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3-09-18王会阳
王会阳
脑卒中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强制性运动疗法针对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研发的新型康复训练方法,通过限制健侧上肢活动,强迫使用患侧上肢,进行特定的再塑训练和密集练习,促进患侧上肢功能恢复[1]。本研究中,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和观察组(强制性运动疗法),每组各40例。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3.0~75.0岁,平均年龄(65.0±4.5)岁,其中21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40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4.0~76.0岁,平均年龄(66.0±5.0)岁,其中22例脑梗死、18例脑出血。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康复治疗。
1.2.1 对照组康复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包括被动活动关节、站位平衡、坐位平衡、步态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学习训练等。每天训练1 h,治疗4周。
1.2.2 观察组康复治疗方法 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包括限制健侧肢体使用、强化患侧肢体训练、训练内容涵盖日常生活。每天训练1 h,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4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①痊愈: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正常;②显效: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改善;③有效: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有所改善;④无效: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6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8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
指数评分观察组组别 例数 FMA评分 Barthel<0.05 <0.05 40 51.5±11.0 64.0±13.5对照组 40 35.5±10.5 45.0±12.0 t值 3.19 3.28 P值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传统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不够理想,没有真正恢复患肢运动功能。强制性运动疗法作为近年来新型康复训练技术,是根据患者的动作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多为日常生活行为,让患者重复练习日常生活常用动作,并逐渐增加其复杂性[3]。通过强制性患肢运动,能够激活对侧中央前回功能,还能够部分激活同侧大脑皮质功能,有利于大脑内部功能重组,有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4]。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结果充分说明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肢功能,提高患肢的日常生活能力,总而言之,对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患者,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 杨晓汝.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14(6):776.
[2] 朱振丽.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效果观察.山东医药,2010,50(31):55.
[3] 王文清.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I临床分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9)674.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
[4] 王文清.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2(1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