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尔兰的古堡庄园

2013-09-21摄影阿兹猫

读者欣赏 2013年1期
关键词:修道院凯文庄园

文摄影阿兹猫

凯秀宫富有爱尔兰特色的宗教石雕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遗产。

Glendalough圣凯文修道院

站在圣凯文修道院的废墟间,我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岛国爱尔兰,曾几何时,是欧洲的宗教文化中心。教堂作为欧洲文化的一个符号,承载着千年厚重的历史,一向以地标的姿态昂然屹立在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上。6世纪到11世纪,当欧洲大陆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爱尔兰教士已经建立了众多的宗教学习中心。威克洛郡(County Wicklow)满眼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山谷苍翠欲滴,1500年前,这里的深山翠谷被少数坚定的信徒视为隐修之地,他们离开喧嚣,来到荒凉得让人生畏的文明边缘地带。5世纪,基督教传入爱尔兰,由于远离欧洲大陆,这里没有经受那场摧毁罗马帝国的战争的侵扰,一直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宗教学习中心。

6世纪,这里出现了一位名叫圣凯文的修道士,他师从三位圣者,还是孩提时就决定把一生献给宗教。他年轻时在威克洛郡名叫格兰达洛的深谷中觅得修行之处,是一处树洞。或许觉得此地颇有“仙气”,圣凯文率领一些修道士重返格兰达洛,根据神谕,在两条清澈的河流交汇处建起了格兰达洛修道院(也称作“圣凯文修道院”)。570年圣凯文成为修道院院长,信徒们纷至沓来。据爱尔兰史料记载,在圣凯文去世(618年)后的600年间,格兰达洛修道院一直是远近闻名的宗教中心。

宝尔势格庄园曾经的主人从罗马等地带回的雕像珍品

我们从游客中心进入这清幽之地,灰蓝色的天,浓密的云,细密的雨点,如此的阴霾氛围也正适合拜访古老的隐修处。深灰色砖垒砌的简陋房屋是隐士们清苦生活的写照。早期爱尔兰建筑都是木结构的,保存下来的很少,10世纪至12世纪才普遍出现砖石建筑,教堂数量虽多,但早期砖石教堂最好的例子便是眼前的圣凯文教堂。然而战火依然没有放过这密林深谷中的修道院,1398年,此地被英格兰军队摧毁,目前仅存一些建于10世纪至12世纪间的建筑残垣。阳光从一座已经没有了屋顶的建筑上方打到地面的石碑上,那里原本是圣殿,1170年成为神父房,用来安葬当地神父。

多少个世纪以来,这里是爱尔兰宗教人士心目中的圣地,地位比较高的修道士包括主教都埋在这里,建筑的四周全部被墓地环绕,我注意到墓碑上端多竖立着刻有铭文的精美十字架,原来爱尔兰保存下来的纪念碑不是教堂,而是环形十字架雕刻。矗立在金字塔形或圆锥形底座上的墓碑、十字架和底座表面都刻有装饰浮雕和有号角螺旋纹的嵌板,简练而风格化,据说这种宗教石雕是爱尔兰艺术在5世纪至10世纪的突出成就之一。

庄园深处隐藏着一座小巧玲珑的日式花园。

无论从哪个方向,都可以望见那座建于10世纪的高达33米的圆塔。圆塔既是钟楼,也是修道士避难所。虽然在1876年顶部用原有的砖重新砌了一下,但能够完好保留千年也是一个奇迹了。今天,隐士们都已作古,徜徉在长满青草的墓地间,看着它们在风雨中渐渐残缺,那些曾经的真实在岁月中成谜,我却依然可以嗅到代表着忠诚信仰的中世纪气息。离开时雨停了,沿着山路回到外面的世界,道路两旁重现大片的田野,羊儿不紧不慢地吃着草,悠闲自得,告别格兰达洛时淡淡的失落,也在一片葱绿中从容化解。

Powerscourt爱尔兰最美庄园

爱尔兰宝尔势格庄园,是一个足以唤起浓厚英伦文化情结的地方。

车子行进在威克洛郡那长满云杉和栎木林的峡谷间,宝尔势格庄园位于都柏林以南19千米著名的甜面包山脚下。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自古便是英王封赏探险者的风水宝地。宝尔势格庄园所在的这片广阔土地最早属于盎格鲁-诺尔曼的Le Poer家族,作为进入爱尔兰后的要塞,12世纪时便在甜面包山脚下建造了防御城堡,领地面积达4万平方千米。此后几百年间,城堡辗转于不同的贵族家族,直到1603年,才迎来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英国爵士理查德·温菲尔德,这是一位在爱尔兰、法国、荷兰、葡萄牙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人,于1600年受封骑士,并获爱尔兰领地,任驻爱尔兰的大元帅,从此,理查德·温菲尔德的家族在爱尔兰延续了350年。

祖上的戎马生涯为子孙带来了封地的悠闲生活,几代爵士热衷于扩建庄园。18世纪20年代,上百个工人历经12年建造完成了现在的宝尔势格庄园雏形。之后,来自德国的建筑师Richard Castle受命于庄园主人去世前的嘱托,重新规划此地,在古堡外建起一座恢宏的宅邸,根据此地蜿蜒起伏的山势,设计出一栋典型的帕拉迪欧风格的建筑,内有辉煌的舞会大厅,舞厅里有雅典女神庙式的立柱,铺金细雕的装饰镜和壁炉,到了1787年又加盖了一层。

可惜1974年的大火将宅邸内部的辉煌吞噬一空,所幸的是外面那座绝世庭园还保留着昔日的风采。我来到庭院中,地面是鹅卵石铺就的星月图纹,透过轻盈剔透的金饰铁艺栏杆,一眼便看到Triton湖边的“银色双飞马”雕塑,这是1869年由哈根·休高教授在柏林设计,用锌铸造而成的,漂亮的双飞马形象也因此成为家族的盾徽标志。这应该是我见过的最美的马雕塑,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栩栩如生,极富动感。

庭园规划齐整,坐北朝南,山为背靠,水流低谷,这要归功于第六代子爵,巨大的工程耗时几十年,他不但种下大量树木和花卉,还从欧洲大陆进口了许多铁艺门窗作为装饰,到处是黑铁和金色的完美组合。意大利风格庭院由精心设计的雕塑、水池和奇花异草组成,一派宫廷建筑的风格。尤其喜欢那齐整的意大利式坡道,养眼的绿色,错落有致,意大利雕塑更是随处可见,台阶两侧矗立着太阳神阿波罗与月亮女神戴安娜的雕像,那是第六代子爵从罗马购得的。沿台阶而下,是名为“吐水的男人们”的雕塑,创作于米兰,1872年主人从巴黎购回庄园。有趣的是,在两个雕塑中间是个“钟”,上面有行文字写着:“我只记载阳光灿烂的日子。”

巨岩上修建的凯秀宫是爱尔兰一处著名的文化古迹。

意大利花园的右侧是一座设有围墙的小花园,中间是水池和喷泉雕塑,道路两侧栽满奇花异草,推开那扇华丽的铁艺大门,又进入了另一个小世界。海豚池的名字来自池中的海豚雕塑,由第七代子爵19世纪末从巴黎购得,这里也是宝尔势格庄园最古老的部分,在1740年的庄园地图上,海豚池就作为鱼塘标注在上面。后面的一处僻静角落还有一个宠物墓区,埋葬着历代主人的宠物,五花八门,看墓志铭,从马、狗、牛到鹰,贵族的宠物死也有葬身之地。

想不到西方的庄园中竟然还藏着一座日式花园。这里原是一片沼泽地,1908年第八代子爵夫妇决定开垦出来,请日本设计师设计,用达沟河岸的假山石做景观,于是便有了这充满东方气质的温婉小巧的花园。真正的奢侈是要具备一定艺术修养和品位的,这种于一块石、一片林、一袭瀑布造型的痴迷,是矫揉造作的暴发户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County Tipperary巨岩上的凯秀宫

能够被列入百年来首次访问爱尔兰的英国君主的日程表,凯秀宫,不言而喻,一定是爱尔兰的象征之一。

凯秀宫所在的提伯拉里郡一带遍布古迹,在平坦连绵的田间兀然矗立着一座石灰岩石上的孤堡,是名副其实的“Rock of Cashel”,这是爱尔兰最值得参观的经典古堡之一。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这山丘般的巨石是古代国王向巨石所代表的自然神力进贡的地方,圣徒帕特里克将撒旦从山里的洞穴中驱逐出去时,这块岩石便飞落在了凯秀(Cashel)地区,因此成为芒斯特王朝历代国王们的石座所在地。像这样半是历史、半是神话的爱尔兰传说很多,巨石来历不明,但教堂和高塔的的确确是诺曼人入侵的产物。

圣凯文修道院的千年圆塔

凯秀与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徒帕特里克有着特别的渊源。5世纪时圣徒帕特里克带着《圣经》,带着宽恕和仁爱来到了爱尔兰,此时的爱尔兰是个充满暴力、野蛮和残忍的异教国家,甚至还有人祭。相传帕特里克在凯秀摘下一枚三叶草,这种爱尔兰随处可见的植物被喻为基督教著名的“三位一体”理论。5世纪凯秀的芒斯特国王也在帕特里克的感召下皈依天主教。到了1011年,国王Muirchertach Ua Briain把名义上属于国王的巨石献给教会,为此雷根斯堡主教曾派手下工匠前往凯秀帮助国王建造礼拜堂,于是就有了眼前这日耳曼风格的建筑遗址。自12世纪诺曼人入侵开始,一直非常注意清除爱尔兰本地古老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打击本地的知识精英阶层。凯秀巨石这大型山丘自然是他们无法完全抹平的,尽管石上建筑本身也是入侵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凯秀地区的大主教把教堂屋顶移除,此地才成为遗迹。

走进这座独特的中世纪建筑,细看礼拜堂的细部石刻,异教风格的古老人面与兽类形象混杂着凯尔经风格的繁复装饰。凯秀大教堂是在随后的13世纪至17世纪逐渐建成,是小型的拉丁十字结构,没有回廊。展厅里有少量凯秀宫存留的部分文物,据说都是凯尔特艺术的卓越藏品,墙上还挂着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访时的亲笔签名。

英国女王到访凯秀宫——爱尔兰民众心中神圣的存在,明显是在向邻国示好,在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的交织下,两个国家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看着山下风景如画的田园乡村,羊儿如珍珠点缀在绿色的大地上,斗转星移,恩怨情仇是会随着时间慢慢改变的,唯一不变的应该是那代表幸运的三叶草——爱尔兰的象征吧。

猜你喜欢

修道院凯文庄园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穿越原始空间
圣诞节的奇妙冒险
皱眉人
法国“修道院经济”亮点多
德国修道院后继无人
动物庄园
印度KL庄园
张自启中国画——英伦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