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密砂岩和页岩渗透率实验研究

2013-09-20陈志明汪伟英蔡雨桐刘冰

断块油气田 2013年1期
关键词:压缩系数岩样岩心

陈志明,汪伟英,蔡雨桐,刘冰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是潜力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1-2],近年来在天然气产量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准确测定致密砂岩和页岩渗透率,对研究其渗流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高渗储层,一般基于达西公式应用岩心流动实验,进行岩石渗透率的确定;然而对于低渗储层,由于岩石渗透率极低,在岩心流动实验过程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这使得实验数据难以准确测得,实验精度不能得到保证[3]。因此,用常规方法准确测量致密砂岩和页岩渗透率,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的一大难题[4-5]。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实验研究方法,用以准确测定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渗透率。

1 实验原理

Brace等[6]在测量花岗岩渗透率的实验过程中,建立了可压缩流体在饱和均质孔隙中的单向流模型:

Hsieh 等[7]和 Dicker等[8]提出了单向流模型式(1)的可行解,为容器两端的无量纲化压差δpD关于时间t的函数,表达式为

Kamath等[9]研究表明:如果采用小体积容器测定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渗透率,会产生较大误差;另外,由于页岩对流体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10-11],会使渗透率的测量值偏低。因此,为消除由小体积和吸附效应等因素引起的误差[12]。

本实验在岩样上端建立了一个体积无穷大、并维持恒压的容器,则Vu=∞,a=VpVu=0,从而可以把可行解式(2)简化为

又假设流体以很大的流度进入岩样,使渗流瞬时满足达西定律,则式(3)可以简化为单一的指数形式,即,n=1,θn=θ。因此,可以得出:

对式(6)两端同时取自然对数,为方便作图,将其转换为常用对数:

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由上端、下端和围压3种静压装置组成(见图1)。上端容器的压力由压力传感器控制和监测,两端容器压差由另一压力传感器记录。容器、阀门和压力传感器都置于恒温箱中,恒温箱的温度波动范围在±0.1℃,48 h内恒温箱温度绝对偏差小于0.2℃。压力由注入泵组控制,其中一个施加围压,一个控制上端压力,一组控制岩样下端与各管路之间的压力差。泵全部位于恒温箱之外,但涂有绝热材料。实验注入速度为1.67×10-13~3.0×10-5m3/min,并通过 RS-232 接口与计算机连接,以记录注入数据。

图1 实验装置示意

3 实验内容

3.1 实验准备

实验前,制作若干个直径为2.54 cm、长为5.08 cm的致密砂岩及天然、人工页岩岩心;用砂纸将岩块表面打磨光滑并洗净;置于真空度为0.08 MPa、温度为100℃的恒温箱内5~8 h;待自由水烘干后,放在干燥器中冷却30 min。

实验时,将岩心抽空,饱和实验流体;将饱和实验流体的岩心置于岩心夹持器中;让注入泵正常工作,并利用压力传感器监测压力数据,计算机记录注入泵的数据。实验温度为25℃,利用模拟地层水和氮气对页岩的渗透率进行测量。

3.2 参数测量

由实验原理可知,根据对数曲线的斜率式(8)可计算出渗透率,岩心长度已知,因此,只需要测量流体的压缩系数、黏度及岩心的有效孔隙度。

3.2.1 流体压缩系数

当实验流体为液体时,利用容器体积改变量δV、压力改变量δp和原始体积V0,就可以计算出液体的压缩系数 βl:

另外,也可以利用恒压模型(δp=0),通过注入过程中计算机记录的泵体积变化值,得到流体压缩系数。该方法的优点是在任意压力下,都可以测量出流体的压缩系数。而当实验流体为气体时[13],气体的压缩系数为

该实验利用氮气测量岩心的气体渗透率,由SUPERTAATM软件和 P-R 状态方程[14],计算氮气在25℃、不同压力下的压缩系数。

3.2.2 有效孔隙度

在实验初始条件下,氮气的压力为p1,氮气体积为VN,容器的体积分别为Vd,Vu,孔隙体积为Vp。 当扩散达到稳定状态后,测得的系统压力为p2,利用玻义尔定律[15]可计算出孔隙体积:

由于Vp对孔隙压力、温度较敏感,因此将测量装置放在恒温箱中。另外,岩样的骨架体积Vb可以通过直径和长度测量,则有效孔隙度为

3.2.3 黏度

对于液体,在恒温条件下,黏度与压力无关(高压条件下除外)。因此,该实验利用黏度为1 mPa·s的模拟地层水作为渗流介质。由于气体黏度与压力有关,实验利用SUPERTAATM软件,在25℃、不同压力条件下计算出了氮气的黏度。

3.3 渗透率计算

由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δp-t关系曲线(见图2),对曲线进行拟合,得到曲线斜率C。由tan θ=γ/θ和γ=Vp/Vd可计算得出θ,结合实验测得的流体压缩系数βf、黏度μ、岩心长度L及有效孔隙度φe,利用式(8),可求出岩心的渗透率。

图2 容器两端压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4 误差分析

实验误差分析表明:

1)岩心中压力梯度为常数,实际上岩心是非均质的,这就使实验产生了误差,但是,如果岩样的孔隙体积与末端容器体积之比小于0.1,这种误差就会小于1%[16];

2)实验采用恒压无限大的上端容器模型,可以忽略由吸附效应引起的误差;

3)实验通过恒温箱控制温度,可以减小由于温度引起的误差;

4)实验通过不同的压力传感器记录压力,可以减小仪器的误差;

5)由于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渗透率对围压很敏感,实验过程中围压的波动范围就应该控制在0.003 MPa以内。

忽略其他因素引起的误差(如容器的绝对体积及压缩系数等),认为本实验的误差较小,实验精度较高,结果可靠。

4 结果与讨论

4.1 渗透率测量结果

该实验利用模拟地层水和氮气,对不同致密砂岩、天然和人工页岩岩心进行了渗透率测量,并与美国岩心公司生产的CMS300和PDP250仪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见表 1、表 2)。

表1为致密砂岩的岩心液测渗透率与CMS300仪渗透率测试数据;表2为天然和人工页岩的岩心气测渗透率与PDP250仪渗透率测试数据。结果表明,岩心实验与CMS300仪测量的液测渗透率平均相差9.23%,与PDP250仪测量的气测渗透率平均相差11.88%,说明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表1 致密砂岩岩心实验与CMS300仪所测渗透率对比

表2 页岩岩心实验与PDP250仪所测渗透率对比

4.2 渗透率与有效压力的关系

实验测得不同有效压力条件下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渗透率,渗透率与有效压力的关系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实验岩样的渗透率随着有效压力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

经回归拟合,关系式如下:

分析认为,由于致密砂岩和页岩具有低孔、低渗的特性,岩石孔隙结构十分复杂,所以,在研究其渗透率时,不能简单地用毛细管束模型描述岩石结构,而需要用网络模型解释。

随着有效压力的增加,在流动网络中起重要作用的孔隙体积减小,就会对渗流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渗透率随着有效压力的增加而表现出非线性减小,就可以用对数关系进行描述,这与一些学者[17-20]的研究结果吻合较好。

图3与lnpe的关系

5 结论

1)对岩心的非均质性、吸附效应以及实验温度、仪器和围压等因素可能引起的实验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误差较小。

2)在不同条件下测量了岩心的气体和液体渗透率,并与美国岩心公司生产的CMS300仪和PDP250仪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其差值在允许范围内,说明实验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3)通过实验得出了致密砂岩和页岩渗透率与有效压力之间的关系:渗透率随着有效压力的增加而呈非线性减小,页岩的减小幅度较致密砂岩大。同时,建立的关系方程与实验数据具有很好的吻合性,拟合相关系数高达0.98以上,说明该实验方法和建立的方程是合理的。

6 符号注释

k 为水的传导率,m/s;p 为压力,MPa;Ss为岩样的比容量,MPa-1;K 为岩样渗透率,m2;ρ为流体密度,kg/m3;g 为重力加速度,m/s2;μ 为流体黏度,Pa·s;βeff,βs,βf,βl,βg分别为岩石有效压缩系数、 岩石骨架压缩系数、流体的压缩系数、液体的压缩系数及气体的压缩系数,MPa-1;φe为有效孔隙度,%;δpD为压差比,无量纲;a为岩样孔隙体积与上端容器体积比值,无量纲;γ为岩样孔隙体积与下端容器体积比值,无量纲;VN,Vp,Vu,Vd,Vb分别为氮气体积、孔隙体积、岩样上端容器体积、岩样下端容器体积及岩石骨架体积,m3;L为岩样长度,cm;δp(t),δp(t=0),δp 分别为 t时刻两端容器的压差、两端容器初始压差、pu与pd的压差,MPa;C为斜率;D为截距,常数;δV为容器体积改变量,m3;z为气体的压缩因子,无量纲;pm,pu,pd分别为平均孔隙压力、上端容器压力和下端容器压力,MPa。

[1]陈会年,张卫东,谢麟元,等.世界非常规天然气的储量及开采现状[J].断块油气田,2010,17(4):439-442.

[2]卢占国,李强,李建兵,等.页岩储层伤害机理研究进展[J].断块油气田,2012,19(5):629-633.

[3]陈志明,蔡雨桐,刘冰,等.低渗透岩石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方法[J].天然气与石油,2012,30(3):49-52.

[4]李智锋,李治平,王杨,等.页岩气储层渗透性测试方法对比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1,18(6):761-764.

[5]杨茜,付玲.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机理及勘探前景[J].断块油气田,2012,19(3):302-306.

[6]Brace W F,Walsh J B,Frangos W T.Permeability of granite under high pressure[J].J.Geophys.Res.,1968,73(6):2225-2236.

[7]Hsieh P A,Tracy J V.A transient laboratory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tight roc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and Geo-Mechanics Abstracts,1981,18 (3):245-252.

[8]Dicker A I,Smits R M.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determining permeability from laboratory pressure-pulse decay measurements[R].SPE 17578,1988.

[9]Kamath J,Boyer R E,Nakagawa F M.Characterization of core-scale heterogeneities using laboratory pressure transients[J].SPE Formation Evaluation,1992,1(3):219-227.

[10]关富佳,吴恩江,邱争科,等.页岩气渗流机理对气藏开采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2):80-83.

[11]梁超,姜在兴,郭岭,等.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沉积特征及页岩气意义[J].断块油气田,2012,19(1):22-26.

[12]Cui X,Bustin M M A,Bustin M R.Measuring of gas permeability and diffusivity of tight reservoir rocks: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J].Geo-Fluids,2009(9):208-223.

[13]Walder J,Nur A.Permeability measurement by pulse-decay method:effects of poroelastic phenomena and nonlinear pore pressure diffu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and Geo-Mechanics Abstracts,1986,23(3):225-232.

[14]Peng D Y,Robinson D B.A new two-constant equation of state[J].Ind.Eng.Chem.Fundam.,1976,15(1):59-64.

[15]杨胜来,魏俊之.油层物理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25-127.

[16]Trimmer D.Design criteria for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f low permeability rocks[J].Geophys.Res.Lett.,1981,8(9):973-975.

[17]Jones F O,Owens W W.A laboratory study of low permeability gas sands[R].SPE 7551,1979.

[18]庞长英,连军利,吴一凡,等.美国页岩油气开发技术及对我国的启示[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5):62-66.

[19]Ostensen R W.Microcrack permeability in tight gas sandstone[J].SPE Journal,1983,23(6):919-927.

[20]熊健,郭平,张涛.特低渗透岩心相对渗透率实验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25(3):111-113,116.

猜你喜欢

压缩系数岩样岩心
完整-损伤千枚岩各向异性蠕变试验研究
复合岩样中单裂隙几何特征对其破坏模式及强度的影响
频繁动力扰动对围压卸载中高储能岩体的动力学影响*
基于Skempton有效应力原理的岩石压缩系数研究
预制节理岩体卸荷损伤破坏机理及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
一种页岩岩心资料的保存方法
Acellular allogeneic nerv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repair of long-segment sciatic nerve defects: biomechanics and validation of mathematical models
岩石的外观体积和流固两相压缩系数
长岩心注CO2气水交替驱试验模拟研究
非均质岩心调堵结合技术室内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