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导致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
2013-09-20张小敏李冰
张小敏 李冰
子宫内膜息肉可生长于子宫壁的任何部位,可单发、多发,好发于35岁以上妇女。单发较小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诊断性刮宫后发现,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多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为主要临床表现[1]。本研究中,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子宫内膜息肉所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给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子宫内膜息肉所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每组各40例。
40例对照组,年龄29.0~56.0岁,平均(40.5±4.0)岁;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8.0~65.0岁,平均(40.0±4.0)岁。在年龄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宫腔镜电切术方法 术前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宫颈刮片、B超,以及病理检查等各项常规检查,使用5%葡萄糖作为膨宫介质,压力维持在80~100 mm Hg,应用德国wolf公司生产的宫腔镜及配套设备。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2%利多卡因行宫颈管黏膜表面麻醉,依次探查宫颈管、宫颈内部,密切观察、记录宫腔形态、深度、黏膜颜色、厚度,以及内膜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增生、内膜癌等,进行取样,进行病理学检查。探查后,对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实施蒂部切除,必要时在应用大弯钳摘除、蒂部切除术后,再行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内膜电切时,由上而下,由后而前,深度以子宫内膜下3 mm左右为宜。
1.3 观察指标 及治愈判定标准:对两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治愈: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息肉患者,术后月经量减少,或者月经量正常,月经周期正常,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术后无月经或月经稀少。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治愈率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向宫腔、宫颈突出的良性结节,主要由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形态多样,可见血管纹。子宫内膜息肉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也可以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当息肉表面破溃时,才会出现不规则流血,形成间歇性、少量出血[2]。
宫腔镜检查能够在直视状态下,观察整个子宫腔,对于宫腔内息肉的检出率相对较高,并且定位准确,还能够通过活检取样,及时进行病理定性,根据结果采取相应手术方式,给予手术切除,是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方法。
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与炎症,以及雌激素水平分泌过高导致的内分泌紊乱有关,是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症的主要原因[3]。传统宫腔凉性疾病的治疗,都是通过诊断性刮宫、药物治疗等综合处理,治疗无效时给予子宫切除术。近年来,随着宫腔镜的引进和推广,宫腔镜手术切除术以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成为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不仅完成了病灶的切除,还保留了子宫,维持了子宫的生理功能,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质量。另外,宫腔镜电切术减小了手术风险,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更适用于年老、不能耐受开腹手术患者。
宫腔镜电切术常见并发症有子宫穿孔、出血、水中毒、感染,以及低钠血症等。在实施宫腔镜电切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必要时进行B超、腹腔镜监测,在切除宫底及两侧宫角内膜时,避免损伤临近组织,电切深度不易过深,出血点及时电凝止血,避免术中大出血。控制宫内压、灌注液量,最好手术时间控制在1 h内,术中严格监测输注和回收液体量,一旦发生低钠血症、水中毒,立即停止手术,纠正电解质紊乱。术后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所以,术前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术中操作轻柔、准确,术后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定期随访,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治愈率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总而言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所致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 徐英霞.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临床合理用药,2012,5(3):117.
[2] 卢焕霞.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1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10(2):59.
[3] 姬春梅.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引起异常子宫出血580例疗效观察.吉林医学,20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