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2013-09-20张俊峰许现伟
张俊峰 许现伟
近几年在临床上抗菌药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应用率的增加,使得细菌耐药性也逐渐增强,给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的控制菌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在临床上肠杆菌属于常见耐药菌,为抗感染治疗中的重点[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结果与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集的236株菌株展开了ESBLs和AmpC酶检测实验和药敏实验,现汇报实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患者标本培养的肠杆菌,抽取236株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大肠埃希菌85株,克雷伯菌67株,沙雷菌属26株,柠檬酸杆属18株,耶尔森菌属14株,变形菌属9株,其他17株。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菌株分别采取用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和双纸片确诊试验对AmpC酶与ESBLs表型进行检测,统计检出率,而后展开药敏试验,对比分析产酶均与非产酶菌的实验结果。
1.2.2 检测方法 ESBLs检测:采取双纸片确诊试验进行检测,即纸片扩散法进行表型筛选,经确证实验进行检测,在筛选时头孢他啶抑菌环直径≤22 mm,头孢噻肟抑菌环直径≤27 mm,则表明菌株可能产ESBLs,在确证实验时,在上述药物中加入克拉维酸后同没有加克拉维酸抑菌环进行比较,增加值在5 mm或以上者证实为产ESBLs。
AmpC酶检测:采取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进行检测,即纸片扩散法进行表型筛选,而后经改良Hodge试验进行确证。筛选时纸片扩散法头孢西丁抑菌圈直径不超过18 mm者可能产AmpC酶,确证试验时头孢西丁抑菌圈变化值在2 mm以上者证实产AmpC酶[2]。
1.2.3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采取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测定,质控菌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SBLs和AmpC酶检测结果 经统计,本组236株菌株中检出AmpC酶菌102株,检出率为43.22%;检出ESBLs菌120株,检出率为 50.85%。其中单产 AmpC酶菌 92株(38.98%),单产 ESBLs菌110株(46.61%),产 AmpC酶和ESBLs菌 10株(4.24%),不产 AmpC酶、ESBLs均 24株(10.17%)。
2.2 药敏试验 单产AmpC酶菌、单产ESBLs菌以及产AmpC酶+ESBLs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阿米卡星以及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非产AmpC酶菌高(P<0.05),所有肠杆菌对青霉素均有较强耐药性(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ESBLs为质粒介导的,可以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水解作用的一种β-内酰胺酶,其能够在菌株间转移以及传播。AmpC酶则是由肠杆菌、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一些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一种β-内酰胺酶,且可以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环类以及头霉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显著的耐药性,其底物谱较ESBLs更宽,并且对酶抑制剂不敏感[3]。临床研究证实产生酶的菌株一般在病情重、住院时间长以及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中比较多见,并且在经常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者是免疫缺陷者中的检出率也较高。目前在临床上肠杆菌为常见的一种耐药菌,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其耐药性原因进行探讨的目的,对236株菌株展开了AmpC酶与ESBLs表型检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最终发现,本组AmpC酶检出率为43.22%,ESBLs检出率为50.85%,且单产AmpC酶菌、单产ESBLs菌以及产AmpC酶+ESBLs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阿米卡星以及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非产AmpC酶菌高。由此可知导致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因素为产AmpC酶与ESBLs,因此在今后的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应对其给予关注,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率。
[1] 严子禾.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临床检验杂志,2008,26(06):450.
[2] 周志慧.两种检测阴沟肠杆菌AmpC酶方法的比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25(05):88-90.
[3] 罗兰.肠杆菌科菌持续产AmpC酶的检出及耐药分析.临床检验杂志,2010,22(0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