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2013-09-19段秀贤李颖宋艳秋
段秀贤 李颖 宋艳秋
肝性脑病(HE)系严重肝病所致,是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肝性脑病死亡率极高,治疗比较困难。笔者采用醒脑静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收治84例肝性脑病患者,均符合HE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1例,女31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8.2岁。肝性脑病I期36例,Ⅱ期22例,Ⅲ期l8例,Ⅳ期6例。所有患者均有明显血氨增高,按随机原则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诱发因素、血生化值及肝性脑病病程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调节饮食结构、护肝、口服抗生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预防脑水肿等。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10~20 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1次/d,盐酸纳洛酮注射液1 mg静脉注射,1次/6 h,连续5 d,然后逐渐减量至停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20~30 ml加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5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24 h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治疗7 d后生化指标(血氨浓度及肝功能)转为正常;有效:24~48 h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治疗7 d后生化指标有所好转;无效:超过48 h病情无改善甚至加重,治疗7 d后生化指标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42例中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5%;对照组42例中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疗效指标 ALT、AST、TBIL、血氨浓度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1。神志转醒时间观察组(6.21±2.61)h,对照组(21.23±10.361)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血氨变化(n,±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血氨变化(n,±s)
组别 例数 时间 ALT(U/L) AST(U/L) TBIL(μmol/L) 血氨(μmol/L)观察组 42 治疗前46.5±8.1 132.7±27.1 53.2±10.1 69.3±9.4 221.2±30.3 153.2±68.7 62.1±13.7 83.2±12.7治疗后 24.7±6.5 74.5±27.3 46.2±9.8 56.3±7.5对照组 42 治疗前 225.1±34.3 155.1±83.6 60.1±12.9 82.1±12.9治疗后
2.3 安全性 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大便常规及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亦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其中,血脑屏障受损、氨平衡改变可能是主要机制。因此肝性脑病的治疗无特异性方法,目前国内外仍以综合治疗为主。
纳络酮是吗啡样物质的特异性拮抗剂,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具有纠正肝性脑病血流动力学紊乱,改善低氧血症及其所致的脑缺血区微循环障碍,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及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稳定缺血神经膜上Na+-K+-ATP酶活性,改善脑细胞代谢,从而保护脑细胞的正常功能,最终达到对肝性昏迷患者的催醒作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可加速尿素合成,促进氨的代谢,迅速降低过高的血氨,减少了肝细胞内氨对三羧酸循环的影响及ATP的消耗,有利于促进肝细胞自身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有效地改善肝功能,恢复机体的能量平衡。醒脑静有效成分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而发挥作用,保护脑细胞的超微结构,兴奋大脑皮质,增加脑细胞营养,改善脑代谢,提高脑细胞功能,促进神志恢复;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保护神经元;可以改善缺氧,氨中毒,二氧化碳潴留[2],促醒功效明显。因此醒脑静、门冬氨酸鸟氨酸、纳洛酮注射液合用有协同作用,能迅速降低过高的血氨,改善肝性脑病症状,降低病死率。本研究结果显示,三者合用起协同作用,治疗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可见,醒脑静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确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63-468.
[2] 石振华.醒脑静注射液在临床急症中的运用概况.中国中医急症,2006,15(5):52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