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赖氨匹林治疗发热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3-09-19曲辉翟英芬
曲辉 翟英芬
发热是社区门诊中常见的症状,持续性高热可引起机体调节功能的紊乱[1]等一系列不良反应,除了查找病因、对症治疗外,还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有效退热。本院对发热门诊的患者应用静脉滴注赖氨匹林进行退热治疗,并与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对乙酰氨基酚退热疗效加以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发热门诊中选择体温≥38.5℃的患者120例。男70例,女50例,年龄18~26岁。病种有上呼吸道感染62例,支气管炎23例,肺炎12例,感染性腹泻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15例,所有患者在就诊前12 h内均未用过其他药物。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分别为赖氨匹林组(A组),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安痛定)组(B组),对乙酰氨基酚组(C组)。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用药前体温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在抗菌、抗病毒、补液对症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赖氨匹林注射剂0.9 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B组给予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安痛定)2 ml肌肉注射;C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片0.5 g口服。三组病例用药前体温均在38.5℃以上,用药30 min,60 min,120 min各测体温1次,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2 h内退热情况。显效:体温下降≥2℃为显效;体温下降1.0℃ ~1.9℃为有效;体温下降0.4℃ ~0.9℃为轻度有效;体温下降 <0.4℃或上升者为无效[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用药不同时间退热效果比较见表1,表2,表3;三组用药前后体温比较见表4。
2.2 不良反应 A组用药患者有轻度头晕1例,胃肠道不适1例;B组用药患者有胃肠道不适1例;C组用药患者有胃肠道不适1例,以上患者均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表1 用药后30 min疗效判定结果[n(%)]
表2 用药后60 min疗效判定结果[n(%)]
表3 用药后120 min疗效判定结果[n(%)]
表4 三组用药前后体温比较(±s,℃)
表4 三组用药前后体温比较(±s,℃)
组别 用药前30 min 60 min 120 min A 39.3±0.3 38.5±0.2 37.7±0.3 36.6±0.4 B 39.1±0.3 38.8±0.4 38.2±0.2 37.3±0.3 39.2±0.2 38.9±0.3 38.4±0.4 37.5±0.2 C
3 讨论
赖氨匹林是阿司匹林和赖氨酸的复盐,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相同,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而达到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3]。由于含有赖氨酸,赖氨匹林具有促进组织修复,增进神经细胞代谢,提高中枢神经组织活力,改善组织缺氧等作用[4]。
赖氨匹林在水中有很好的溶解度,可供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国外已将赖氨匹林广泛应用于解热,是一种优良的解热剂,填补了传统解热药只能口服和肌肉注射而不能静脉滴注的空白[5]。本研究结果显示:赖氨匹林组退热效果最快,用药30 min,体温降至(38.5±0.2)℃,总有效率82.5%;用药60 min体温降至(37.7±0.3)℃,总有效率90%;用药120 min体温降至(36.6±0.4)℃,总有效率95%。在相同条件下,赖氨匹林的退热疗效高于复方氨林巴比妥和对乙酰氨基酚。综上所述,赖氨匹林静脉滴注退热效果快,不良反应小,可避免肌肉注射的痛苦,是比较理想,安全的退热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1] 付提高.赖氨匹林儿童退热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03-104.
[2] 张园海,李伟,陈敏.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儿科药学杂志,2007,13(5):44-46.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9.
[4] 陶春莲,裴桂英,朱国琼.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治疗小儿急性热病效果观察.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0(2):63-64.
[5] 朱春根.赖氨匹林、安乃近与氨基比林退热效果比较.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3):3728-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