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与区域农业竞争力提升研究——以六安市为例
2013-09-20康愿愿
杨 桔,康愿愿
(1.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2.大别山产业承接与创新研究所,安徽 六安237012)
一、现有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评析
农业竞争力对一国一地区都具有重大意义,相关国内研究并不少见。总体而言,在区域农业竞争力研究中,迄今使用较多的是两种方法体系,它们由游士兵(2005)[1]和陈卫平(2007)[2]分别提出,都在国内研究者中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和使用。它们同属静态体系,切入角度同为竞争力的表现与产生的原因,差别则表现在具体指标的选择和所使用计量方法方面。此外,其他较有意义的理论探讨包括:张道金(2006)[3]提出特色农业发展角度,可使用的理论模型主要有“钻石模型”、比较优势原理、需求弹性理论、创新理论、垄断与竞争理论和产品差别化理论等。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较完备的研究框架,只有部分研究者在零散地使用一些指标诸如比较优势指标和显示性指标等[4-5]。而李怡和赵泉民(2007)[6]则尝试从时间序列入手,分析农业竞争力的动态效应。
科技发展使农业生产模式逐渐从由土地、劳动力主导型的传统模式向科技、信息主导型的现代模式转变。在实践中,区域性的科技投入,包括对地理知识产权保护的关注、涉农专利和商标等,都会影响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评价区域农业竞争力时,纳入现代化科技相关指标意义重大。葛干忠(2013)[7]引入一些科技指标,对2008~2010年间全国31个省区作现代农业竞争力测评。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从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相关指标入手,通过计量研究方法来检验科技要素在区域农业竞争力中的影响和作用。
二、六安市农业竞争力测度
(一)六安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简析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我国目前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采取三头齐管的措施,由质监系统、工商系统和农业系统同时管理。一般是由相关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向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和农业部分别申请地理标志农产品授权。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自然条件优越,特色品种资源多。六安市拥有板栗、蚕桑、茶叶、白鹅、大麻、草竹柳编等特色农产品。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中,目前走在安徽省前列。但与其他一些农业大省如山东、河南和四川相比,仍存在很大不足。目前,从特色农业培育角度关注安徽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者有王文和方维亮(2006)[8]等,而关注六安农业竞争力和特色农业发展的研究者有万青(2007)[9]和张荣生(2010)[10]等,但他们都没有将地理标志农产品相关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本文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网站和农业部网站相关统计数据对六安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行了整理和统计,结果显示:六安市现有地理标志产品8种,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种(表1)。
表1 六安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一览表
(二)六安市农业竞争力评价
1、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本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遵循4个原则。第一,系统性原则,尽量涉及现代农业的范围和内在联系,包含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指标。第二,代表性原则。尽可能实现指标精炼的同时保留核心指标,力求准确反映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并保证现代农业竞争力评价的质量。第三,数据的可得性原则,尽可能利用统计部门或权威部门现有的统计资料。第四,针对性原则,适量选取一些科技相关指标,分析科技在农业竞争力中的作用。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本文选取5项大类指标,13个细类指标来对六安市农业竞争力进行测度。
①基本产出指标。包括农业总产值和特色农产品产量2个指标。
②基本投入指标。包括单位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单位面积用电量、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农民家庭初中文化以上人口的比重。
③结构要素指标。具体由以下3个指标构成:林牧渔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
④成长要素指标。包括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2个指标。
⑤科技要素指标。包括2个指标:农业专利和商标授权总数、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授权总数。
(3)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2012年六安统计年鉴》。
2、评价模型
(1)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即对指标进行标准化,使不同的各类指标值转化为可以直接进行计算的数值。此步骤由SPSS19.0软件自动完成。
(2)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指标权重确定选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即同时采用专家调查法与因子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步骤为: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让选定的10位专家给指标赋权。因子分析法则要借助 软件来完成。在本文中最终使用的各项指标权重采用上述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使用主客观各占50%的分配方式来确定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3)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之前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构建出六安市农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为:
其中,P为农业竞争力水平总得分,a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X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
3、评价及分析
(1)实证分析
首先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对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主要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中Data Reduction功能中Principal Components针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等,最后根据主客观赋权法综合确定各指标权重以及得出六安农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情况。
①因子分析前检验
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KMO检验方法来判断变量是否适于作因子分析。如表2检验结果所示,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都符合因子分析要求,故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②公共因子选取及指标权重确定
运用标准化后的数据可以得到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根据前面两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并且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了70%,选取前两个因子作为主成分进行分析,得到因子分析模型。
表2 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至此,两个公因子所代表含义十分清楚。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反映了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受科技因素保护力度水平,包括农民家庭初中文化以上人口的比重、农业总产值、单位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单位面积用电量、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授权量、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农业专利和商标授权总数、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等八个指标;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主要反映了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及农业产业化水平,包括特色农产品产量、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两个指标。
从上述专家调查法得出的各指标权重,以及结合该因子分析法得出的权重,对两者进行加权结合处理,得出如表3所示的各项指标最终权重。
表3 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值
(2)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得出的评价指标权重值,结合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可得出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值,进而根据公共因子权重,可得出1990~2011年来六安市农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值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首先,整体来看,从1990年到2011年,六安市农业竞争力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上升势头比较强劲。其次,从1990年到2003年之间,六安市的农业竞争力一直呈现上扬趋势,(除2005年为负数之外),从2006年开始,六安的农业竞争力为正,虽然在2009年略有回落,但之后又迅速上升。
另外还可以通过图2来分析六安市农业竞争力的5大影响因素。即,基本产出指标、基本投入指标、结构要素指标、成长要素指标和科技要素指标各自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图1 六安市农业竞争力示意图(数据来源:根据《六安市统计年鉴2012》计算整理)
图2 六安市农业竞争力诸影响要素作用图(数据来源:根据《六安市统计年鉴2012》计算整理)
首先,5大要素对六安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基本都是正向相关。
其次,基本投入指标与结构要素指标对六安市农业竞争力的影响都较为显著。2008年之前,基本投入指标的影响要大于结构要素指标的影响,而之后情况则正好相反。而单位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单位面积用电量和单位面积化肥用量的增加,农民家庭初中文化以上人口比重的增加,以及农业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这些都使得六安市农业竞争力得到增强。这证明增加现代科技投入会较为显著地提升六安农业竞争力。
再次,科技要素指标在2006年开始为正数,促使六安市在此后农业竞争力稳定发展。而科技要素在2007年之后影响力更是逐渐增大,到2009年超过结构要素指标的影响力,此后,科技要素的影响与基本投入指标和结构要素指标不相伯仲,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这说明,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申请农业相关专利和商标等措施能为六安市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注入新动力,正逐渐成为六安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最后,在5大要素中,相关度较小的是基本产出指标和成长要素指标。这说明,区域农业总产值越大,并不一定意味着区域农业竞争力越强。这验证了六安是农业大市而非农业强市的观点。而农民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非农收入,这导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增加并没有直接造成六安农业竞争力增强。
三、对策
六安要成为农业强市,必须走特色农业之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首先,政府应挖掘可培育的特色农产品,鼓励相关农户、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积极申报质检、工商和农业三部门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系统。六安在申报农业系统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系统方面比较缺乏经验,可多向国内农业强省如山东和河南等地学习优秀经验。其次,对于已经获得授权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尤其应该注重加强质量监控。先完善相关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刚挂牌成立的六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的作用;再对相关各方进行宣传培训,力争打造“一村一品”或“一镇一品”的局势。再次,应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和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效应,带动六安特色农产品形成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六安市农业竞争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政府应该组织参加各种展会和推介会,有效宣传六安的本土优质农产品,打造其“绿色”、“有机”、“生态”的产品和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对六安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从而促进我市相关企业和生产农户申报和维护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积极性。
[1]游士兵,肖加元.农业竞争力的测度及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7):147-152.
[2]陈卫平,赵彦云.中国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农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管理世界,2005,(3):85-93.
[3]张道金.农业竞争力理论评析[J].农业经济,2006(8):39-40
[4]周灿芳,傅 晨.我国特色农业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8,(9):157-161.
[5]滕明兰.广西特色农业竞争力评价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897-4899
[6]李 怡,赵泉民.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时间序列分析[J].财贸研究,2007,(5):29-35.
[7]葛干忠.中国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1.
[8]王 文,方维亮.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安徽农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4-27.
[9]万 青.六安市农业竞争力的测度与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2):138-141.
[10]张荣生.特色农产品产业竞争力分析——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