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微博元年”的新闻业务——对新型网络社区建设的运用和思考
2013-09-19谢孟倩
谢孟倩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谈 到 当 今 的 网 络 ,“The Newtype”、“online community”、“Virtual Communities”等各种说法不断刷新,总之,关键字为:“网络”、“社区”。
目前全球范围的社区网站已然蓬勃,美国的Facebook、Myspace、Bebo、Xanga、Friendster,法 国的Meetic,韩国的Cyworld以及中国的weibo,都正不断刷写着网络社区的传奇。
中国互联网的社区化进程则不仅仅是门户网站的社区化,搜索引擎、网游、IM工具均是如此。其中囊括了这些功能的社区化进化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百度。
1 小众分众化优势——有问题“百度”一下
百度的社区问答体系“百度知道”、“百度百科”以及“百度贴吧”是最典型的代表,三者均通过搜索引擎实现信息检索。在这里,将重点放在“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百度旗下的独立品牌,自2003年12月上线以后,以其开放的社区形态取得巨大成功,一跃成为目前全球最大中文社区。目前活跃的贴吧总数已经超过20万,活跃的用户数每天在2千万左右(我们可以将百度贴吧称之为是中国最大的网上分类社区),日均流量大概是2.5亿。
这是一个基于关键词搜索的主题交流社区,只要用户输入想要的关键词,即可通过模糊搜索的形式搜到所有与该关键词相关的主题贴吧。
形象的说,贴吧就像一个个“主题公园”,让那些对相同话题、某个新闻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地域、某种产品、某个电视剧甚至某种共同的情感(ps:表白吧、开不了口吧等等)有着共鸣的人们聚集在一个在线交流平台,方便地展开交流和互相帮助。
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与搜索引擎紧密结合,可迅速、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自动生成讨论区,用户能立即参与交流和讨论,发布自己所拥有的其所感兴趣话题的信息和想法。这意味着,如果有用户对某个主题感兴趣,那么他立刻可以在贴吧上建立相应的讨论区,贴吧的使命是让志同道合的人相聚在一起。
进行搜索不难发现,这种小众分众化的优质特性已经被各行业的人们善加利用,新闻从业者也不例外。
图1 百度贴吧——编辑吧、中国记者、记者吧
百度贴吧的社区几乎涵盖了目前中国所有的行业。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行业关键字后,即能找到自己的圈子,和同行进行交流。这一点和后来的腾讯微博“市集名单”、新浪的微群相似(用户通过为自己贴上相同标签找到和自己有相同爱好的朋友,相应的话题全部聚拢在微群里面。让志趣相投的朋友们通过广播的形式互通有无),但贴吧是一种多对多、脸对脸的公开交流,而微博则偏向于一对多、背对脸式的交流,对没有“关注”的用户信息,则会进行屏蔽。
另外,贴吧的这种分众化探讨问题带来的优势,以及小众化细致的分类也为新闻工作者搜集各个领域的信息带来的便利(ps,在专业领域的贴吧就某一模糊的问题发帖求助),有助于记者更深刻地了解该领域的特性,写出更专业的报道——贴吧是记者的专业分类智囊团。
记者是杂家,对专业很强的行业规则只是粗浅的了解,要写出有深度的分析报道还需要多年的钻研和经验,因此在报道中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需要除了需要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以外,在贴吧中发帖求助相关从业人士也是个明智之举。
例如要写一个关于房地产的报道,记者不是很清楚还贷问题,就可以在经济学吧中请教经济专业的网友,热心网友很快就会用通俗的话语来解答疑问,并从他们的经验之谈中可以发现很多可以借鉴入稿子的东西。
网络的交互性和低准入在给记者带来方便的信息的获取方式的同时,同样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信息该如何验证它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并无从考证网友的回答就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匿名性我们无法获知对方的身份。在浩如烟海的网友留言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又有多少呢?
对此,笔者在百度 “传播学吧”、“新闻学吧”、“新闻采编吧”等贴吧就网友向百度贴吧发起求助的比例、使用几率以及求助实际功效这三个问题发起了投票。
(问题一)会选择来百度贴吧发帖求助吗?
(问题二)你觉得吧亲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吗?
(问题三)回答有用的时候多还是无用的时候多?
投票结果显示:66.6%的网友表示会在用尽所有办法但还是无法解决的时候来发帖求助。超过一半人数认为贴吧求助帖有帮助,从中汲取了不少经验,集思广益。19%的网友认为基本没什么用,问题很多时候还是那个问题。只有4.7%的网友认为根本没用,几乎都是吧友的水帖,即使真有有用信息也被水帖淹没了。最终投票显示认为发帖求助有帮助的人数要远远超过认为没帮助的人数。
其中,有网友留言称,比起贴吧、知道,百科有时候会更加好用:
“百科我一般都是直接[百度一下]然后出现的答案我都会看看大多数都会有答案,什么天涯,百度知道,问问,好多地方都有。相比网友零散的回答,百度百科的答案更加系统详细。”
可见当前中文社区已经成为人们寻求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常用手段,“有问题,百度一下”也成为网友的普遍共识。
在发现、获取新闻由头方面,事实已经证明记者完全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
然而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记者还需要灵活运用搜索工具和方法。
当前出现的微博,恰好为记者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微博的“身份认证体系”使得信息来源更加可靠权威。热点话题榜单以及其短小精悍的微博言简意赅的特性使记者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之中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判断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记者可以快速判断出消息是否有价值。
2 2010年最“给力”媒体是神马?围脖!!
2010年,被称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微博元年”。“围观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当今最给力的媒体不是报纸、电视、博客、播客,而是微博。
2.1 源起Twitter
自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Obvious公司推出Twitter服务后,这种可以通过即时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信息传播方式便像“twitter” 、“twitter”般短而快的鸟儿鸣叫声一般,在全球各地传播开来。
2.2 国内概况
2009年8 月 ,“新浪微博”内测版正式投入使用,这个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使微博正式进入大陆网友的视野。随后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也纷纷开启测试版微博应用平台。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如人民网也于2010年2月1日正式对外公测,专门的微博网站雷猴、饭否、嘀咕和各种行业性微博地方微博例如海豚微博、上海滩、金羊微博、齐鲁微博等纷纷在各地雄起并出现一片红火的局面。
只要能上网,就可以通过这短短的140个字来传递消息,随时随地与关注对象保持联系。 短小精悍、快捷便利的微博使信息更具穿透力。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采用平行交互式发散。互联网平等、公开、互动的特点被微博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3年“两会”期间,各省门户网站纷纷开辟“微博问政”,记者微博报道两会。两会很多热点话题就来自微博,记者们纷纷开设微博,众多鲜活的两会新闻受到追捧;多家报纸开设微博版面,搜集刊登源于微博的评论、跟帖,记者一边看一边写一边发。
其中,红网的“微观博闻”栏目中的“微”即是指记者的微博报道。
河北新闻网则专门开辟“微报两会”专区,下设现场微报、微言大义、两会微照等栏目,当然,这些都是由记者通过微博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图2 微报两会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詹国枢从去往两会会场开始到会议结束回到宾馆,连发36条微博报道会议现场。下面是他的感触:
“今天试了一把微博现场直播,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姑且一试吧,既然微博改变一切,为什么不可以改变改变我们的开会方式、报道方式和生活方式呢?”
他还特地让网友放心:“老詹在大会堂边开会边发微博,会不会影响自己开会呢?不会的。一边听报告,一边看文件,一边动脑筋,一边写成文,我相信,如此认真,如此集中精力,效果绝不会差于其他委员的。”
他说:“下回听温总理报告,老詹还直播,主要写评论,以评为主,以播为辅。”
3 中国微博力——给信息传递加力
虽然新浪微博实质上和Twitter的概念一致,但两者之间也有些许不同:
(1)新浪微博的评论直接更贴在主题的下方,与普通跟帖无异。因此,围绕同一篇微博的所有讨论都可以轻易地看到。
(2)依靠权威门户网站。这不仅为微博带来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来源,而且,严格的信息审查和身份认证系统也让微博发布的消息更具真实性。很多官方加V微博主获得身份认证后成为社会各部门第一时间发布动态的平台。个人感觉网友们关注了某个加V微博,就像下载了某网站或某名人的一个便捷的微型客户端,并且接触到的信息是经过博主精心筛选后发布的,省去了其他无关信息,又赠送了私家特辑的感觉。
基于这些以及其他因素,新闻记者对相关人士予以关注就可以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并且通过 “对话”、“点评”的方式与之交流。
(3)嵌入图片和视频。任意图片和视频都可以在不离开当前页面的情况下浏览。这给用户提供了方便,反过来也给新闻记者第一时间发布照片提供了机会,因为可以通过手机拍照后直接在发布微博时插入图片资料。
(4)主页。微博和Twitter差别最大的就是主页。微博的主页无所不包,各类列表信息,如“同城微博”、“热门话题”、“热门话题榜”、“每日转发榜”、“媒体微博”、“常用导航栏”等等。这一特性也决定了我国的微博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挖掘新闻来源的宝库。
其实,在微博之前的博客时代,很多记者就已经习惯于从博客上寻找新闻。微博出现后,由于它短小精悍、便捷及时、内容丰富,传统媒体记者就更加青睐从微博寻找新闻。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如通讯社、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开始利用微博客网站,获取信息源。微博鼻祖Twitter在全球已有超过500万的用户,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都是媒体。天空新闻台首次设立专职Twitter记者;美国有线电视网NBC,ABC,CNN等都是设专门编辑随时监看Twitter最新资讯,了解事件动态,将此作为调度采访团队的方向。现如今,我国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等都已利用微博去寻找信息源和传播声音。
新媒体的“微博”流行于网络之中,并“织”入纸媒,已经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从新闻报道的专业角度看,微博不仅是“传声筒”,还是“短新闻”和“小评论”。由于它的存在与运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报道及评论的固有模式。“@南都社论”、“@央视评论员”、“@新华视点”等媒体官方微博开辟了“传统媒体随时在说话”的时代。这种形式的创新让传统媒体在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对应对新兴媒体竞争的传统媒体来说,这样的创新应该更多一些。
微博言简意赅的特性使人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之中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判断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记者可以快速判断出消息是否为有价值的新闻源。
通过发挥网民的力量,每一个微博客用户都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利用便捷的发布工具迅速、及时地进行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现场感。许多事件发生的时候,微博往往走在了其他媒体的前面。今年2月22日的新西兰大地震的消息最早就是从新浪微博上传出。在无法用电脑上网的情况下,现场博友纷纷用手机登陆微博对外发布最新消息。
在新西兰留学的博主踏云Kumo在地震发生的几天内向外发布了几十条震区的消息,立刻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主页点击量瞬时暴增,她自己也在一条微博中这样写道:“换了排行榜干嘛突然关注我!”“呃……写稿子……我可能没有淡定到这个程度哈哈……需要什么方面的消息可以直接微博问我啦!”
图3 博主“@踏云Kumo”地震期间发布的微博
微博客可以即时发布消息和评论也使微博客用户产生了很强的现场感,尤其是当一则新闻在微博上发布,聊天模式的评论及回复使用户仿佛置身事发现场。
4 微博的弱势和发展趋势
(1)需要有足够的粉丝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人气是基础,粉丝数量和其传播的效果是成正比的。对于传播主体来说,如何有效的增加粉丝数量是第一步。作为单纯想获得新闻线索的记者而言,粉丝数量的多少并无太大要求。
(2)由于微博里新内容产生的速度太快,所以如果发布的信息粉丝没有及时关注到,那就很可能被埋没在海量的信息中。
(3)传播力有限。由于一条微博文章只有几十个字,所以其信息仅限于在信息所在平台传播,很难像博客文章那样,被大量转载。同时除非是极具影响力名人或机构,普通用户的碎碎念很难得到关注。
(4)内容才是王道。作为最广泛的信息发布主体,草根用户发布的信息多为无用的信息。
就第四点而言,目前的新闻网站要做自己的微博,更重要的是需要内容运营,挖掘价值,做出正确的“内容引导”。而随着微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最终模式一定仍然会向分众化和垂直领域化发展。
腾讯“滔滔”的失败即是内容泛滥的恶果,微博转播机制往往触发用户对内容价值的群体选择和对内容价值的群体筛选,“转播即是态度,转播即是选择”。
从对名人的原创微博内容考察来看,“@李开复”虽然发布了不少原创的内容,但并无鲜明的“观点”,不痛不痒的发布一些职场规则和生活感悟,粉丝群并无明显特征。而关注、转发并评论“@韩寒”的微博的群体则多为支持他观点的人群。可见,微博主自身的价值取向,其粉丝群体也必定拥有共同的某部分特质。
目前国内实力最强的两家综合性微博客毫无疑问是腾讯和新浪。一张图将两者的不同清楚的绘制了出来。
图4 腾讯新浪微博对比
从图中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腾讯依托庞大的qq用户群,社交属性强。新浪则依托门户,媒体属性更强。
通俗的说,腾讯微博的草根性更强。而新浪因其起步早的优势,利用自己权威门户的优势吸附了大量社会名流,但内容也相对杂乱。
后来出现的搜狐、网易、人民网等微博可能就更难召集到这么广泛的用户群,市场也不可能容忍过多的大型综合型社交社区存在。
未来的趋势必然是,存在一两家大型综合型社区,其他社区必须在专业和内容上更突出某些特色,大部分社区将是专业性社区,专注于某个领域,吸引相对固定的人群。专业性微博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且该趋势已经开始显现。
专业微博的关键点就是要做好“内容运营”,在海量信息中,帮助用户便捷的找到所需的内容。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他们在消费什么?”“被谁消费?”“为什会乐意被消费?”。通过“对话”和“在线互动”。用话题聚集受众、引导受众。
2010年底,各省市的门户网站都开始使用一种叫做“Xweibo”或“Qweibo”的东西。
“Xweibo”就是基于新浪微博开放API开发免费开源的微博程序。网站运营方(第三方)只需要下载Xweibo安装文件,按照安装向导在服务器完成安装即可获得一个完整的微博平台。目前的Xweibo产品分为Xweibo标准版、Xweibo插件版、Xweibo行业版。Qweibo则是腾讯公司提供的类似应用平台。
其中Xweibo行业版是针对不同的行业应用和运营需求提供的免费开源的微博解决方案。2010年12月8日,JOB36行业招聘网举行了服装微博、酒店微博、电力微博三大微博产品的上线发布仪式。微博以其简单便捷性、草根性、更松散然而更强的粘性的用户关系,悄悄地占据了互联网阵地前沿。而“行业微博”依托其行业网站后台庞大的数据库,数十万份的优秀行业人才简历、万余家业内知名企业,打破传统微博面向广泛人群的做法,专注于业内企业和人才,让信息更加统一和专业。这样,微博走向了营销。它的潜力远远不止传递信息这么简单,商业潜质和专业潜质都是巨大的。新浪微博页面的设置功能提供用户自定义模式,用户可以自制页面,投放广告,提供的悬浮窗广告也能极大满足用户的需求。
2011年,安徽省中安在线传媒有限公司也与Xweibo和Qweibo同时开展了合作项目,引进微博平台应用功能放入网站门户中,但其目的不是像其他门户网站一样建设本地的综合性微博社区,而是将目标定位于建立政府官方微博,只引入二者提供的某些简单功能,用于网络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之用。
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是必须要互动的,没有互动的互联网,就等于死了。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像垂直、细分领域发展,社区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趋势的最好表现形式和试试手段。同时,社区未来发展方向可能将会从一话题为中心的形式,转向一人为中心的交流方式,形成在线的社交网络(SNS)。
六度空间理论在网络社区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用户通过关注和被关注,与朋友的朋友相结识,腾讯微博技术开发人员Tegic称,只因自己的一个举手之劳,转发了一名网友的微博,就在三天内找到了这名网友母亲所需要的眼角膜,第四天,这名网友就带着自己的母亲来了北京。可见这种搭桥般的交互性力量和传播速度的惊人。当然,解决问题,正是最终的目的。
目前,各级政府官网也在以类似的方式做这样的一件事情。
5 web2.0时代新闻实践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
2009年可谓是中国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元年。2009年9月1日,贵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这是全国首家以政府名义推出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2009年9月18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公布了设立全省首批 “网络发言人”的15个省直单位……此后云南等省区也提出要在各级政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发言人的出现展现了我国政府运用新媒体组织政府公关的开放姿态,以及在信息公开和政府职能定位上的又一次跨越,对于完善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促进发言人制度朝职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与传统新闻发言人相比,网络新闻发言人可以被看作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在网络媒介上的延伸。它有着新闻发言人共同的特质:代表特定的社会组织传达和发布特定新闻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开。网络媒介的多重特性决定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和传统新闻发言人的诸多区别。
网络新闻发言人专职化能有效搜罗信息,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为政府取得舆论主动权;作为媒介的互联网为新闻发言人集结了海量受众,也极大拓展了新闻发布的内容;加之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得网络新闻发言人模式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
目前,安徽省门户新闻网站中安在线正筹备运用“微博力”,提出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构建一个新闻发言人平台,尝试一种“专业性”的政务微博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要建设基于xweibo技术搭建一个面向全省的网络发言人平台,涵盖党委政府、代表委员、企事业单位等以官方微博内容为主,同时兼顾个人用户的公众信息平台。该平台将与现有的新浪微博、本网bbs实现无缝对接,并与原有的网上问政栏目紧密结合,是网络问政在微博平台的体现。
作为内容生产商的新闻媒体操作全省性的网络发言人平台所拥有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专业化新闻内容生产机构在提供文字和图片新闻资讯及增值服务渠道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二,网络发言人平台依托全省网络发言人和权威媒体记者队伍,才可打造全省最大、最权威的专业传媒圈、信息源。
然而依托微博平台创建的新型网络发言人平台与其他同类型的网站及社区相比,有个共同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增加“社区的黏性”问题。
谁黏住了更多的用户,谁就在互联网世界里拥有更大的版图。而光靠网站自身黏住用户是不可行的,只有建立强大的社区,让网站用户与用户之间产生密切的关系才更加有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也是最不易被复制或夺走的。
在这个信息横流的互联网时代,每一项新产品的上市都带来闪电般的效应,用户的新鲜感一闪而过,但电闪雷鸣般的媒介技术更新后为媒体自身带来的福泽却已经渗透媒体本身,每一次的变革都为新闻业务的带来新的实践方式。
6 网络时代媒体的责任
2012年2 月,一则“官二代求爱不成将少女毁容”的贴文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怒火,微博转发疯狂,全国各大网络社区的网友都在痛批此事,全国几百家媒体争相报道,各种人肉资料纷纷出炉。而事件之所以发酵如此快速,网民之所以如此愤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合肥网媒的推波助澜,暴露出网络媒体的浮躁与深度不足的缺点。合肥论坛在基本的事实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暴炒“安徽省审计厅”和“官二代”这两个概念,而同城另一网媒万家热线则在犯罪嫌疑人父母身份清楚的情况下,仍然炒作官二代这一概念。促使“少女毁容案”迅速发酵升温,点燃网络和现实双重世界里的愤怒之火,成为裹挟着汹涌民意的网络话题和公共舆论事件。
2013年4 月,新华网一则所谓“习近平在北京街头打的”的消息轰动网络,为几乎所有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转载传播。然而,几小时后,新华社的另一则消息又称“打的”报道为“虚假新闻”。随后,“始作俑者”香港《大公报》出面,正式承认此报道为不实报道。这则图文结合、情节生动的失实新闻,将民众忽悠的哭笑不得。
2013年8 月,英国《每日电讯》等媒体报道,英国一名14岁女生因不堪网络暴力而在家中上吊自杀。此事曝光后,在英国掀起了一场抵制网络暴力的大讨论。有人评论说,网络暴力如同“看不见的拳头”。而这起悲剧也将社交网络缺乏监管的现状推出水面。
以上三起事件,几乎可以对当前浮躁的网络社区生态做出基本概括:网媒失范、网民失态。公共事件中,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描述、讨论和传播深深地影响着公众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判断。而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和评价则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甚至舆论暴力,直接影响当事人的现实生活。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的把关过程并相对简单,从业人员多为懂技术的新入行者,但媒介职业素养相对薄弱。加之当前网络信息发布的多中心多主体和主要依靠个体自律的监管模式,虚假或不完全真实的信息比比皆是,一些网媒为了轰动效应往往选择性忽略细节的真实性,放任网民发表主观意识强烈的言论。甚至未经考察直接引用发布者原话、原文形成新闻报道,以此规避媒体应尽的责任,对社会造成误导。
媒体从业人员在紧跟媒介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也要思考新技术出现后如何在新技术条件下遵循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应对新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引用人民网时评所说,网络时代媒体应当“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在利益诱惑下允中守直,是包括互联网站在内的任何有责任感的媒体应尽的本分,是它受人尊重的根本保证”。
[1]Stephanie Busari.Tweeting the terror:How social media reacted to Mumbai[EB/OL].[2013-08-16].http://www.cnn.com/2008/WORLD/asiapcf/11/27/mumbai.twitter/index.html?iref=allsearch.
[2]应吉庆.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J].新闻实践,2010(4):37-39.
[3]王旭东.这样的创新应该更多些[J].中国记者,201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