,但与新锐的日本数码企业相比,柯达的转型步伐缓慢不堪。2006年柯达便跌落冠军宝座,此后更是江河日下。终于,在2012年初,柯达提出破产保护申请。2013年9月,重组后的柯达重新回归。此时的柯达,已经被剥离掉2/3的业务,成为一家不大的商业影像公司。
与柯达遭遇类似命运的,还有手机行业曾经的三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和黑莓。在功能机时代,这三家企业在手机行业风光无限,黑莓更是以智能手机著称。从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后不到6年的时间里,先是2011年摩托罗拉被谷歌收购,再是2013年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被微软买下。如今,接连亏损的黑莓也不堪重负,传出准备出售的消息。残酷的商业事实告诉我们,从神话到笑话只有一步之遥。无论过往多么成功,都无法确保未来的光明。
殷鉴不远,尽管联想成了PC界的王者,但是转型时不我待。从iphone问世到诺基亚被收购,前后经历了6年。而从最早的平板电脑ipad问世至今,也已有3年了。虽然PC不像功能机那般会被完全替代,但市场的缩减和利润降低的命运在所难免。所以,留给联想转型的时间恐怕也不多了。
联想是在与时间赛跑,也是在与自己赛跑。2013年年初,联想提出新的四年规划,首先是在联想未来的产品线布局中,希望实现年1亿台的销量,其中平板和智能手机占据约三分之二。杨元庆进一步表示,到2016年,联想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占销售额的比例由目前的14%提高至50%。这意味着,在未来三年内,联想的主业将从PC逐步转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但是想要平稳转型并不容易。数据显示,2013年二季度联想笔记本电脑销量下跌近13%,台式电脑的综合销售额则下跌近3%。而联想PC的销售额大约是手机和平板的10倍,如果PC销售额跌去1%,手机和平板的销售额需增长10%才能补回来。联想要保证转型期业绩的平稳,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压力可谓巨大。
企业领导者的新一轮挑战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一家企业的崛起远比一个国家的崛起值得我们夸耀。”联想创业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近三十年的打拼,才有了今日国际化的联想。目前联想的收入中,接近60%是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国家,甚至在日本、德国市场都是第一品牌。在2013年度的《财富》500强中,联想集团排名大幅提升至329名。联想的崛起,正是中国一代企业崛起的缩影。
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筚路蓝缕,一个大的外因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为什么联想和华为都开始做智能手机,并且快速成长起来?因为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搞定了中国市场,就等于搞定了三分之一的世界市场。身处这样一座金矿之中,尽管面临着外企的冲击,仍有大量的中国企业趁势崛起。
当然,走向世界,不止是国内经验的复制,更意味着内功的提升。如何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提升,也是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如联想,中国工程院院士、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倪光南撰文指出,如果联想的“PC+”战略没有相应技术的支撑,只是量的提高,只是将联想从现在销售PC,扩展到销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机顶盒等,这种做法未必能带来更多利润。
中国经济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中国企业也同样处于十字路口。在经历了最初的野蛮生长之后,如何将企业带上更高的平台,成为新时代中国企业需要面对的考题。在联想,则成为杨元庆所要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