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2013-09-16林勇
林勇
摘 要:高校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完善学生社团建设的措施如下: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社团管理;配备专职教师,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内部建设;重视实践活动,强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学生社团;建设;作用;困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35-02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对原有的班集体概念在淡化,而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却深受欢迎。学生社团以它独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面对个性鲜明、富有活力和朝气的青年学生群体和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完善学生社团建设的新举措,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工作职责所在。
一、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基础上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并经学校批准成立的学生群众自治组织。它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比较传统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老化、内容陈旧、不切合实际等问题,学生社团以其轻松的活动氛围,通过开展专业知识性强、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社团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自我舞台”,可以使学生彰显个性,发挥其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促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事物、感知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且通过学生社团,能收集各类信息和把握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和针对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大学生。
2.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等教育手段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学生社团的活动建立在一定的校园文化基础之上,同时此类活动又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生社团的数量种类繁多,各学生社团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对学风、校风建设及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起到重要作用。
3.学生社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社团活动已逐步延伸到社会,活动内容和范围由校内封闭式转向社会开放化。学生社团在活动时会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社会成功人士及企业管理者等参与其中,并且会走出校门,深入到各单位各社区,利用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另外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也逐渐突破依靠会员会费和学校经费支持,通过拉外联,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等形式,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部分学生社团也开始学习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社团管理。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二、学生社团建设目前面临的困境
学生社团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它在学生管理、教育、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当前学生社团的整体趋势是积极的,但由于在思想认识何管理机制上的原因,目前学生社团建设面临一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1.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不到位
目前,从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体制来看,普遍存在学校党委只是对学生社团的发展表示关心,学校团委只是在一定层面上进行管理与教育,对学生社团的建设缺乏有效地指导和监督,由此导致出现学生社团重复建设、成立不规范等不良现象。另外,部分高校团委对学生社团管理较松散,对学生社团的活动方案或工作想法重视不够,活动开展也由团委统一安排和组织,学生社团间接成了团委开展活动的辅助部门,学生社团的活动有时得为团委组织的活动让路,诸如此类,挫伤学生社团的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并严重制约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2.学生社团称职的指导教师缺乏
目前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水平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社团的学生干部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缺乏比较称职的指导教师是主要原因。按照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学生社团都要有指导教师,但这些指导教师大部分是由负责院系团工作的老师兼任,团委教师往往因事务性工作太多而导致对社团监管力度不够;而邀请一些校内专业教师或校外专家担任的指导教师,又往往由于没有建立很好的社团指导教师考核机制,导致指导教师不积极参加或不上心学生社团活动,甚至还存在个别学生社团请不到指导教师的情况。
3.学生社团内部管理较混乱
一是没有根据实际制定社团管理条例。对学生社团负责人和会员约束力度不够,成员的行为过于松散,成员没有形成主人翁意识,会员制度形同虚设。二是学生社团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社团学生干部工作凭借的是一片热情,全体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很多会员在入学第一学期还有兴趣参加一些活动,到第二学期基本上就不再过问学生社团的事情了。三是学生社团对档案资料管理不善。学生社团学生干部更换频繁,对档案资料不重视,学生社团文件资料及工作材料交接及管理不到位,导致很多文件资料缺失。
4.学生社团育人功能不强
中央2004年16号文件指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目前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道德育人的导向,学生参加各社团除兴趣爱好和锻炼能力因素外,还有一些会员是怀着功利思想的,有些是为了在参加学生社团学生干部工作后,拿到学生干部聘书,有的是为了参加社团活动或一些学生社团文体竞技中获奖而能在学年度综合测评中加分或评奖评优中加权重,这样使学生社团缺乏思想引导和教化功能。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学生社团分类不科学、不合理,社团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社团盲目发展等学生社团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改进学生社团建设的措施
要解决学生社团当前面临的困境,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需要我们从转变观念,加大管理投入,健全学生社团规章制度等多个方面来着手。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社团管理
中央2004年16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对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高校团委要提高认识,从根本上促进社团健康良性发展。一是要科学合理设置学生社团。制定学生社团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规模及特点等对学生社团的类别、数量等进行设置。二是要对学生社团活动进行规划并进行合理奖惩。开展诸如“学生社团文化节”“学生社团文化周”等活动,鼓励百花齐放,对活动组织到位、影响力大的社团给予经费支持和奖励,对活动开展不善、内部管理混乱的学生社团加强监督管理。
2.配备专职教师,加大经费投入
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高校应根据社团的类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态度等合理聘任指导教师,注意对专业知识过硬、责任心强的年轻教师的聘任工作,每年应对社团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比,对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另外要争取经费支持,确保学生社团稳定发展。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投入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配备,并鼓励社团自主发展,寻求与企业或公益组织的合作。
3.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内部建设
从学生社团成立审批、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评优评先、队伍建设、财务管理及监督等环节入手,规范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每学期对社团实行量化考核,对优秀社团学校加大扶持力度,在场地、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优秀社团除表彰外,找准自身定位,重视品牌打造,树立优秀典型,不断推进学生社团走活动品牌化、精细化、精品化道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团提出整改意见。注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团骨干队伍,选拔推荐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的学生加入社团管理队伍,培养社团干部得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社团干部培养的针对性与多元化,培养其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
4.重视实践活动,强化育人功能
高校要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整个学校德育建设的规划之中,建立“学校搭台、社团唱戏”的活动机制,鼓励学生社团多参加实践活动,将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社团活动中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各学生社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类型开展如送法下乡、科技支农、爱心支教等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社会知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蓝天敏.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J].出国与就业,2011,(10).
[2]张发平.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
[3]姜鑫,王颖.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刘淼群.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4).
[5]李俊杰.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