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名曲《空山鸟语》的演奏艺术
2013-09-21王天竹
■王天竹
古往今来,对山水自然的描绘,一直是中国文人寓物寄情、抒发个人理想抱负的典型方式。从春秋时期古琴《高山流水》,到魏晋时期形成的山水画,再到唐代王维的山水诗,以及后代诸多名士大家的类似作品,可以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山水自然为题材,确实产生过大量优秀经典的诗歌、音乐和绘画作品。
《空山鸟语》则是音乐领域中类似题材的一首佳作,它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一首标题音乐。天华先生家学渊源,自幼植根传统文化,后融汇西学,博采众家之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胡琴等传统民族器乐现代化的大力推动者。在其仅仅37年的短暂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包括10大二胡独奏曲、3首琵琶作品和2首民族器乐合奏曲。
《空山鸟语》是其中颇显独特的一首作品,写于1918年,历经十年才最后定稿出版,可见先生对此曲的雕琢揣摩之深,可算十大二胡独奏曲中的精品。本曲取意王维《鹿柴》中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后著名文学家刘半农先生改为“但闻鸟语声”,以合曲意,显得趣味盎然。
本曲为多段体结构:五段,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结构虽然简单,但演奏技法颇为讲究,现试着逐一分析,由于此曲较为短小,且某些乐段在逻辑划分上有重叠之处,所以酌情作合并分析:
引子:
引子部分为全曲预设了场景:空谷幽幽、回音缭绕。独奏二胡从一个带二度下行装饰音的空弦长音开始,接着在高八度的同音上呼应,这一音型随后在徵音上再次重复。
带有高低应答意味的音型不断重复,且音程多为四度、五度、八度,显空谷回音之意。此段演奏力求弓法平稳、音色空灵,对右手运弓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
二乐段:
作曲家描绘了空谷中群鸟由散到聚、渐渐汇集成群、欢闹争鸣的场面,虽然手法生动,但仍属写意般的轻描淡写,没有过多地作“拟声”处理,这样为后续乐段的发展预留了空间。所以我们演奏时,在对气氛的渲染上也应适当节制,不要过度铺张,点到为止即可。
段落开始,类似二度、三度装饰音的连续16分音符,从慢渐快,显示鸟群由疏而密、逐渐成群的图景。演奏上,相邻的连音之间应力求断开,忌拖泥带水,以表现欢快利落之感。随着乐句不断深入发展,气氛渐渐热烈,模拟鸟叫的音型开始出现。
相互呼应的音型描绘了鸟鸣此起彼伏的场景。
并最终达到阶段高潮,伴随一连串下滑的颤音出现,乐段结束。让人联想到群鸟争闹、一哄而散的图画。
此段演奏的要点在于:轻松利落,随着乐句的展开,力度渐次加强。当然,相同音型呼应之间的力度对比,也须注意。
第三、四、五乐段:
如果说第一、二乐段对“鸟语”的描绘比较抽象、属于写意的话,那么第三、四、五乐段则完全侧重于写实了。作曲家运用了各种创新的指法模拟鸟叫,一副百鸟争鸣的图景跃然而现。
在中国民族器乐作品中,有关“拟声”的佳作有不少,如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等等,但作为主要弓弦乐器的二胡,却鲜有此类佳作。《空山鸟语》则对此作了诸多有益尝试。
曲中模拟鸟鸣的奏法有如下几种:
1.同音异指的轮指奏法:
借鉴了琵琶演奏中的技法。演奏的要点在于:左手的虎口放松,不要夹太紧,以利于上下滑动自如。演奏时,依次用3、2、1指滑奏同一音高,音与音之间力求断开,清晰有力,形成群鸟轮唱的效果,十分有趣。
2.大幅度的下滑音与上滑音对置奏法:
3.带装饰音的同音反复奏法:
第2、第3奏法要注意轻快有力、干净利落,以达到清脆犀利的鸟鸣效果。
尾声:
再现第一乐段,并作缩减处理。力度减弱,似鸟群远去,山谷回归寂静……
(全曲结束)
《空山鸟语》是刘天华先生二胡创作中的难得的炫技性作品。在对近现代二胡演奏技法的创新挖掘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后来者对此乐器的发展改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因此,《空山鸟语》在现代民族器乐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