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视角下重新审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013-09-16王东李晓芳
王东 李晓芳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实问题也在不断地激化。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用人单位、高校以及毕业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实现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的培养与毕业生的就业三者之间的趋同。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高校;趋同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15-02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然而,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高校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的错位
1.就业岗位期望过高
大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真正的原因并不是用人单位没有提供岗位,而是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总想找那些所谓的“铁饭碗”或“体面”的工作,对于一些非国有单位提供的岗位或者基层岗位往往不去考虑。这样就导致毕业生会在类似“公务员”这样的工作竞聘中挤得头破血流,而在类似民营企业的招聘现场显得寥寥无几。事实上,一些民营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但大多毕业生还是愿意参加那些岗位有限、门槛较高的大企业、大单位的竞聘。这样的情况下,有时候会出现成千上百人同时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
2.就业薪金期望过高
目前,在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对薪金的期望值过高的情况,一些专业的毕业生的薪金期望值甚至是实际工资值的好几倍。对薪金期望值过高,导致不少毕业生就此错失就业良机。有一些毕业生认为,在高校的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既是一种财力投资,也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投资,有投资就应该有回报,经过学校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拿着一纸文凭就应该去找一份高薪金的理想工作。因此即便是有些用人单位能够提供自己满意的岗位,他们也会因为薪金较低而放弃这一就业机会。这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就业城市的期望一般集中于大城市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北京高校的毕业生有意愿留京就业的占半数以上,全国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包揽了前三位。可见,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城市的选择多数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因为他们认为在这些城市“机会多”、“前途广”。殊不知,当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向着大城市蜂拥而至的时候,他们面对只有残酷而激烈的竞争,只有供过于求而造成的低薪就业、甚至是待业的窘境。
4.就业前途的期望高于现实情况
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未来前景的期望过于高、过于理想化,在步入竞争激烈的职场之前,他们并没有做好吃苦耐劳、从最基层做起的准备,当真正接触到现实社会时,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其实很远,因此不敢正确面对现实,总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使得自己在就业之路上一直步履艰难。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实际能力的错位
从毕业生的自身素质来看,有些用人单位对于不少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不是十分满意和认可。这些不满意体现的不仅仅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科专业素质的高标准,还包括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个人修养、社会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各个方面的严要求。造成一些毕业生实际能力不达标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毕业生长期学习、生活在校园之中,理论学习远远大于社会实践,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人际交往范围有些,社会化程度不足,这些方面的缺失使得用人单位在选择的过程中不得不慎重。
(三)高校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的错位
细心人的会发现,社会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一些高校毕业生在高呼“就业难”,另一边是一些用人单位在高呼“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由此可见,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之间出现了脱节。
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加设了许多不适合本校办学特点的专业,尤其是所谓的“热门专业”。事实上,这些学校并没有具备开设这些专业的所有条件,这就会导致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会落后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的学生,这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是十分不利的。而且,一些学校跟风设立所谓的“热门专业”,不断扩大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随之“热门专业”也就变成了“冷门”。其实,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以及方向,对专业特色的培养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在专业设置必须遵循应有的原则,这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适应性。
二、解决方案
(一)毕业生方面
机会往往会垂怜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就越能得心应手地抓住机会,取得成功。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准备不应该是临近毕业时才开始,而是应该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着手。
1.树立科学就业观念,端正未来入职态度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不仅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还应该考虑到国家、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要。逐步树立起“人职匹配,切合实际”、“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念。
2.拟写职业生涯规划,把握未来入职方向
有一些毕业生在就业的十字路口会感到十分的迷茫,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生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毕业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与方向,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最大限度发挥其专长、激发其潜能,进而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
3.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奠定未来入职基础
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这是毕业生未来入职的前提条件,更是他们职业发展的必备基础。然而,光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代职场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求职的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掌握、通晓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的领域。其次,要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毕业生除了要不断培养组织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能力以外,尤其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保障,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它是现代职场之必需,因此一定要发扬创新精神与提高创新能力。再次,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真正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他转换成一种财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搜集相关就业信息,拓宽未来入职道路
掌握丰富、可靠的就业信息对于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多一条信息,就意味着多一次机会。就业信息的来源有很多,我们一定要注意甄别,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可信度较高、可操作性较强的信息,以免浪费时间、错失其他机会。
5.做好受挫心理准备,增强未来入职信心
求职中受挫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每一位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都要做好受挫的准备。受挫不要紧,要紧的是受挫后是否可以从中吸取经验,从头再来。其实,每一次受挫的经历都可以让你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为你未来的入职增加信心,这就是所谓的越挫越勇。当昨天的准备、今天的努力、明天的规划与曾经的挫折形成合力的时候,成功也就近在咫尺了。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机构建设,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首先,要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悲观情绪,真正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其次,定期组织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进行培训,组建一支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再次,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建立并不断扩展与各用人单位的关系网。就业指导中心是联系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一条纽带,应该做好各用人单位入校招聘的接单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广泛的寻找出路。准确地公布各用人单位的招录信息,保证招录信息通知到符合招聘要求的每一位毕业生。
2.加强学科建设,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方向
首先,对于本校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应该一如既往的给予关注与支持,使“优势”在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其次,专业设置一定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与特点,没有条件和能力开设的专业解决不开设,即使有能力开设的专业要经过反复的论证后再做出决定,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再次,专业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的需要,毕竟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是面对社会的。只有培养了社会需要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才会有出路。
(三)用人单位方面
首先,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应当不断谋求发展壮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勇挑缓解就业压力的重任。有些毕业生之所以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太愿意选择非公有制用人单位,是因为他们认为非公有制用人单位缺乏保障,没有稳定感、安全感。因此,有用人意愿非公有制单位应该不断谋求发展壮大,开出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人才的加入。其次,二、三线城市的用人单位应当加大政策吸引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本省、市谋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眭国荣.理工高校大学生职业倾向分析及择业对策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张玉奇.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性思考[J].中国市场,2009,(9).
[3]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4]徐水晶.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归因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5]刘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