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2013-09-16郭春明
郭春明
摘 要: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信息、新生个人信息缺乏了解、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以及对适应性教育成效缺乏沟通是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其原因包括观念缺乏、未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及具体的措施失当,鉴于此,应当在全面了解大学新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依托网络优势引导大学新生了解相关信息,并实现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信息化和信息交流的持续与跟进。
关键词: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81-02
现实需要和理论研究需要致使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和高校教育研究的关注点。我国目前的研究注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际操作方式方法,忽略了作为前期准备和实效检验的信息沟通问题。本文拟结合笔者多年高校新生辅导员的实践经验,发现我国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在信息沟通上的主要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信息沟通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对策合理化和针对性的关键。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对信息沟通的要求尤甚。目前我国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信息沟通上的严重不对称。高校信息沟通不对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的不对称。
目前,许多高校和老师在进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时,往往只是程序性的完成任务。缺乏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和大学新生适应性不良原因的信息更新。部分高校老师仅关注自己的管理工作或者教学工作,缺乏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关注,无法有效找到有关大学新生适应性不良的原因,往往根据惯例和教学工作的经验进行教育,导致教育内容的陈旧。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适应性教育不具有针对性,没法落到实处。
第二,大学新生个人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受地理条件、大学生年龄以及高校教育管理方式的影响,高校和老师与大学新生的家长之间的关系相比中学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明显淡化。高校和老师对大学新生个人情况的了解更多限于教育背景以及成绩情况的了解,而对于其家庭背景、个人特性、兴趣和性向了解较少。对大学新生个人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使老师无法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的个别化适应性教育,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之间缺乏信息沟通。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以新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为主,包括学校和学院党政领导、任课教师义务主体,还包括新生家长和高年级的学长和老乡等非义务主体。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家长和辅导员或班主任之间、高年级学长或老乡与学校、辅导员之间均尚未形成沟通协作关系,这些主体都只是基于自己的领域和范围按照各自的方式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难以在教育力量上形成合力。
第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成效信息掌握不对称。
作为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受时间暂短和课程安排的局限,很多高校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例行的任务,只要完成相关规定,走完程序即可,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所产生的实效并不关注。不了解学生是否适应大学生生活,不了解学生对适应性教育的满意程度。实效信息不对称导致教育主体无法了解教育情况,难以发现适应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
二、导致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不对称是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导致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原因均在不同程度影响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导致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不对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观念上,忽略信息沟通的重要性。由于信息沟通并不直接产生适应性教育的效果。部分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主体重视适应性教育具体措施的实施和开展,对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信息沟通问题不重视,忽略适应性教育的前期准备工作和适应性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作为前置性和辅助性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沟通也就极易受到忽视。
第二,未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目前,作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对信息的沟通还停留在从学生档案资料了解信息的传统方式层面。在现代通讯技术和数字化时代,大学新生信息也在一定程度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量大大超出档案资料所能传达的信息量。此外,由于网络技术的大量运用,大学新生与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也更多的网络化和通讯化。然而,部分高校以及部分高校教师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沟通技术。
第三,信息沟通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失当。在信息的沟通上,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教师注重学生基础信息的了解,不注重学生个性特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不注重适应性教育过程中信息沟通的变化和更新,更忽略适应性教育实效信息的沟通;信息沟通中注重整体信息的沟通,忽视个别大学生个体信息的沟通,忽视信息沟通的具体化和持续化。
三、当前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沟通的对策研究
作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沟通,要求全面掌握大学新生的基本信息,加强不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在新生入学报到之前通过各种途径对新生开展前置性新生适应性教育。
第一,全面了解大学新生的基本信息。
“因材施教”要求必须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进行适应性教育。目前,教育者对大学新生信息的了解一般通过大学新生的中学档案。大学新生的中学档案能够反映新生的部分基本信息,但是缺乏全面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状况等关键的信息。这要求高校适应性教育老师在查阅大学新生中学档案的时候,应当重点关注新生家庭情况调查表,高中学生评语表和奖惩材料等信息,通过从其考试成绩、学年评语、毕业鉴定等内容,了解该生的思想、政治、纪律表现和社会活动情况。为了更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信息,高校可以建设网络信息收集平台,在网上对大学新生信息进行自愿性问答。问答重点针对中学档案中无法获取的信息,例如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家庭经济状况,心理健康测试等内容。
第二,依托网络优势引导大学新生了解相关信息。
大学新生对高校学习生活的了解也是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当主动为大学新生了解即将就读的高校提供条件。现代数字信息网络可以让信息突破空间限制进行及时传递。网络成为高校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信息收集和信息公布的理想平台。
为了更充分的利用网络作为前期准备平台,笔者初步设想:高校可以专门为大学新生设立信息了解窗口。信息窗口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公布学校校史校纪校规等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设置,学校地图、学分规定、课程安排以及教师等基本信息,学校地图及周边餐饮、银行、邮政、交通出行等生活设施。第二部分是咨询平台和自由交流平台。咨询平台主要是给大学新生提供向有关管理机构进行网络咨询和交流途径,解答者必须是高校的相关机构工作人员。自由交流平台由学校工作者和大学新生自愿参与,以备学生全面了解学校信息。
为防止部分学生无法利用网络资源,在录取通知书中,应当将前文所述网络窗口公布的信息以书面资料一并寄予被录取新生。为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网页的进入需要账号和密码,在录取通知书的发放过程中可以随附登录账号和密码,并对登录方式和网页信息查询做简要介绍。
第三,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信息化。
新生入学后,应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了解学生信息。高校应当提供网络技术平台,让学生以班级或者以学院为单位,开通相关信息论坛或者信息交流平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公共资源,例如QQ群,论坛或者博客、微博等公共资源,教师也应当作为成员加入,通过学生认可且经常接触的方式进行适应性教育;教师也可以制作相关的适应性教育短片或者相关适应性教育信息和内容,在网上轮流播放或提供下载。
实现心理咨询的信息化。心理咨询是进行一对一针对性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途径。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都要经过严格的填表登记,甚至将相关信息通知老师和家长。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有的则为了隐瞒事实或惧怕被披露信息,往往逃避心理咨询甚至恐惧心理咨询。这些原因可能导致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问题得不到及时疏通和解决。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匿名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同时摆脱了面对面心理咨询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第四,信息交流的持续与跟进。
信息交流的持续与跟进有很多方面,既包括教育者信息获得的持续与跟进,也包括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持续与跟进。具体而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者应该持续更新了解大学新生的信息,以保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而大学新生也应当持续地更新有关大学适应的信息,例如改变原有对学校、对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的认识,根据入学后的了解和认识,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教育者通过教学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相关个人汇报以及奖惩记录获取有关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状况;通过大学新生的行为收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状况,如大学新生的作息时间,上课出勤情况,参与集体活动或者社团活动状况,与寝室同学的人际关系;通过班级干部和寝室长以及家长及时了解大学新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学生个人动向和信息;通过心理咨询了解大学新生适应性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与化解;通过书面和网络平台对适应性课程进行考试、定期的心理测评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状况,同时及时了解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实效,不断完善适应性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参考文献:
[1]姜宇,曲云进.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6).
[2]陈时见.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8.
[3]王晓莹.探析加强和改进大需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4]许晓菁.大学生新生综合症之分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