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语电视新闻 共促社会和谐发展
2013-09-20白瑞霞
白瑞霞
(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郑州450044)
新闻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舆论工具。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内各级电视台开辟的手语新闻栏目多达100多个。这些手语电视新闻栏目中出现了手语译员的身影。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全国两会及十八大会议开幕式中,也出现了手语译员。可以说,手语译员日益为人们了解和熟悉。
手语电视新闻栏目中的手语译员的主要作用是把播音员播报的内容用手语同步翻译出来,让聋人及时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情。有了手语译员,聋人可以与健听人一样及时获取各种时事讯息。时至今日,各级政府开办和发展手语新闻节目耗费了不少的公共资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目前对手语电视新闻的调查结果来看,这些节目在聋人群体中的满意率并不高(53.7%)。不满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看不懂译员的手语”,其次是“屏幕太小”和“译员速度过快”等。
一、手语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一)译员屏幕偏小,导致受众视觉疲劳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每天傍晚18:00—19:00时播出的“共同关注”节目中,手语译员的屏幕处于整个电视屏幕的左下角。播音员大幅画面与手语译员的过小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1)。我国各省市级电视台手语新闻中的电视译员所占的画面大小与央视大同小异。手语译员在打手语时,由于屏幕过小,译员手势的幅度只能局限于有限的范围之内。手语没有标点符号,译员手势动作频率高,受众在视觉上容易产生疲劳。根据翻译需要,译员要做身体转位等动作,由于屏幕过小,受众有时不易辩认这些动作,导致其理解困难。从手语新闻屏幕的整体效果来看,给受众最明显的感受是费眼、费神、费力。
图1 CCTV13“共同关注”截图
(二)译员翻译内容不准,导致信息缺失
电视手语译员在将播音员的有声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时,有时缺乏对源语信息的准确理解,造成目的语信息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手语词汇表达缺乏准确度。如CCTV13“共同关注”节目中的手语译员把播音员播报的“50人受伤”中的“受伤”打成了“损失”的手势,把“热带气候”打成了“气/交流”的手势,把“日子过得紧巴巴”中的“紧巴巴”打成了“急躁”的手势,把“蛤蟆”打成了“野兽”的手势等。其实这些汉语词汇在《中国手语》词典中或聋人群体中都有特定的打法。(2)句子翻译缺乏完整性。如译员将“吓人一跳”打成了“奇怪”的手势,且译员面无表情;将“感谢您的收看,再见”打成了“全部/停止/再见”的意思,有时“谢谢”一词遗漏,有时把“稍候是新闻联播,别走开”这句话干脆忽略。(3)译员表情缺乏表现力。无论播音员播报的是令人痛心的事还是令人高兴的事,译员的表情始终中性或始终面带微笑。孰不知,在聋人手语中,面部表情是重要的语言要素。(4)使用手势汉语过多,自然手语较少。如“防火、防盗、防诈骗”和“不要上当受骗”两句,手语译员打出的均是汉语语序。聋人手语的表达遵循事件在视觉中的时空发展过程,必须以视觉语言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防火、防盗、防诈骗”正确的打法应为“火/防,盗窃/防,诈骗/防”,同时在打这句话时还要伴随身体的左右转位。“不要上当受骗”中的“不要”应置于句末,正确打法是“上当/受骗/不要”。译员过多使用手势汉语,容易造成聋人理解困难。
(三)译员不适当中止翻译,导致信息缺乏完整性
CCTV13“共同关注”节目时常插播人物即时采访内容,电视台可能考虑到一些观众听不明白某些地方话,故屏幕下方总会打出被采访者的说话内容。每当这个时候,手语译员的眼睛便盯着被采访者或屏幕下方的字幕,暂时中止翻译。手语电视新闻是为聋人群体服务的,如果手语译员这个时候停止翻译,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聋人或文盲聋人只能望电视画面兴叹,从而丧失了对该信息的知情权。
(四)译员服饰色彩搭配不当,干扰视觉信息的接收
特殊的工作环境要求手语译员身着没有花纹的深色衣服。因为中国人的肤色接近黄色,背景应为深色才能明显衬托出手的动作。电视手语译员的服装在与新闻节目定位保持一致,注重服装简约、稳重和大方的同时,常忽视了服装的颜色搭配要求。我们在手语新闻中时常会注意到个别译员出镜时上衣颜色较浅,还有的译员虽然服装颜色为深色,但领口一圈却是浅色的,再配以深色的内搭,让人看起来眼花。浅色的服装与黄肤色的手搭配,让以视觉为主要接受信息渠道的聋人在辨析手势语时较为费力,易造成其视觉疲劳和注意力分散。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手语翻译员培训体系
1.增加手语语言学知识
手语是在聋人之间或在健听人与聋人群体交流时使用的一种视觉符号语言。手语通过综合使用面部表情、手形、手/胳膊/身体的方位和运动来流利地表达思想。手语和汉语是两个独立的语言体系。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家已经从法律上承认手语是一种语言。2006年,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中国是缔约国)中明确规定“残疾人特有的文化和语言特性,包括手语和聋文化,应当有权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获得承认和支持。”我国由于手语研究起步较晚,手语研究成果较少,导致很多健听人对聋人手语存在偏见。其实,中国手语有自己的构词构形规则,不依附于汉语而存在。聋人手语同有声语言一样能够表达细微的情感和抽象的概念。
当前,国内存在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两种说法。自然手语是聋人在典型交际情况下使用的手势视觉符号系统。手势汉语是按照汉语语法打的,是对汉语的手势符号化,它的基础是汉语,但它不是真正的手语。电视手语译员多使用手势汉语,而聋人多习惯打自然手语。聋人看不懂电视手语译员手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手语译员使用了手势汉语。手语翻译涉及听觉和视觉两种不同的语码转换,例如“我叫张红”,聋人习惯将其打为“我/张红”或“我/名字/张红”,汉语“叫”在手语中容易产生歧义,故不打出来。手语译员深入学习和了解手语,有助于把播音员的每一句话准确地转换成以视觉为导向的聋人自然手语,这才能让聋人看得懂,才能让聋人接收到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
2.熟知手语翻译员守则
手语翻译是指在一种口语与一种手语之间或一种手语与另一种手语之间进行互译的活动。2007年1月11日,劳动和社会就业保障部发布“手语翻译员”这一新职业,至今已经有六年的发展历程,但目前手语翻译还没有形成广泛的人才市场和职业群体。在中国,手语的语言地位尚未得到明确的法律承认,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手语翻译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大家熟悉的教师、医生等职业都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但是,目前国内手语翻译员资格认证、质量监控以及译员聘用系统还不够健全。
电视台在选用手语译员时多以长相和打手语是否漂亮为重要标准,且手语译员多为聋校教师。一般人认为聋校教师担任手语译员最为称职,其实不然,每个职业都有相应的行为规范,担任手语译员必须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不能仅仅认为会手语就是一个合格的手语译员。教师和手语翻译是两个不同的职业,职业守则自然不同。我国目前对手语翻译员制定了十条守则,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其中包括:为当事人保密;客观忠实地翻译;要尊重听障者;要忠于职守;要从容以待,精神饱满;要净手打手语;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不宜中断翻译而旁顾;避免或调整一些不宜进行翻译的场合;要融入听障者社会。守则对译员自身素质、翻译质量、工作场合等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电视手语译员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二)手语译员应广学博览
1.提升文化素养
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极为丰富,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天文、地理、医学等专业术语在新闻中都可能随时出现。目前,中国手语词汇的“贫乏”是客观存在的,很多汉语词汇在手语里找不到对应的手势。在我国手语翻译培训还不能做到区分专业领域的今天,手语译员要随时根据新闻中出现的专业术语以及疑难词句进行手语的临时编创。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电视手语译员,广泛阅读、博闻强记、融会贯通是基本功。电视手语译员对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社会风情、天文地理等都应有一定的涉猎,使自己成为门门都要懂一点的“杂家”。只有知识面宽,兴趣广,才能在翻译中厚积而薄发,避免出现“手不达意”的现象。
2.广泛积累手语词汇量
有声语言有方言,中国聋人手语也有方言。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系手语和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方系手语是在我国影响最大的两个手语体系。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聋人数量众多,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满足两千多万聋人受众的需求是很难做到的。在中国手语还没有做到完全统一的今天,方言手语依然存在。作为电视新闻手语译员,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手语译员,仅仅掌握《中国手语》中的5000多个词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聋人群体中的习惯打法和地方手语,以弥补规范手语的不足。如湖南“衡阳”的手势在《中国手语》中没有,译员如果打手指语“h/y”,聋人不易看懂,而当地聋人的打法是“左手五指张开,指尖朝前;右手拇指贴于左手掌心,其余四指张开,指尖朝前,左右晃动两下”,这种打法是借用“衡”字中间上半部分“鱼”的打法。由于电视手语新闻节目不能进行现场信息的反馈,因此,手语译员打出的每一个手势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这就与播音员不能说错一个字或一个词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电视新闻手语译员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增强手语译员心理素质
心理学家认为,造成人心理压力的因素主要包含精力集中、信息密集、身心疲劳以及工作环境封闭。手语译员将这几个因素集于一身,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同时由于媒体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较高,手语译员常常缺乏准备时间,再加上新闻行业工作时间不规律,这都使得手语译员的工作强度较大。这样的工作环境对手语译员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只有培养手语译员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其临场反应能力,才能使其精确地进行手语与汉语的转换。
(四)扩大手语译员屏幕
新闻媒体的语速较快,信息密集,导致手语译员的手势转换频率高,又由于手语译员画面过小,极易让聋人看得眼饱脑涨。2012年11月1日网上疯传的视频新闻《纽约市长记者会遭女手语翻译抢镜》深得聋人朋友欢迎(见图2)。
图2 美国视频新闻
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是视频中的手语译员所占的画面大,受众可以清楚地看到译员丰富的表情。大画面和出色的翻译使该译员成为记者会中的一个亮点。手语是一种无声的视觉语言,聋人手语中的手形、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都是手语表达的一部分。目前,国内手语新闻基本都是采用后期抠像的办法把手语出像画面叠加到事先做好的口语新闻带上,但是,这样时常会造成手语译员画面太小,导致受众看不清楚其手势及表情。意大利、奥地利、英国等国家的手语新闻节目多采用双屏播出的方式,手语译员占到画面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见图3)。
三、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愈加提倡人文关怀,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中要求残疾人“获得以无障碍模式提供的电视节目、电影、戏剧及其他文化活动”。2012年第二十二个全国助残日强调“办好已有残疾人专题栏目和手语新闻栏目,不断提高栏目质量”。手语是聋人获得文化知识和讯息的主要途径。手语译员是搭建聋健沟通的媒介与桥梁,是社会给予聋人群体社会关爱的体现,更是促进无障碍交流的社会人文环境的体现。有了手语译员,聋人群体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手语电视新闻在发挥其舆论宣传功用的同时,更应凸显以视觉为主的高科技传播媒体的优势,更好地为聋人群体服务。让我们共同用爱和责任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让聋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参与、共享”。
图3 国外电视手语新闻列举
[1]肖晓燕,李飞燕.媒体传译的质量评估[J].中国翻译,2011(2):68-71.
[2]张宁生.手语翻译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继红.手语翻译与口译的异同[J].中国特殊教育,2009(8):20-25.
[4]沈玉林,吴安安,褚朝禹.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白瑞霞.电视媒体与聋人手语之路[J].新闻爱好者,2010(1):40-42.
[6]李其敏,黄炜,吕蔚.手语电视新闻快捷制作方法[EB/OL].(2009-5 -26)[2012 -12 -22].http://www.imaschina.com/html/Post/2009 -5/26/23_01_23_563.html,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