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报酬差距的影响途径分析

2013-09-20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技术性差距劳动力

张 键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231100)

0 引言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当前东亚国际分工网络中广泛开展的现象。东亚国际分工网络呈现3个特点:首先,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4位数的30种产品占区域内贸易的一半以上。在这些产品中,电子类产品占有重要地位,这类产品作为产成品的零部件,即中间产品在东亚地区的交易十分活跃。第二,东亚国家区域内贸易品的构成与东亚国家与区域外国家的贸易产品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第三,中国吸收的FDI和进出口额持续增加,但相对进口额来说,对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的出口额却在下降。由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联性极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东亚区域内贸易的主导形式,是东亚垂直型国际分工模式的具体体现。在这种分工模式下,多数日韩跨国公司把东亚作为其出口基地。东亚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成本优势,这些国家从日韩等国进口中间产品组装成产成品出口到其他地区。产品生产的模块化特征使得生产环节的分割和在东亚各国间的分配成为可能[1]。

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中,国际贸易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至关重要。一国劳动力可划分为技术性劳动力和非技术性劳动力两类①。在过去10年间,劳动力报酬的差距已经成为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要素。根据Xu和Li(2007)的测算,从1997年到2000年中国的劳动力报酬不平等程度以平均11%的速度增长[2]。那么,这种劳动力报酬的不平等化加剧的趋势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怎样的联系呢?深尾京司、石户光、伊藤惠子、吉池喜政(2003)对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进行了研究,认为最主要的效应是导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增加[3]。Freenstra和Hanson(1996)指出,80年中后期,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和墨西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性劳动与非技术性劳动的相对工资都出现上涨。在美国和墨西哥紧密的贸易联系中,中间产品贸易十分活跃②。随着各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垂直型投资不断增加,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展开。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要素密集程度的变化会导致对技术性劳动和非技术性劳动的需求发生变化。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性是,在劳动力供给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会导致劳动力报酬的差距扩大[4]。

一、简单的中间产品贸易模型

中间产品贸易模型是由Feenstra和Hanson(1996)提出,其目的在于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型产业内分工为依据(以典型的美国-墨西哥贸易关系为例),说明两国技术性工人相对工资的提高[4]。

假设有3种生产要素:非技术性劳动L、技术性劳动H和资本K,3种要素的收益分别是w,q,r。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品用指数z表示,其中z∈(0,1)。在这一系列生产行为里,越是靠近1的行为的技术密集程度越高,越是靠近0的行为的技术密集程度越低。用X(z)表示这一系列生产中每一种产品的生产数量;用aH(z)和aL(z)分别表示生产单位X(z)所需要的技术型劳动和非技术型劳动。

生产一单位X(z)的最小成本可表示为:

我们可以用图示说明每种投入品生产的最低成本区。在要素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公式(1)表示的成本函数可以描绘出本国的成本曲线CC。当发生跨国间的产量分成行为时便确定了外国成本曲线C*C*。C*C*曲线和CC曲线最多相交一次。在图1(左图)中,给出两条成本曲线的唯一交点Z*,对所有的Z′<Z*,外国的单位成本都低于本国,所以本国内将会把[0,Z*)区域内的这部分业务外包到成本低的国家生产,即国外专业化生产[0,Z*)区域内的中间投入品。而对所有的z′>z*,国内的单位成本比国外要低,所以国内将专业化生产(z*,1]区域内的产品,从而也就产生了中间投入品贸易的问题。根据两国专业化生产的区域可以分别计算出两个国家对技术型劳动的相对需求。那么本国对技术型/非技术型劳动的相对需求是:

图1 外包生产和相对工资的确定

外国对劳动的需求D*(z*)也可以用公式(2)的形式表示,只是积分区域换成[0,z*)即可。对劳动的相对需求是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关联的,如图1(右图)所示。可以证实,贸易双方国家对技术型劳动的相对需求D(z*)和D*(Z*)会随着技术型/非技术型劳动相对工资的上升而上升。

如果资本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假设本国资本收益r小于外国资本收益r*,所以会有一些资本从本国流入到外国,使国内资本存量减少而国外资本存量增加,从而使本国资本收益率r提高,外国资本收益率r*降低。从图2(左图)可以发现,r的增加使成本曲线CC上移,r*的降低使成本曲线C*C*下移。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两条成本曲线的交点从z*移动到z′。因此,国外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范围扩大到[0,z′],而国内专业化生产的范围缩小到(z′,1]。这样对每个国家对劳动的相对需求都会产生影响。

图2 外包生产和相对工资的变动

对本国来讲,中间品生产范围从(z*,1)缩小到(z′,1)。外包出去的(z*,z′)区域内的生产是比仍在国内进行的生产的技术密集程度要低,因为发达国家总是把技术密集程度最低的生产转移到国外进行。这样就降低了国内对非技术性劳动的相对需求,而增加了对技术性劳动的相对需求,从而使图2(右图)中的曲线D(z*)向右移到D(z′),而国外增加的生产(z*,z′)比原来该国生产的技术密集程度要高。

二、结合中国情况的分析

Freestra和Hanson(1996)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促成了国际分工细化、国际生产分割和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正表现为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并不是非技术性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导致了大规模的中间产品国际贸易。他们认为,这种中间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生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虽然不及其在发达国家的生产环节,但将比原先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具有更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性,因此,需要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技术性劳动力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对技术性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将提高其相对工资。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有说服力的,比较好地说明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垂直型分工的原因和由此产生的福利效应。但有几点需要修正以便更符合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首先,中间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仅横向上要与原先在发达国家生产的要素密集度进行比较,而且更需要在时间的纵向上,与发展中国家原先的生产状况进行比较。由于发达国家与中国处于落差较大的分工档次,技术和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即使我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也无法使中间产品达到发达国家最终产品的标准。由此,跨国公司既要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又要使中间产品出口的规格标准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就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产品标准。而中国的中小企业为了加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环节也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档次。在这种情况下,中间产品的生产已经比原先的产品在规格上提高了档次,具备了更多的技术含量。但是这种中间产品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它与发达国家的产品比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它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与本国原先产品相比较其资本和技术含量更高而已[5]。

虽然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因为技术含量不同,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同,因而会造成劳动者报酬的差异。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华跨国公司会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如加强人员培训,在招聘环节注重劳动者素质,求助猎头等。另一方面,本土企业为了加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也积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达到跨国公司最终产品的要求。

其次,从跨国公司内部微观管理来看,外方管理和技术人员与中方管理和技术人员工资的不断接近亦造成技术性劳动力与非技术性劳动力收入差距的扩大。如果公司内部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正确完善,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方技术和管理人员与中方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差距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两者有缩小的趋势。因为如果两者的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内部的团结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有负面的影响。由此,作为技术性劳动力的中方技术人员工资的提高也将引起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劳动力的工资差距扩大[6]。

最后,在Freestra和Hanson认为产业内贸易导致行业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相比,本文延伸了一步,认为行业内不平等程度的扩大会进一步造成行业间不平等程度的扩大③。影响机制在于,高端的制造业往往具有垂直型产业内分工的特征,而这类制造业具有更为强烈的规模经济效应。在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程度必然远大于其原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的升级必然带来对熟练劳动力的要求提高,从而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相对工资水平。

三、实证分析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内各细分行业的相关指标为研究对象④。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可以分为31个分行业。根据海关HS1996的分类,将进出口商品分为22类,98章,6633个税目。两种标准的分类方法不同。本文以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标准将HS1996下的商品重新分类整理,最终共选取23个行业进行计算研究。现确定以下研究变量[7]:

(一)制造业技术性工人相对需求

在技术性工人和非技术性工人供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技术性工人的相对需求决定劳动力报酬的差距。Feenstra和Hanson(1996)在其成本函数中认是行业n支付给技术性工人的报酬在总劳动成本的比重。其中w 、H 表示行业n中技术性工人的平均工资和人数,wL、Ln表示行业n中非技术性工人的平均工资和人数。经过变化,。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中技术性工人非技术性工人的人数比例可以基本从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获得。各细分行业相对工资的数据无法直接获得,故我们采用变通的形式, 设 定⑤,这样就确定了相对需求差异Sn。

(二)外商直接投资FDI

Feenstra中间产品贸易模型中,FDI的流动是造成劳动力成本曲线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选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FDI)作为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自变量。上文已经说道,基于产品功能配套和公司内部和谐管理的考虑,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的企业进行生产,其本质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相对于中国原有产业要先进。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我们无法查到制造业23个细分行业的FDI流入量,只得采取了代替指标,即采用制造业23个细分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商资本与制造业外商资本总额之比作为自变量。计算数据的来源是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产业内贸易指数能够反映国家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加工组装而出口产成品的程度。由于Feenstra中间产品模型最终还是研究产业内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问题,因此,我们选用产业内贸易指数作为自变量来衡量其对相对工资的影响程度。我们选择使用IIT指数来解释相对工资差距以后,就不再单独把产品的进口或出口作为自变量。计算数据的来源是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

(四)资本产出比K/Y

这一自变量是Berman,Bound和Grilliches(1994)在其收入分配模型中提出的[9],Feenstra的模型也有提到。资本产出比表示一定量的产出由一定量的资本存量提供,资本存量与所提供的产出比率为资本产出比。这里,我们的计算方法是用固定资产净值余额除以工业增加值得到。数据主要是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根据上文介绍的选取变量,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i=1,2,3,……,23,t=2002,2003,……,2011。各变量含义如下:

Si,t表示t时刻i行业技术性劳动力与非技术性劳动力的相对需求;

FDIi,t表示t时刻i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制造业外商投资总额中的比重;

IITi,t表示t时刻i行业产业内贸易指数;

(K/Y)i,t表示t时刻i行业的资本产出比。

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对2002至2011年23个制造业细分行业230个样本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1):

制造业中,食品制造业的回归方程形式如下:

加权条件下的模型检验结果如下(表2):

其他行业模型则依此类推。

从整体上看,回归模型的效果不错。从t检验值来看,5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不为零。R2=0.9419,说明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非常好。对DW值进行检验,T值(样本数)为230>100,K(变量数)为4,在a为0.05的水平上,查表得Du=1.69<2.54,所以本文的回归结果可以拒绝a为0.05的假设检验,即可以确定残差不存在自相关。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1)FDI流入制造行业对华进行垂直生产型投资对技术性劳动力与非技术性劳动力报酬的影响比较大,自变量系数达到0.5345的水平。这一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在华进行垂直生产型投资地区加速了技术性劳动力相对工资的提高。

(2)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技术性劳动力相对收入的提高有正面作用。结果无疑说明了产业内贸易,在中国主要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扩大了技术性劳动力与非技术性劳动力的收入差距[10]。而这一点恰恰与FDI拉大了相对工资差距的论断相互呼应。

表1 模型估计结果

表2 加权条件下模型检验结果

(3)资本产出比与技术性劳动力的相对工资的提高是负相关的。就我国而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大量FDI的流入,这一比率确实在下降。这印证了我们的结论,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一定量的产出对资本的要求在不断降低而对技术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反映出资本对技术性劳动力的替代性而非互补性。

四、结论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内部经济均衡的重大影响,表现为国际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开展会造成劳动力报酬差距的扩大。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先在行业内部发展,而后会扩展到行业间。本文以制造业内部23个细分行业为例,重点研究行业内不同要素所有者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且以技术性劳动力和非技术性劳动力收入的差异代替劳动要素所有者和技术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差异。在华外国垂直型生产投资不仅会产生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而且会使中国的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体系。伴随这一过程的是中国从他国进口的中间产品及其加工组装的工程虽然仍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但相对原先同类产品的生产却具有更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为了完成中间产品的加工组装过程,企业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超过对非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再加上跨国公司内部人员工资的调整,技术性劳动力对非技术性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可能逐渐扩大。并且,这种源自行业内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延伸至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本文所进行的计量回归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观点。

注释:

① 至于划分的依据,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将获得高中文凭以上学历的劳动者称之为技术性劳动力,其余称之为非技术性劳动力。本文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对我国制造业中的技术性劳动力与非技术性劳动力的划分即按此标准。

② 严格的说,中间产品贸易并不等同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考虑到两者均以垂直型分工和产业内交换为主要特点,故在下文的分析中并未作严格区分。

③ 当然,这里的收入差距仍然是指技术性劳动力和非技术性劳动力相对报酬的差距。

④ 根据外贸统计和相关研究,制造业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故以此行业为研究对象。

⑤ 这样设计的依据是考虑到对技术性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增加会使行业内这部分劳动力的数量份额增加,而技术性劳动力相对报酬的增加也会引起行业劳动报酬的相对增长。

[1]斯蒂格利茨,尤素福.东亚奇迹的反思[M].王玉淸,朱文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Wei Li,Bin Xu.Trade,Foreign Investment,and China's Wage Inequality[C].Centr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JEL classification:F1,O1.2003.3.

[3]Kyoji Fukao,Hikari Ishido,and Keiko Ito.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sia[J].Japanese Int.Economics,2003(17):468-506.

[4]Feenstra,Robert C.and Gordon H.Hanson.Foreign Investment outsourcing and Relative Wages[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olicy:Papers in Honor of Jagdish Bhagwati.MIT Press.1996.

[5]张 捷.东亚国际分工体系的演变与中国的政策选择[J].当代亚太,2005(8):5-12.

[6]杨蕙馨,李春梅.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及工资差距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3(1):51-63.

[7]张 键.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报酬差距的影响——基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实证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85-91.

猜你喜欢

技术性差距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关于吹牛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变电站基础工程冬季施工经济技术性比较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