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分析

2013-09-16朱锡斌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建设

朱锡斌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运用,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从而消解网络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冲击性负面影响,提高网络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83-02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因此,高等学校应充分开发利用好网络这一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及方法上不断改革与创新,同时高度重视网络的负面作用,切实加强网络载体建设,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才能进行,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1]选择并运用好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2]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就是高等院校通过互联网络这一信息系统,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需要,向大学生传播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物质形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认识不足

通过构建网络载体来支持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信息化时代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然而,部分领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运用和建设不重视,认为网络的运用主要在于教学和科研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载体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没有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教育意识淡漠。甚至有些高校只把网络载体的建设作为形象工程,而忽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和运行困难重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的人才缺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是一个新领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3]而熟悉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的网络技术人员较少。由于这两部分人难于融合而成为“复合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造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手段、方法上的陈旧,或者缺少理论的高度和说服力。如果没有一支懂得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正确引导,仅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主动占领网上这块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很难实现。

(三)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自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搭建沟通桥梁的同时,由于监管中存在的漏洞,致使一些不良信息也乘虚而入,干扰、破坏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导致整个校园网络处于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的状态。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网络信息管理者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交换和发布疏于及时监控和管理,不能及时对网上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甄别、管理;二是在网络控制技术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者对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不高;三是网络管理还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很多不法分子往往能够避开监控,发布一些不良信息。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落后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随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相关的教育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出现,但还存在片面和局限。首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是正面的宣传教育,缺乏对个体的关怀和疏导;其次,没有更好地开展网络自我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最后,对网络成瘾和网络欺诈等缺乏相应的矫正和监管,网络舆情引导方式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点击率不高,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较少,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但信息面孔呆板,几乎是文字内容的粘贴和重叠。另外,一些校园网的栏目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滞后,一些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没有及时上传。二是对课堂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有效整合,网络平台上的内容较为单一,资源共享平台、在线学习、网络展播等平台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认识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时代校园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对网络载体也必须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并在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网络载体为高校服务的思想。”[4]一是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运用网络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领导小组,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师、学校宣传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专职辅导员和网络技术人员等共同参与,从多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二是加大技术、人员、资金的投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提供技术、人员和经费保障。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融合,客观上要求教育者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提升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高校思想教育网络载体运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较好地掌握了网络技术知识的、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并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网络宣传、网络舆论引导以及网络监管等工作。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提高其在网上发现思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计算机网络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管

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构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立体模式,通过制度、技术、法律和道德来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管。首先,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管理权责制度,使网络信息管理者(把关人)各司其职,网络“把关人”要对网络信息从源头上做好防范,把有害的信息过滤掉,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高校要研发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管理,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和防病毒技术等,依靠科学技术来过滤网上的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再次,政府要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的法律制度,做到网络信息服务有法可依,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上网行为。最后,要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积极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引导和调控,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

(四)更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当前,要想在网络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争取网络阵地上的主动权,就必须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渠道,创造更为新颖更为有效的、适应现代青年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首先,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育者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及时给予疏导;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最后,要加强网络成瘾和网络欺诈的矫正与监管,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网络道德,同时积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努力消除其中的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

(五)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开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主动权,基本前提是能否抓住师生的兴奋点,抓住他们的兴趣去点击、去关注。”[6]因此,必须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力度,坚持显性教育资源开发和隐性教育资源开发相结合,努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大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实其间,提供丰富的实时在线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建设网络资源共享、在线学习、网络展播、在线交流平台,并将弘扬主旋律与运用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有力驳斥错误思想观点。此外,必须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答疑解惑,加强对他们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固有的虚拟性,不能代替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注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只有二者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北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学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51~52.

[5]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谢海光.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