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组织视野中的公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2013-09-18姚峥嵘

南京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公办相关者利益

姚峥嵘

自组织视野中的公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姚峥嵘

论文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全新视角,提出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内涵和特征,研究高校共同治理模式及其参与机制。论文最后提出高校行政管理者、政府教育部门和教授学术团体共同协商治理的有效机制,即公办高校在“去行政化”与“去功利性”的双重框架下主动构建公办高校共同治理模式。

公办高校;治理;自组织;去行政化

公办院校共同治理可以界定为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办高校共同治理和管理学校事务。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化色彩过浓,利益相关者参与方往往会抵制高校的战略决策。实践中,我国高校治理结构改革从未间断,但对于治理结构改革路径尤其是其构成成员存在较大差异和争议。

一、内涵分析

1.公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内涵

从战略管理角度,我们可以把高校利益相关者界定为“任何能够影响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大学治理所代表的含义主要源于经济学中的公司治理。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两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代理风险,需要设计出有效激励和约束代理人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办高校治理正是公司治理理论引入现代大学的教育管理创新,其核心是要解决大学多元权力的协调和制衡。虽然高校同样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然而由于高校的公益性和育人特征,并且高校有别于政府行政机构,因此高校的治理模式既不同于公司治理也不同于政府治理。我们认为,公办高校治理模式应该在“去行政化”和“去功利性”的双重视角下进行重新的厘定。

“公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可以界定为政府公办的高校,其利益相关者可以共同行使对于高校的管理和治理权力的一种新模式。所谓高校治理模式,指针对公办高校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关系的机制设计,这既包括公办高校与政府、大学与社会(企业、校友等)的责、权、利关系,即大学外部治理,也包括大学内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教师与学生等责、权、利关系,即大学内部治理。阿特巴赫说:“大学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机构,而是一个有一定自治权的各种团体组成的社会。”高校是由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社会网络。作为一系列利益相关者不完全契约的社会机构,高校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中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校长书记等高层管理团队,高校的部门和学院管理团队、教授团以及学生之间的显性关系,也包括一系列隐性关系,如教师与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大学与用人单位的关系等。

本文所特指的公办高校治理模式是体现的是“在各利益相关者如何分配责任权力和利益”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体现了我国公办教育管理从行政化到社会化的转变,反映了公办高校是一个作为多个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的社会网络。

2.公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

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Stakeholder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是在对“股东至上主义”挑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管理学界开始就这一问题进行争论,争论的重点是公司治理应为股东治理模式还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主张股东主权治理的以张维迎、林毅夫为代表人物;而主张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则以周其仁、杨瑞龙和周业安为主要代表①。

张宝贵(2005)认为利益相关者治理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影响生存”、“实施战略管理”和“参与权力分配”。现有的理论研究仅停留在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等方面,实证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统计检验,分析利益相关者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利益相关者治理对社会责任、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公司利益相关者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了利益相关者治理的问题,田志龙和巴伦教授认为,为了实现推进整体绩效的目标,以负责任和高效运作的方式定位于市场空间和非市场空间的战略称为整合战略,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而对中国高校在市场利益相关者环境中的表现如何,其利益相关者治理特征如何涉及甚少。

先前研究中很少有把“自组织理论和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其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特征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构建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模型,有益于完善和丰富高校教育管理理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对我国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和自组织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在前人对高校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和自组织理论视角来分析我国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创新,考察其治理模式及其效果。

二、自组织视角的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分析

1.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分析框架

自组织理论为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自组织理论对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研究的重要启示是: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复杂系统,创新网络中的各主体(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政府、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是决定创新绩效提高的关键因素。

陆园园认为,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目前,自组织理论涉及的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都被证明有自组织性,经济系统也具有自组织性②。

所谓的自组织系统是和他组织系统相区别的,是指组织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对外部输入的反馈,同时而且主要是对自身内部逻辑的反馈,是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无序走向有序。自组织性表现为在不需要集权化的行政控制者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融合内部不同部门的核心能力,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动态过程,。

势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阐述了自组织性,提出势的概念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互交织的产物。老子说“势成之”,孙子提出“势篇”,现代科学中的电势、化学势等等。综合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中各种有关势的本质意义可以发现,势的概念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要素,即“差别”和“联系”。

借鉴自组织理论和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研究的理论成果,我们建立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型(如图1)。李德昌认为,宇宙及社会的演化与发展是由不同层次上的势推动的,势=差别×联系,老子说"势成之"。在势科学的视角下,只有通过高校自组织特性,通过势的运行机制,即"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不同层次上的共同治理和和谐共处。

图1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型

如图1所示,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主体是多样性的,这决定了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③。

由上可知,将利益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群体集中纳入到高校治理的总体框架中是治理发展的重要趋势。该框架所包含的具体含义是:高绩效的公办高校共同治理模式绝不仅仅是唯行政资源利益为上,而是需要充分考虑所有涉及高校发展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该框架应该是一个包含强化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内外利益群体在内的多边式治理模式,而不是仅体现行政利益的单边治理模式。相对于“行政至上”的治理逻辑,在公办院校中,“共同治理”的逻辑贯彻更显重要。从整体设计角度,“内部整合+外部获取”的治理模式是公办高校治理的核心表达所在。共同治理模式如上图所示。

我们认为,存在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熵增趋势与熵减趋势。源自热力学的熵概念现已进入各个研究领域。对于组织系统,熵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组织的成长与衰败,时时伴随着熵的增加。对熵增原理的不断研究,有利于我们对组织生命系统的深入理解,帮助我们了解高校组织产生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实现熵减的目标。

在公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基本结构中,由于政府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所以他们共同拥有公办高校控制权。这一结构特征表明,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通过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内在联系,将公办高校的各种资源(知识资源、行政资源和物质资源)合理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防止一方独大的行政化倾向,形成具有互惠共生性质的利益相关关系。

对教育效果的追求是公办高校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形成开放格局是其重要方面。在这个社会网络自组织图中,公办高校处于中心地位,而政府、社会、企业和NGO(非政府组织)与公办高校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的交换,熵增导致无序,负熵促发有序的组织生命现象。

在外部治理关系中,高校与教育行政管理之间不只存在单向的命令机制,其利益分配不能仅有利于一方进化而不利于另一方进化。对于利益相关者行为主体而言,公办高校共同治理是经过互利协商进行的,因此,以核心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公司治理模式在利益分配方式上显然必须放弃单向关系。

在内部治理关系中,互惠共生关系是公办高校利益相关者为主体治理模式的核心关系;公办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行为主体,如学生和校友群体,既有一定的共同根本利益,彼此间又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通过有效的自组织协调机制,有效落实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要求,最终实现各主体之间彼此利益均衡④。

2.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具有自组织性

自组织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我国公办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自组织理论认为,在系统形成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扰,自组织是可以仅依靠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来达到的,就是说系统是自组织的。我们不排斥高校的他组织性,它要受到外部制度环境的深刻影响,但高校机构也具有自组织性。在没有外界的影响和干扰情况下,高校出于主体利益相关者自身的意愿,表现出它满足自组织形成的四个自发和自为的特征,满足自组织形成的四个条件:

第一,开放性。封闭系统因受热力学第二定律作用,其熵将逐渐增大,系统是耗散结构系统。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也不例外,其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亦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只有获取外部要素大于内部耗散要素时,高校才能不断成长和发展,所以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必须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社会网络治理。只有根据资源的互补性原则不断寻求新的伙伴和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只有开放,才能使得高校治理更有效果。

第二,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是系统出现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时,才有可能演化成有序结构。由于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联接的各个行为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随时在发生变化,网络中流动的生产要素以及知识、信息等也在不断更新,因而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培育与形成本质上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如果要持续生存下去,按照自组织理论,它就必须与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远离平衡态也可以从势科学中得以解释。李德昌认为,在管理中,沟通使“差别”很大的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激励使人感到未来与现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联系”起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正反映出远离平衡态这种自组织的特征,也是高校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第三,非线性相互作用。正因为非线性作用进化才得以持续,非线性关系表现了系统内各部分之间正、负反馈交织而成的复杂关系,任何小的变化可能通过反馈产生大的影响,由此带来结果的不可测性(Axelord&Cohen,1999)。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的主体多元互动关系构成了各种正向或反向的反馈环,正负反馈机制的作用使得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成为可能。这表明,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中的各主体间并不完全产生简单的因果关系或线性的依赖关系,而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和多维变量的非线性关系。

第四,涨落现象。根据自组织理论,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是通过随机涨落实现的。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的涨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主体的高校具有的内在生存和发展压力。在强烈的危机感的压力下,高校会不断找出自身存在问题并缩小和国内外同行的差距,形成自觉的动力与压力,这构成一种内涨落;另一方面是环境的波动带来的冲击。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所处的外部生态环境的波动会对高校治理造成冲击,这种冲击构成外涨落。正是众多的微涨落通过放大形成巨涨落,从而促使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网络系统的不断演化⑤。

共同治理作为美国大学普遍的治理模式,强调民主、协商和合作,要求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的治理,尤其对于公办大学来说意义更为重要。强调多元利益相关者民主管理、协商共治、决策透明的治理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公办高校发展目标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优化共同治理的路径

传统的高校治理与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管理,相对于自组织管理的自主与开放,以政府主导的他组织体现出控制性与封闭性的弊端,导致高校治理缺乏灵活性。为了适应当代的高校教育管理变革,应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

1.优化外部利益相关者治理,转变行政化色彩

目前中国高校管理过于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沦为行政的附庸,行政权力主导与控制了学校的所有教学与科研活动,并使大学内部形成层次分明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高校的领导秉承政府意志,自上而下地进行行政命令和执行⑥。其结果必然是高校相对独立性不足。为改变这种状况,要通过自组织,营造高校利益相关者各方参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而教育主管部门则应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市场引导作用,积极放手让市场促进教育产业健康发展,加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积极性。

第一,高校需要营造一种自组织的气氛。正如朱清时认为,一心追求学术领先与学术卓越,摆脱追求和崇尚权力的现象,体现出一种自组织的倾向,而不是权力优先于学术,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的教育管理自组织化。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结合当前社会经济背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领域不断出现许多新问题和新现象:民众要求参与大学事务,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同时由于教育民主化没有落到实处,舆论批评日益成为一个大学面对的社会挑战。因此,通过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多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合作。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社会转型期,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高校的关系仍未理顺,他组织现象严重,难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立足于我们的现实情况,通过自组织机制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民主化。高等教育中介组织这一自组织机制,既是教育民主化的结果,也是教育民主化的发展条件。

第二,充分发挥教育中介组织的作用。教育中介组织是教育领域中的社会中介组织的简称。与一般的社会中介组织相同,通过自组织方式与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作用,扩大社会参与。

当前,教育中介组织要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交流协作、行业自律、维护权益、提供培训、技术咨询、资质认证等方面的职能,要充分发挥其沟通和联系治理主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教育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高校治理提供评估和排名资质的认证条件。

2.内部利益相关者治理的优化路径

图2 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转型示意图

学生是公办高校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于 高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学的核心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协同作用。要办好大学,就必须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专业人员参与决策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学术和教学领域,在学校所有的重大决策中都应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作用,更好地监督行政,发挥其决策控制的作用。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行政问责。自组织不代表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现代大学作为法人实体,承担着更多的外部责任。去行政化绝不是减少行政管理,反而应强化行政管理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关键是要对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权力边界进行合理界定,探索两者相互信任和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⑦。同时要强化各种责任机制,充分发挥高校评估的作用,在评估方式、程序和主体等方面加以改进,使各行为主体有效承担责任,更好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责。要充分发挥工会、校友会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使道德机制也进入共同治理之中⑧。

3.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整合路径

我国公办高校在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共同治理方面虽然具有悠久的传统,但近年来,却存在着忽视和淡化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的现象。无论是内部的教师和大学生群体还是外部的校友会、社会监督机构都在高校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才有可能获得最佳效果。

第一,建立多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网络治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了进一步增强和改善高校治理环境,提升整体竞争力,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建立跨高校的公共创新中心。一是整合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现有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⑨;二是完善欠缺的创新平台建设,包括建设重点项目孵化、实验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三是积极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寻求合作;四是积极引进国内国际知名研究咨询机构为高校治理献策。鼓励多元参与,推动信息共享,形成协调合作,以促进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网络的自组织演化。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使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实现利益相关者治理网络的协同效应⑩。

第二,构建和谐高校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组织的通道。首先,建立自组织的高校管理组织,使之成为一个自行组织、自我管理的自组织系统。管理组织不仅要指导管理客体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要积极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流,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系统控制机制,实行对管理客体的有效控制、协调,以排除那些不利于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使高校管理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组织机制。此外还要有效利用内、外部环境,使高校管理组织达到动态平衡、和谐。

注:

①谢涤宇:《基于“三力”属性的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建构》,《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②谢涤宇:《公立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理论诠释与现实动因》,《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③陆园园:《自组织理论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2期。

④朱清时:《让大学去行政化回归学术至上》,凤凰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242870100yrsd.htm。

⑤胡建勇:《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董事会模式研究》,《教育探索》2009年第5期。

⑥胡子祥:《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初探》,《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⑦吴景松:《我国高校问责制之现实困境及其治理路径》,《江苏高教》2007年第1期。

⑧蒋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理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第2期。

⑨林晓群:《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有效教学设计》,《软件导刊》2013年第2期。

⑩杜华:《基于价值流关系的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研究》,《江苏高教》2012年第5期。

〔责任编辑:于 是〕

Study on Stakeholder Co-Governance Model in Public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

Yao Zhengrong

A new concept of stakeholders-governance model in university was defin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In stakeholders research we introduced new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takeholders in governance as well as co-governance model and participation mechanisms.On this basis,we proposed effectiv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including these persons from college administrations,government education departments and academic organizations who worked together and consulted in this study.Based on dual framework to overcome the administrative and utilitarian we constructed two types of body constituted by the council and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for co-governance.

public universities;governance;self-organization;in-administrative

G640

A

1001-8263(2013)12-0121-07

姚峥嵘,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南京210046

猜你喜欢

公办相关者利益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