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2013-09-18黎林盛
黎林盛
南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江西南康 34141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几乎不可避免的晚期病理结果,一般病程较长,迁延难愈。该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内科收治的5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男33例,女25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62.3±4.8)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9.2±2.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有关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肺心病6例,冠心病23例。心功能分级包括27例Ⅲ级和31例Ⅳ级。以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卧床休息、吸氧、限盐、限制活动以及控制液体入量,并给予抗心衰常规药物利尿剂、强心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抗感染药物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治疗,中药选用养心安神汤,其方药组成包括:琥珀面3 g,麻仁6 g,当归、远志、茯苓、酸枣仁、丹皮、丹参各10 g,黄芪、夜交藤各20 g。浓煎1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2周。与此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心率、肝肾功能、肺啰音、心电图、血电解质及血尿常规,并详细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1]。
1.3 评价方法
将治疗效果划分为以下3个等级: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心力衰竭明显控制,心功能改善至少达到2级;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所好转,心力衰竭有所控制,心功能改善1级;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力衰竭均无改变或加重,心功能无改善或改善不足1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2周后,研究组显效9例(31.03%),有效17例(58.62%),无效3例(10.34%),总有效率为93.10%;研究组显效6例(20.69%),有效16例(55.17%),无效7例(24.14%),总有效率为75.86%。研究组相比对照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n(%)]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即心衰,是患者心脏肌肉收缩能力降低导致心脏供血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器官组织血液灌流不足而出现的肺部循环与体内循环淤血的表现。中医中将心力衰竭归于“喘证”、“心悸”、“水肿”、“痰饮”、“胸痹”范畴。临床表现以心悸胸闷、活动气短为主,严重喘息无法平卧,面色紫绀、颜面浮肿、四肢浮肿、形寒肢冷、脘痞腹胀、小便短少、大便溏泻、舌质淡或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等症[3]。心衰的病因为久患心病,累及心脏;或他脏久病,累及于心,致脏腑气阴阳亏损及功能失调,如复感外邪;或劳倦过度,或病后失澜,或优思内伤等诸多因素,则更伤正气,耗竭心力。病理变化为心肺气虚,痰阻血瘀,则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甚则咯血。气阴两亏,心血内瘀,神失潜藏,则心悸怔忡,动则加剧。虚热内迫,则盗汗、烦失眠,两颧潮红。心肾阳虚,水饮泛滥,上则凌心射肺,而见心悸喘急,下则膀胱气化不利,而见尿少浮肿。因此,养心安神可有效促进血脉恢复正常。
养心安神汤主要由琥珀面、麻仁、当归、远志、茯苓、酸枣仁、丹皮、丹参、黄芪、夜交藤等中药组成。方中琥珀性味甘平,有镇静安神、利水通淋和活血散瘀的功效。夜交藤可安神解郁,活血消肿。常用于心神不宁、愤怒忧郁、烦躁失眠、血瘀肿痛等。远志安神益智,祛痰,解郁。酸枣仁能补养心肝之血而安神定志。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脱毒生肌、利水消肿等作用。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当归补血活血,祛斑悦色,补血润肤。麻仁益气养血。丹皮、丹参可清心安神、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可调和气血,安神静心。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1] 张双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58-159.
[2] 资白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总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34,36.
[3] 于忠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86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